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近期联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新规,明确 2026 — 2027 年技术要求与减免梯度,标志着产业政策从 " 普惠刺激 " 向 " 精准引领 " 的关键转型。这一调整恰逢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连续多月超 50%、1-8 月销量达 962 万辆的行业节点,其影响已快速渗透至产业链各环节。
政策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消费端。以 30 万元车型为例,符合新标的车型当前可节省约 2.65 万元税费,而 2026 年减半征收后优惠将缩水一半。众赢财富通研究发现,中低端购车群体对成本变动更为敏感,10 万元左右车型明年将增加近 5000 元购置税支出,这一差额可能延缓部分县域市场的消费决策。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核心指标的关注度持续攀升,续航、能耗权重已从 2023 年的 35% 升至 2025 年的 52%,政策筛选出的优质车型正加速抢占市场份额。
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塑更为深刻。新规通过抬高技术门槛实现 " 优胜劣汰 ",纯电车型需符合 GB 36980.1 — 2025 新国标严控电耗,插混车型则面临续航、油耗、电耗三重限制。众赢财富通分析,具备核心技术的头部企业优势进一步放大,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能力、宁德时代依托全球三分之二的动力电池产能,均能快速适配新标,而缺乏技术储备的二线品牌将面临淘汰,行业集中度预计年内提升 5-8 个百分点。这种分化在供应链端同样明显,高能量密度电池供应商议价权增强,低端零部件厂商已出现订单下滑。
政策对行业盈利逻辑的矫正效应正在显现。过往普惠式补贴曾导致行业利润率从 2021 年的 6.1% 下滑至 4.3%,价格战严重透支研发能力。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新规通过差异化标准将税收优惠转化为技术创新 " 指挥棒 ",倒逼企业将资源投向高附加值领域,1-8 月行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2%,超快充、智能混动等关键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的技术已实现落地。这种转型不仅改善企业盈利结构,更夯实全球化竞争力 —— 我国新能源车 1-8 月出口达 153.2 万辆,同比增长 87.3%,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正帮助产品规避贸易壁垒。
投资赛道的确定性机会已清晰浮现。众赢财富通认为,电池技术升级、智能混动系统、产业链集群核心企业构成三大高潜力领域。高镍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企业因符合新电耗标准持续受益,具备深度集成能力的混动系统供应商订单量环比增长超 30%,而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依托协同优势,抗风险能力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换电车型获得 " 特殊优待 ",按不含电池价格计税的规则使蔚来等品牌购车成本再降 7-10 万元,成为政策红利下的隐藏赢家。
从长远看,这一政策是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引领的分水岭。随着 2025 年全免政策进入倒计时,车企正加速推出符合新标的升级车型,消费者也在抓紧最后窗口期购车,市场已形成 " 技术升级 - 消费认可 - 资本青睐 " 的正向循环。众赢财富通研究发现,这种由政策引导的产业升级,本质是用短期标准阵痛换取长期全球竞争力,而聚焦核心技术、具备全产业链韧性的企业,终将在这场价值重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展望未来从本质上看,此次政策调整是国家以短期行业标准调整的阵痛,换取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全球竞争力的战略布局。在这场行业价值重构中,唯有那些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具备全产业链韧性与协同能力的企业,才能突破重围,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引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向更广阔的蓝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