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10-15
创新的哑铃悖论:两端炽热,中层冰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短阅读专栏:第 67 期

作者 | 刘国华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在企业里,创新的意愿从来不是平均分布的,它更像是一只 " 哑铃 ":两端沉重,中间空虚。高层和一线,往往是最有创新冲动的群体;反倒是中层,常常成了最保守的一环。

一、高层:战略逼迫下的远见

站在塔尖的高层,看得最远。

他们能感受到行业风口的骤起骤落,能听见政策暗流的拍击声,也能预判全球市场的波澜。对于他们来说,不创新意味着被淘汰,这是生死关口。

所以乔布斯才会说,创新是企业唯一的生存之道。对高层而言,创新不是可选项,而是必修课。于是,他们愿意投钱、投人,去试新技术、探新模式。

换句话说,高层创新的动力来自使命感和危机感。

一线:现实痛点下的冲动

另一端,是一线。他们每天与客户面对面,直接承受抱怨、拒绝与期待。工厂里的异常、供应链的卡点、销售端的阻力,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他们:哪里需要改,哪里能变好。

一线的创新并不高深,它往往就是对眼前问题的直接反应。客户一句 " 你家东西不好用 ",可能比一份厚厚的战略报告更能点燃他们的改进冲动。

对一线而言,创新是一种生存本能。

中层:沉默与阻力的缓冲带

可一旦来到中层,局面就变了。

他们不上不下:既看不到战略全貌,也听不到市场的呼喊。更要紧的是,他们在现有体系里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熟悉的规则与利益网络。

创新,意味着打破这种稳定,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于是,中层往往会选择 " 软抵抗 " ——不公开反对,但用拖延、稀释、模糊,让创新慢慢冷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企业的创新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真正落地时,却总卡在 " 中间层 "。高层的号召和一线的冲动,常常在这里消散,最后企业回到稳态。

两条路:绕过,还是激活?

如何破解 " 哑铃型 " 断层?办法大致有两条。

第一,绕过中层。高层直接拉一线,成立跨层级创新小组;用内部创业、创新工坊等方式,跳过流程,快速试点。优点是快,但风险是可能冲击组织稳定。

第二,激活中层。让他们真正成为创新合伙人。比如:

双重考核:不仅看业绩和流程,还看创新推动;

跨界轮岗:把他们派到市场、研发和一线,重建对外部的敏感度;

利益重构:让他们的收益与创新挂钩。

这种方式慢,却能把创新变成组织的常态文化。

如果说 " 哑铃 " 是一种断裂的分布,那么 " 三角形 " 才是稳定的创新模型。

顶点:高层给方向;底边左端:一线提供灵感和痛点;底边右端:中层做承接和转化。

只有三角形稳固,创新才不会停留在口号里,而能成为组织真正的持续动力。

这就是企业创新的结构悖论:越是夹在中间的位置,越容易成为阻力。但也正是这个位置,如果被点燃,才可能把零散的创新冲动,汇聚成推动组织前行的洪流。

  小注  

此篇所录,出自所著《新商业思维》(第二辑)。并于原稿之上,多有略微删润,以增益其义。

套书共六辑,洋洋洒洒百万余言,以 " 短阅读,长思考 " 为成文原则,广涉商界诸般思维,常有洞见。然书成之后,阅者寥寥。虽或有读者妄语曰:" 读此六卷,世间再无新思维;纵有新意,亦不过换汤而已。" 此言或讥或赞,不可尽信。然有友人劝曰:" 观点思维若不传,终将珠玉蒙尘,实为可叹。" 余闻此,颇感其言有理。且其已久无再版,市井难寻,欲购亦不可得。

故此立志,将以数载光阴,择时细述,陆续刊布。惟愿诸君偶有所得,一言半句,能启思路,便不负笔墨一场。

作者|刘国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乔布斯 供应链 阅读 考核 合伙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