作者:百家杂谈
最近,零跑汽车的董事长朱江明,被曝出被法院发出了 " 限制消费令 "。
在这个圈子里,负面舆情出现时,很多企业的 " 标准动作 " 都是:
法务部发函、老板朋友圈怒怼、全网追讨 " 造谣者 "。
但零跑的应对,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子。
3 天内从舆情爆发到危机解除,全程透着一股 " 反套路 " 的从容。
这场 " 不刚 " 的公关,是如何做到的?
零跑朱江明被曝 " 限高 "
事情的时间线其实非常紧凑,9 月 25 日,零跑刚高调官宣第 100 万辆量产车下线。
这对成立仅 8 年的新势力车企来说,是里程碑式的节点,全网还在讨论其 " 全域自研 " 路线的成果。可隔天晚上,天眼查就曝出朱江明因合同纠纷被法院 " 限高 " 的消息。
要知道,新能源行业本就处于舆论放大镜下," 老板成老赖 " 的标签,对一个正处于上升期的新能源车企来说,杀伤力不言而喻。
在很多企业的危机里,创始人的情绪,往往会成为 " 二次引爆点 "。很容易让舆情向 " 老板怼天怼地 " 的方向跑偏,最终把一个小问题,闹成一场 " 舆论大战 "。
但零跑的应对,却跳出了 " 应激反应 " 的框架,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稳住了 " 核心变量 " ——老板本人没有立刻发声。
这种 " 不急躁 ",反而给了团队缓冲时间,让公关团队有时间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并制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零跑公关的 " 软实力 "
紧接着零跑的官方回应,也没有走 " 打太极 " 的路子。9 月 27 日上午 11 点,零跑直接在社交平台发声明,把事情拆解得明明白白:
首先点出纠纷涉及金额 361 万,对比公司 935.6 亿港元的市值,相当于 " 九牛一毛 ",消解了 " 公司缺钱 " 的猜测。
再解释 " 限高 " 源于车辆过户问题,不是单纯的 " 欠钱不还 ",还原事件本质;最后明确 " 公司运营正常 ",给用户和投资者吃下定心丸。
没有模糊表述,没有回避问题,这种 " 说透不说满 " 的态度,反而比长篇大论的辩解更有说服力。
更让人意外的是危机解除后的收尾,9 月 28 日下午,朱江明在朋友圈宣布 " 限高解除 ",文案里没有一句抱怨,反而透着反思。
这种 " 不甩锅、先自省 " 的姿态,和很多企业出事后 " 甩锅第三方 "" 抱怨舆论不公 " 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它让零跑把自己从 " 受害者 " 或 " 强者 " 的位置上,拉回到了一个 " 真实经营者 " 的身份。
让消费者看到了零跑的 " 坦诚 ",也让零跑获得了消费者的 " 共情 ",这就是零跑公关的 " 软实力 "。
其实这不是朱江明第一次面对 " 乌龙负面 ",之前有媒体传他 " 去世 ",他也没动怒,反而拍了个短视频澄清,还拿自己开涮。
" 以柔克刚 "
如今的消费者,早就不买 " 强硬公关 " 的账了。
大家看惯了企业出事后,法务部的律师函满天飞,却很少看到有人愿意 " 放低姿态 ",去承认自己的疏漏,去理解舆论的监督。
零跑这次能把危机化解成 " 圈粉机会 ",本质上是抓住了 " 共情 " 这个核心。
它用 " 速度 "(24 小时内回应)、" 态度 "(坦诚不回避)、" 尺度 "(不搞阴谋论)稳住了局面,这才是公关的核心价值。
对新能源车企来说,负面舆情从来不是 " 能不能遇到 " 的问题,而是 " 怎么应对 " 的问题。零跑这次的案例,与其说是 " 危机公关模板 ",不如说是给行业提了个醒。
真正的品牌信任,不是靠 " 怼出来 " 的,而是靠 " 沟通出来 " 的。当老板愿意放下 " 架子 ",企业愿意直面问题,反而能在舆论里走出一条更稳的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