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纳斯达克指数下跌 3.56%,创 4 月 4 日以来最大跌幅,道指跌了 1.9%,创 4 月 21 日以来最大跌幅。
对于美股的大幅调整,A 股投资者当下的决策重点,应该放在应对思路上,而非探求原因上。本次美股毫无征兆闪崩,是一个不错的交易应对能力训练,同时,它并不会改变 A 股持续向上的内在驱动力,今年 4000 点的观点不变。
"9.24" 行情之后,A 股驱动力源自内部
"9.24" 行情之后,A 股趋势由内部因素主导、外部冲击仅致波动的特征,可通过市场数据与历史对比来印证。
2024 年 9 月 24 日政策组合拳落地后,A 股开启上行趋势,日成交额从不足 5000 亿元攀升至 3 万亿元水平,增量资金入市趋势显著。
这一波趋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内部:
政策端,降准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组合拳持续发力,叠加 " 两新 " 扩围、中长期资金入市引导等政策托底;
资金端,两融余额突破 2 万亿元,创十年新高,居民存款搬家带动新开户数同比增长 32%;
产业端,AI 算力、半导体等科技赛道的技术革新,推动有色金属、通信等板块涨幅超 60%。与此同时,来自外部的干扰并没有结束这股趋势,仅仅是增加了趋势中的波动。就拿 4 月份那波调整来说,很多投资者也正是因为那波调整,才顺利拿到便宜筹码,赚到了不错的超额收益。
分析清楚 A 股趋势的核心驱动力后,后面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应对思路
所谓应对思路,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指数层面、对冲层面和弹性层面。
指数层面,两个与 A 股市场情绪有关的主要海外指数,也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
下周一 A 股主要指数承压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哪个板块会来稳指数?
小二能想到的方向是银行 + 电力等红利资产。红利和科技的跷跷板效应,从 2024 年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银行股和科创 50 的走势就非常典型。
从 7 月 11 日银行股打出高点后,已经震荡调整了 60 个交易日,时间窗口上比较充分,完全能够胜任稳指数的重任。当然,银行板块是红利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果有表现,市场的做多逻辑大概率会延伸至整个红利方向。
对冲层面,前面说了 A 股趋势的驱动力来自内部,如果是像 4 月份中美关税扰动那样的剧本,A 股应该会有对冲板块,小二倾向于稀土、军工、农业等。半导体由于前期涨幅较大,加上部分券商对两融折算率的限制,对冲价值可能偏小。
从行情数据来看,4 月份那波极端波动,对冲板块就是农业和消费。军工类板块表现相对抗跌,但并不出众。
弹性层面,这方面我首推前沿科技类的:AI 穿戴、国产芯片、机器人。
回顾 4 月份的行情,波动最大的是科技类,收益最大的也是科技类,弹性拉满。
就连小米这样的万亿级大公司,在跌了近 40% 后也反弹了 70%。
科技类板块目前享受政策和流动性共振,弹性大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波段空间。因此即便下周一科技股大幅调整,小二也不会怕,并且等待抄底。
另外,后面进入 " 十五五 " 规划时间窗口后,科技股还有更明确的政策支持,市场炒作是免不了的。
当下如果调整也是合理现象,涨多了之后进行调整,后面 " 十五五 " 规划再炒。
剧本的节奏感就在于此 ...... 面对可能的调整,大家确实没必要慌张。
当然,本周五有投资者问我 "XX 跌了,未来还有机会吗?"
小二想说的是,任何以量价做出来的分析都是短期逻辑,短期逻辑只能决定股价趋势的波段次数,决定趋势的是公司的中期行业逻辑和远期宏观逻辑。
我们以宁德时代为例(并非推荐)。
远期宏观逻辑:全球储能增量和新能源车渗透提升,叠加中国制造业全球化名片之一;
中期行业逻辑:锂电板块 " 反内卷 " 背景下电池涨价;
短期行业逻辑:37 个交易日涨了 60%,存在阶段回调的客观风险。
因此,即便下周一市场调整,部分个股的股价出现阶段下跌,但不会影响其运行的趋势,反而可能成为投资者上车的契机。
(小二哥)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