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芯难求 " 正在储能行业成为常态。进入 2025 年四季度,亿纬锂能、海辰储能等头部企业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多数企业订单已排至 2026 年初,314Ah 等主流型号电芯报价两个月内涨幅近 20%,行业从年初的产能过剩迅速切换至供需紧平衡状态。
这一反转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国内《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 — 2027 年)》明确 2027 年底装机容量需达 1.8 亿千瓦以上,带动 2500 亿元直接投资,而年初 "136 号文 " 引发的 "531" 抢装潮提前释放大量需求,5 月单月新增装机达 10.25GW,同比激增 462%。海外市场同样火热,美国关税窗口期、澳大利亚户储补贴等政策刺激下,上半年中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超 163GWh,同比增长 246%,中东、欧洲成为核心增量市场。
供给端的阶段性缺位加剧了紧张态势。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储能电芯正处于 300+Ah 向 500+Ah 的代际切换期,头部厂商暂缓旧型号扩产,而新产能尚未释放,导致 314Ah 等主力型号结构性短缺。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储能电芯规划产能超 1000GWh,但实际出货仅 300GWh,产能利用率不足 35%,这种 " 规划过剩、有效供给不足 " 的矛盾在需求爆发后迅速凸显。目前行业稼动率已从年初的 50%-70% 升至 60%-80%,一二线企业持续满产,仍难以填补缺口。
价格传导已在产业链显现。100Ah 方形磷酸铁锂电芯均价回升至 0.370 元 / Wh,314Ah 型号达 0.306 元 / Wh,较年中低位上涨近 20%,且四季度仍有提价空间。上游材料端,六氟磷酸锂因行业 CR3 超 80%,价格有望突破 7-8 万元 / 吨,并传导至 2026 年电解液长协;隔膜涨价已传导至储能大客户,按平均涨幅测算,相关企业 2026 年估值可达 15-20 倍。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本轮涨价由电芯端主导 " 价高者得 " 行情,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交付韧性最强,盈利确定性最高,测算单 Wh 涨价 0.01 元即可显著提升估值。
企业业绩已反映行业景气度。亿纬锂能上半年储能电池营收达 102.98 亿元,同比增长 32.47%,出货量 28.71GWh 超动力电池;中创新航储能业务营收增速更是高达 109.7%,314Ah 电芯批量交付,新一代大电芯即将量产。欣旺达实现储能电芯满产满销,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增长 68.85%,股价 9 月单月涨幅超 26%。这些企业同时加速出海,宁德时代斩获 2.2GWh 东南亚光储项目,远景储能在手订单超 50GWh,海外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
但行业仍面临隐忧。和众汇富认为,部分企业为抢占海外市场采取 " 以价换量 " 策略,导致储能系统价格战蔓延,个别集采项目中标价低至 0.4 元 / Wh,严重偏离成本。这种恶性竞争不仅压缩毛利,更可能影响技术投入。此外,尽管新产能正在释放,东吴证券预测全球储能电池需求 2025 年将达 521GWh,同比增长 60%,供给紧张或持续至 2026 年下半年。
长期来看,技术升级与市场化转型是破局关键。和众汇富分析,独立储能成为电力市场独立主体后,对电芯质量要求提升,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全固态电池等新技术进展值得关注,中科院近期在固 - 固界面研究取得突破,欣旺达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已完成 400Wh/kg 方案验证。同时,算力中心配储等新场景崛起,澳大利亚、中东数据中心需求旺盛,为行业开辟增量空间。
这场 " 电芯荒 " 本质是能源转型中的阶段性阵痛。从底层逻辑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30%、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加速落地,使得储能电芯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而行业扩产周期普遍需要 18-24 个月,这种时间差导致供需错配持续加剧。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市场不仅面临量的缺口,更存在结构性矛盾 —— 280Ah 以上大容量电芯供不应求,而小容量产品库存积压。
随着钠离子电池量产提速、固态电池中试线逐步落地,技术迭代正在重塑竞争格局;头部企业通过绑定锂矿资源、建设零碳工厂,将产能利用率维持在 85% 以上。和众汇富根据行业预测,2024 年二季度新增的 200GWh 产能有望缓解供需紧张,到 2025 年全球储能电芯市场将达到供需动态平衡。在此之前,具备高镍三元技术专利、垂直整合产业链,且在东南亚布局海外基地的头部企业,无疑将在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通过技术溢价与规模效应巩固市场地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