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啾啾好价
近日,小米汽车因其宣传手法再次引发讨论。在小米 YU7 等产品的宣传中,醒目的 "2200MPa 小米超强钢 " 等大字标语旁,网页角落附有 " 小米超强钢指材质项目名称 " 等小字说明,此类 " 大字突出卖点,小字补充限定 " 的做法被指可能误导消费者。
对此,罗永浩在直播中评论道,这并非小米独有,而是全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他特别澄清此次发声并非针对小米或受人所托,而是作为曾深陷同类争议的从业者,呼吁终结这种 " 大字吹牛、小字找补 " 的误导营销。
此类 " 大小字游戏 " 已渗透各行各业。手机厂商标榜 " 充电最快 " 却在小字限定 " 特定条件下 ";电动车宣传续航时用极小字体注明 "CLTC 理想工况 ",该测试标准因平均车速低、不开空调等理想条件,其续航里程通常高于实际驾驶里程;电商平台 "0 元购 " 背后则常隐藏高额运费,甚至可能成为收集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的陷阱。
这些刻意缩小、位置隐蔽的补充说明,虽然不完全等同于直接使用被禁止的 " 最佳 "" 第一 " 等极限词,但实质上通过制造信息差误导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者在维权时的举证难度。
罗永浩确实区分了合理标注与误导性小字。他指出,必要的技术参数说明(如标注传感器尺寸或测试条件)属于合理解释;但将 " 逆光之王 " 标注为 " 设计目标 " 或将 " 超强钢 " 标注为 " 项目名称 ",则是一种否定性免责,实质上是通过小字否定大字的承诺,属于玩弄文字游戏。
热评
这场争议之所以聚焦小米,既因其作为头部厂商具有巨大的流量效应,也折射出整个行业对 " 噱头营销 " 的路径依赖,反映出创新焦点从产品实质转向话术包装的潜在风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