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的新能源车市,还能像今年一样红火吗?
近日,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 2026 — 2027 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下文简称《公告》),称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新能源车购置税由免征改为减半征收(税率 5%),单车减税额上限 1.5 万元。
对于 10 万元的新能源车来说,5% 的购置税即为 5000 元,上限 1.5 万元意味着 30 万元以下的车可享受 5% 的减半额度。
此外,在一天后,三部门发布《关于调整享受车船税优惠的节能 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对 2026 年 1 月 1 日起进行了新的车船税规定。
征收购置税,车企压力倍增?
新的征收规则带来了新的技术标准。《公告》显示,对于纯电动车,百公里电耗需符合国家标准,车重超 3500kg 按 3500kg 标准执行;插电混动以及增程式车型,需纯电续航大于等于 100km,油耗比国标限值低 30%(车重小于 2510kg)或 25%(车重大于等于 2510kg)。
其中,纯电车型与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的纯电续航水平比较容易理解,插电混动与增程式的油耗标准,以 2026 年 1 月 1 日即将实施的油耗限值标准计算,小于 2510kg 的车型油耗不能高于 2.31L,而大于等于 2510kg 的车型油耗则不能高于 3.29 升。举个例子,某 10 万级热门插电混动车型纯电续航超过 100km 的配置车型,目前最低荷电状态燃油消耗量(WLTC)为 3.98L,属于未达标准车型,2026 年无法享受购置税减半的政策。
通过此例不难看出,新标准对于产品能耗技术的要求再度提高,倒逼车企在电池续航、电耗以及馈电油耗上继续精进技术。由此来看,车企想要在 2026 年让用户享受购置税减半,部分车型不仅需要在能耗技术上进行提升,同时还需增加电池成本。
这意味着,在现有原材料供应成本以及生产制造成本不变的情况下,2026 年车企还想用今年相同的价格销售新车,利润可能会更少。
如此看来,一次购置税增收,不仅是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的挑战,同时也是对车企持续降本以及保持市场竞争力的一大考验。当下用户选择新能源车型的本质,仍是用车成本更低,对于整车性能以及智能科技方面的需求,实际上均没有用车成本的需求大。
因此,当少则 5000 元多则一两万元的购置税,以及比起燃油车更高的保险成本压向新能源市场,才能真正考验用户对于新能源产品真正的接受度。毕竟,5000 元对于新能源用户来说,甚至可供几年的充电成本。
而车企想要在征税初期平稳过渡,或许有两个迫不得已的办法,一是用有门槛的车企补贴填补购置税成本,二是直接降价持续价格战,二者均是以牺牲利润为前提。当然,对于极度自信自身产品的车企,也可以选择 " 充耳不闻 ",如果在此情况下依然能抗住市场冲击,未来在新能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也只是时间问题。
车市走向更加清晰,今年四季度是买车最后红利期?
今年的 " 十一黄金周 ",车市迎来大爆发,以比亚迪为首的传统新能源车企和品牌,以及以零跑、小鹏为首的新势力,均实现单周订单量最高。
原因或许有三,一是新能源产品技术精进迎来的换车浪潮;二是金九银十购车季带来的流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即国补、地补逐步退坡,以及 2026 年购置税增收带来的 " 市场恐慌 "。
由此来看," 十一黄金周 " 新能源车市的爆发或许不是今年的顶峰,从 11 月开始,新能源产品需求将一浪高过一浪,主要原因或许就是补贴退坡及购置税征收。
这也意味着,从 " 十一 " 开始,新能源市场需求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峰。从用户层面来看,明年汽车补贴还没有明确消息,是否还会像今年这般力度拉升市场还是个未知数。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新能源车企仍未盈利,虽然财政状况正在好转,但并不意味着能在新的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从容应对市场。
猜测来看,今年四季度我们或许能看到新一轮爆发的价格战,这并不一定直接反映在车价下调,或会在购车权益和车企补贴上下足功夫。比如,车企在 12 月推出年内提不到车,2026 年保价政策,抑或是其他吸引用户到店下订的政策。
但如果年底车市向此情形发展,前置购车,有可能导致提前透支 2026 年销量份额,势必会影响 2026 年一季度的整体销量,加之购置税带来的市场低谷,2026 年车市甚至整个上半年都会受此影响。
因此,明年维系新能源车市的办法,除了车企需要考虑如何在购置税或产品降本上做文章,同样还需有全新提振车市的政策介入,比如推出新的以旧换新政策,或是继续延续地方补贴。可以预见,新能源渗透率逼近 60% 的情况下,即便是还有补贴政策,或许力度也不会像今年如此之大,很可能与燃油车补贴力度齐平,对于今年没申请到补贴的用户来说也是笔不小的损失。
总而言之,今年四季度可能就是购买新能源车最后的红利期,毕竟新能源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待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真正平权即将到来。今年还没抄底,最好等新能源产品再有颠覆性技术时,再下手也不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