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 11小时前
天把式”攀梯喜摘软儿梨 老传承守护结出“黄金果” 什川古梨园丰收美画卷正在展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时下,皋兰县什川镇软儿梨迎来丰收季。秋日清晨,走进万亩古梨园,清甜的梨香扑面而来。成熟的软儿梨沉甸甸地挂在枝头,金黄的果实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不远处," 天把式 " 们正忙着采摘、分拣,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将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装进果筐,也把丰收的希望扛回了家。

古老技艺今夕仍绽光彩

果农一年四季都离不开云梯,人梯合一创造了 " 天把式 " 技艺,果农们也亲切地把云梯称为 " 天把式 "。" 我们祖祖辈辈都靠‘天把式’耕作,春天授粉,夏天疏果,秋天采摘,冬天修剪,都是靠这门技艺来完成。" 果农魏永举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手里刚摘下的软儿梨还带着枝头的微凉。

魏永举从父辈手里接过管护梨树的活儿,一守就是几十年。如今,他和妻子彭添清悉心照料着 16 棵树龄超过百年的古梨树,他开心地说:" 今年辛苦没有白费,梨产量能达到 8000 斤,预计能收入 2.4 万元。"

在什川古梨园里," 天把式 " 不仅是代代相传的农耕手艺,更是闪耀着非遗光芒的文化瑰宝。" ‘天把式’技艺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有着 300 多年的历史。用松木制成高达十多米的云梯来高空作业,从地面看,主梯点和两戗杆点形成等腰三角形;从垂面看,又构成三角锥体,稳定性极高,而且云梯能灵活地钻入树冠中心部位作业,可采取靠枝、立梯等多种方式,是现代机械工具几乎无法替代的存在。"" 天把式 " 技艺传承人魏生恒道出了这项技艺的独特之处," 它凝聚着我们老先祖留下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要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保护好咱们的这片古梨园。"

代代守护百岁梨树结出饱满果

正是依托这样的非遗技艺与工具,古梨园里的 " 天把式 " 们不用复杂的机械,全凭一双巧手和多年积攒的经验打理梨树:春天授粉时,能准确找到每朵花的花蕊,提高授粉率;夏天疏果时,眼疾手快地去掉小果、病果,保证剩下的果实能均匀吸收养分;秋天采摘时,筐篮里垫着软布,轻摘轻放,避免果实磕碰留疤;冬天修剪时,既会剪掉杂乱的枝条,又能为来年挂果留出足够空间。这份匠心,让百年古梨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年年都能结出饱满的果实。

76 岁的魏兴亮,更是什川古梨园里响当当的 " 老把式 "。从 20 岁扛起云梯走进梨园,他与古梨树打了 56 年交道,自家一亩果地里的 7 棵梨树,每一棵的树龄、长势、结果习性,他都了如指掌。" 只要用心付出了,肯定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老人蹲在梨树下,轻轻捏了捏刚摘下的软儿梨,满脸欣慰。

今年,他的梨树迎来了好收成,一共摘了 3000 斤软儿梨,这些果实个头大、肉厚皮薄,咬一口汁水清甜,按行情能卖出一万元。管护梨树的这些年,魏兴亮始终坚持老办法:施肥只用农家肥、羊粪等有机肥,不催熟、不打过量农药,再配上精细管理,让软儿梨既保留了老味道,又有着天然的好品质。

销路渐宽果农笑盼好日子

丰收的喜悦,不仅藏在满筐的果实里,更藏在拓宽的销路中。彭添清一边帮着丈夫分拣梨,一边笑着分享自家的销售经验:" 我的销售渠道,是市场零售、发朋友圈以及老顾客介绍,这大大拓宽了我的销售渠道。" 在她眼里,自家种的软儿梨就是什川古梨园的 " 黄金果 "," 盼着能卖个好价钱,家里日子过得更好,也盼望我们什川古梨园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能靠着这些老梨树过上更舒心的日子。" 现在,靠着线上线下结合的销路,她家的梨不用愁卖,不少老顾客更是每年都会提前预订,就为了这口来自百年梨园的清甜。

如今,在什川," 天把式 " 不是过时的老手艺,而是守护古梨园的 " 传家宝 " ——它让百年梨树焕发活力,让果农的日子有滋有味,更让什川古梨园的故事,伴着每一颗清甜的软儿梨,传到更远的地方。在这里," 天把式 " 们用双手守护着这片百年梨园,用匠心延续着农耕文化,也让这项技艺成为古梨园丰收的 " 金钥匙 ",助力更多果农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幸福与希望。

本报记者 安娜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甘肃省 准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