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前天
【今西安】西工大长安校区的学生怎么进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国庆小长假结束,媳妇去新单位报到了。

找到一份合心意的工作,本来是件好事,然而上班之后,天天回家听媳妇诉苦就成了常态,吐槽的核心只有一点:新单位哪哪都好,就是实在是太远了。

远到什么程度呢?她每天早上六点出头就得起床,之后赶七点钟定点发车的公交,在路上摇晃近两个小时之后,在九点之前抵达单位,下班后再一路摇晃着回来。每天光是花在通勤上的时间,就有四个小时,名义上 " 早九晚五 " 的工作,硬是让她活成了 " 早五晚九 "。

▲西工大长安校区(图:网络)

这个单位,就是位于秦岭北麓山根根下、距离城区超过 30 公里、不通地铁、公交车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的西北工业大学的长安校区。难怪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在西工大的友谊校区,你却在长安校区。

大学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高中老师那句 " 现在努力一下,等考上大学你们就可以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怎么睡就怎么睡,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 " 仍在莘莘学子们的耳边回响。现在看来,吃和睡暂且不论," 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 " 是绝对做不到的。

大概很多大一新生在被迎新的学长学姐们从车站直接一路带进深山老林里时也会有类似的困惑:我们真的是来上大学的吗?确定不是来野外生存的?

01

大学的校区越来越多,位置越来越偏远,正在成为中国高校圈的常态,并非西工大的专利,甚至不是西安高校的专利。

提到 " 哪所学校的校区最偏远 " 这个话题,第一个跳出来响应的必然是 " 闵大荒 "。

所谓 " 闵大荒 ",指集中在上海闵行区的一大片高校校区。因为闵行距离上海主城区有一段距离,建设发展相对缓慢," 驻扎 " 的校区虽然 " 幅员辽阔 ",但生活、出行却远不如市区方便,因而成为学生们的吐槽的重灾区。寓贬于褒、似褒实贬的《闵大荒之歌》" 闵大荒啊你人杰又地灵,黄浦江的风儿最先吹到你 …… 你是学习的圣地,大魔都的阳光它最先照耀这里,闵大荒,闵大荒!我们不会离开你,生是你的大学生,死是你的小蜜蜂,除了这里我们哪儿都不想去 ......" 曾一度在网络走红。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校门(图:网络)

上海学生对 " 闵大荒 " 的刺骨锥心,北京学生看了却几乎要跳脚:都有地铁直达了,还要啥自行车?

这就是北京高校现状的缩影:北京理工大学有一个校区在房山的良乡大学城,两个校区之间想打个照面需要经历 4 号线→ 9 号线→房山线的地铁 " 三班倒 "。" 一路上连打个盹、刷个手机都不敢,就怕一不留神坐过换乘站 ",说出来都是一把把的辛酸泪。

但即使如此,如果上海人和北京人在西工大学生的面前哭诉 " 从一个校区到另一个校区就跟打仗一样 ",那大概率是要挨打的,因为后者会认为他们在凡尔赛——你说 " 闵大荒 " 偏远是吧?就拿华东师大说事儿,普陀校区和闵行校区之间可有一条地铁 5 号线直接 " 牵线搭桥 ",车程不到一个半小时;你说北理工两个校区要万里长征是吧?好歹坐着地铁就能直接到。知足吧,西工大的长安校区,离位于市区的主校区十万八千里不说,还没有能直达的地铁,除了校车,最快的方式就是坐一辆有四十多个站点的 333 路公交,全程两小时起步,万一赶上高峰期,那就是上不封顶。

就西工大的这架势,如果友谊小区的学长和长安校区的学妹在一起了,那他们一定是能从校园走到婚纱的,毕竟能在一年都不一定能见几次的情况下还愿意不离不弃,那一定是真爱。

02

西工大长安校区自从 2006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二十年间 " 怎样才能进城 " 这一老大难的问题就始终如影随形地困扰着这里的学生们。

早期的西工大长安校区周边交通,被一众 4 开头的民营小公交和吆喝着 " 明德现代走不走 " 的黑车把持着,这些 " 小公交 " 大多属于历史原因所产生的民营资本参股通村客运班线。一方面,受到通村道路相对狭窄的路况所限,车型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民营资本参股投资户受经济利益驱使,因此普遍有着车票贵、不能刷卡、环境差、安全意识淡薄、乘务态度恶劣等缺陷,甚至时常发生堵路、拦车、群访等社会不稳定事件。

" 我们也知道坐这种车安全没有保障,但是校车是定点发的,在没有校车的时间段,公交车挤不上,又急着回学校,那就只能坐黑车。" 这就是那个年代无数西工大学子无奈的心声。甚至有人担忧:" 每晚 8 点一过,如果我还在外面,就会觉得心神不定、焦虑异常,因为这意味着我很可能没法在今天之内赶回学校了。"

▲ 916 路公交(图:网络)

