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创始人 张一鸣
导语:从算法推荐到人才培养,张一鸣仍在探索如何用技术优化系统效率。只是这一次,他的对象不是信息流动,而是人的潜能发展。
离开字节跳动日常管理四年的张一鸣,带着他对人才培养的深刻思考,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
10 月 9 日,上海徐汇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由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与上海交通大学 ACM 班创始人俞勇教授共同发起的上海徐汇知春创新中心正式开业,张一鸣罕见现身。
这是张一鸣自 2021 年卸任字节跳动 CEO 后,少有的公开活动之一。
活动现场,14 名 16-18 岁的预备研究员与他们的父母一起,见证了这家民办非营利性机构的启航。
这些年轻人从 800 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他们展示的敦煌古风主题 AI 游戏、火箭发射动力装置等小组作品,勾勒出张一鸣与俞勇对未来创新人才的期待。
十年思考
张一鸣在分享中提到,自己长期关注人才招聘和培养,注意到很多人才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他以机器学习模型中的过拟合现象作为类比:" 有的人才可能专业知识扎实,也有高精准的技能,但面对创新任务就不行了。"
这一比喻折射出张一鸣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观察。这位凭借算法推荐引擎改变互联网格局的企业家,如今将目光投向了更上游的人才培养领域。
知春创新中心的构想始于 2024 年 10 月。当时张一鸣问俞勇:" 是否愿意一起创办一个小而精的创新研究与人才培养机构?" 俞勇教授反问:" 你是认真的吗?" 在得到肯定答复后,这个创新机构的想法由此成型。
知春创新中心的诞生,源于张一鸣长达近十年的教育思考。
2016 年,还在担任字节跳动 CEO 的张一鸣注意到,公司表现突出的算法工程师里,有好几位都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ACM 班。这个班级由俞勇教授创建,曾三夺 ACM 全球总冠军,打破了欧美学校在程序设计竞赛上的长期垄断。
为了一探究竟,张一鸣专程前往上海交大,拜访了俞勇教授和 ACM 班顾问、图灵奖得主 John Hopcroft,真切感受到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可能性,由此萌生了支持教育创新探索的想法。
随后,张一鸣资助了由 John Hopcroft 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教授共同发起的 " 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 ",以支持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提升。
知春创新中心的构想,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欧林工学院的启发。
这所位于美国波士顿郊区的学院,极为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项目制学习,并鼓励学生追随自身兴趣与热情。该校每年仅招收 80 名本科生,但其本科毕业生质量很高,甚至不逊于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
对于俞勇而言,这个创新中心是他教育生涯的新征程。这位已从教 40 年的教授表示:" 创建 ACM 班已是第 24 个年头,从教更是第 40 个年头,我已年逾花甲,但我还想折腾。"
俞勇为知春创新中心确立了 " 好奇、探源、破界、创造 " 的理念。他期待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模糊且不可预见的未来,学生们能保持内心坚定、敢于创新并心怀热爱。
张一鸣的人才观
张一鸣的人才观,始终是其商业成功背后的重要支撑。
一直以来,张一鸣都认为 " 一个 CEO 应该是优秀的 HR",并分享经验说:" 其实业界的人才都是你的,因为人才都是流动的。"
这一理念也延续到了字节跳动的日常运营中。2024 年初,字节跳动再次启动 Top Seed 研究实习生专项计划,提供每日 2000 元的高薪,瞄准博士及硕士人才,瞄准 AI 领域前 5% 的年轻人。
同时,张一鸣还亲自一对一去拜访重要 AI 论文的作者,其中包括未毕业的博士生。现任豆包大模型团队研究员的敬伍,在 2019 年毕业之际,就曾被现豆包大模型 Foundation 团队负责人项亮亲自到校拜访,并共进牛排晚餐。
张一鸣此次投身创新人才培养,与其商业理念一脉相承。
在知春创新中心,张一鸣再次强调了他的教育理念:创新中心希望培养思维活跃、有热情和韧性的人才,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重视实践,关注长期和全局,在探索中学习,保持平常心,放松自信,拥抱不确定性。
这位曾打造出今日头条、抖音等现象级产品的企业家,正在将他对技术和创新的理解,注入到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中。
中心每年将面试招聘 30 名左右的年轻人,作为全职预备研究员。作为现有教育模式的补充,知春创新中心希望提供一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培养一批具备 " 从 0 到 1" 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
从算法推荐到人才培养,张一鸣仍在探索如何用技术优化系统效率。只是这一次,他的对象不是信息流动,而是人的潜能发展。
在张一鸣看来,当前的教育模式就像过拟合的机器学习模型,虽然培养了众多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却往往失去了面对真正创新任务的能力。而他的新探索,正是要破解这一难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