916 路公交车的出现,是无数西工大学子的初代福音,它也因此成了很多人心中的 " 白月光 "。

916 始发于东大汽车站,终到于草阳村,串联起了沿途的一大票办公区、村寨以及高校,西工大的两个校区出现在站牌上的第 3 站和第 52 站。" 吃饭、睡觉、坐 916" 是这趟公交沿线几乎所有人的生活日常。即使没有空调、人工售票、又挤又没座位这些噩梦一直挥之不去,也不妨碍大众对它的趋之若鹜。

那个年代,916 在瓜大人的圈子里有一个响亮的绰号 "916 航班 ",号称 " 只要两块钱,就能圆你翱翔蓝天的梦 "。

然而再美的梦,也终究会有醒来的那一刻。

03

事实上,纵然 916 货真价实地拯救了无数 " 瓜兵 " 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它在运行期间,始终都不曾摆脱争议。但凡仔细想一想就能脑补出来,一辆既没有空调也没有座位的无人售票车,能有多好的乘车体验?

久而久之,916 也加入了西安乘客们的 " 黑名单 ",开始频频在吐槽大会上登场,并且和前面提到的黑车和民营小公交们坐一桌。

916 的风云史终结于 2019 年 11 月 1 日,西安市长安区客运有限责任公司于这一天宣布了 916 的正式停运。与此同时,全新版本的 "734 路 " 闪亮登场,其线路为西工大长安校区到草阳村,仍然承担着沟通西工大两个校区的历史重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可以认为是 916 的 " 精神续作 "。

当然,既然是续作,那就自然会全面继承前辈的所有 " 遗产 ",916 的所有毛病,734 也是一个不少。后来到了 2023 年 8 月,官方出于 " 该线路运营里程较大,已不符合当前公交短、平、快的新型运营模式,加之市区内道路早晚高峰时段交通拥堵较为严重 " 的原因,结合沿线公交线网及客流情况,对 734 路的线路进行了优化调整,起终点改为西工大长安校区至国际医学中心。

虽然线路里程缩水了,但由于西工大友谊校区门口能坐到地铁 6 号线,然后在国际医学中心就可以实现与 734 的无缝衔接,因此此举实际上反而缩短了两个校区之间的通勤时间。

▲ 346 路运行线路图(图:网络)

然而,这样的美好并没有维持太久。2025 年 4 月 27 日,因省重点建设项目征地需对东大汽车站实施拆迁,而 734 路起点与终点周边均无符合公交车辆充电、停放、掉头的场地,长安区客运有限公司一纸通告,宣告了 734 路就此退下历史舞台。西工大学子们再一次陷入了 " 不配进城 " 的尴尬。

2024 年初开通的 346 路曾被捧为 " 解放者 ",直接穿梭于西工大友谊校区和长安校区之间的它继 916 和 734 之后再度扛起了 " 让西工大长安校区的同学们能进城 " 的大旗。很多人对其的评价是 " 实惠又快速 "。

但 346 也有一本难念的经:这辆车实在是太少了——一天只发两趟:早上 6 点半一趟,晚上 7 点一趟。其他时间段内,全部查无此车。

换言之,346 对西工大长安校区学生们进城之路所作出的贡献,只能用 " 有一点,但不多 " 来形容。想从一个校区到另一个校区,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要么是在 333 路沿途的近 50 个站点中摇晃到想吐,要么就干脆向黑车低头,打不过就加入。

总之现状就是如此:兜兜转转二十年,西工大长安校区始终没能找到一条能稳定直通主城区的交通线路。李白有诗云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今之蜀道,北有宝成铁路,东有襄渝铁路,南有成昆铁路,中有成渝铁路,早已不复昔日之难。然亦有新 " 蜀道 ",西工大长安校区入城之难,更有甚于蜀道也。

04

事实上,高校的搬迁、以及越搬越远早就有迹可循。大约在世纪之交前后,由于国内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造成的最直观反映就是高校的大面积扩招。以北京为首,清北率先垂范,扩招→扩建→搬迁的完整逻辑链迅速形成,并不断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蔓延、一呼百应。

只不过,新校区放在郊区,虽然可以说具备能让人 " 踏实安心学习科研 " 的优点,但最起码的生活便利还是必须得有的。

早在 2018 年初,长安区就曾针对网友对西工大长安校区周围猖獗的黑车和民营公交提出的投诉给出了回应,称会 " 积极配合市交通局和市公交总公司落实长安主城区大公交全覆盖工作任务 "" 努力改善区域内居民乘车环境。首先优化通村客运班线与火车南站、地铁站和公交站的无缝接驳,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零换乘和最后一公里乘车不便问题 "。看起来,西工大长安校区全面加入西安主城区的公交地铁网络,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转眼 7 年多过去了,眼看着西安交大、西北大学、电子科大 ...... 不是通了地铁,就是正在通地铁的路上,西工大长安校区的 " 进城之路 " 仍然是一片崎岖和荆棘密布。

果然理想越丰满,现实就越骨感。

来源 / 西北工业大学

相关标签

专利 大学 上海 地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