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Insight 2小时前
一边冲上市一边裁员,智谱也有压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窦文雪

编辑 / 子夜

预计将在 10 月完成上市辅导计划的智谱,先被曝出的却是多团队紧急裁员的消息。

近日,白鲸实验室报道称,智谱 AI 近期开启了多部门的紧急裁员。从报道的情况来看,不少员工是突然收到了自己被裁员的通知,智谱甚至没给被裁员工留出交接工作的时间,对于被裁员工提出的赔偿条件,公司也大多不会采纳。

对于这个消息,智谱方面回应称:网上不实造谣行为属个例,近 50 个岗位需求待招。智谱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的招聘帖显示,包括多模态生成算法工程师、推理优化工程师、产品和业务团队在内的多岗位待招。

据连线 Insight 了解,智谱近期确实在进行裁员。

近几年来,AI 大模型成了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同时也是人才流动最频繁的行业。业界甚至已经习惯了 AI 六小龙公司被传人员流动、相互跳槽的消息。

但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据报道,智谱此轮裁员的处理方式是 " 突然 " 且 " 无情 " 的,这不免让外界猜测智谱内部发生了什么。

此外,市场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可能会在上市前通过减少人力成本,提升单人产出效率的方式,让财务数据更亮眼。

而智谱当前正处于上市的关键时期,本轮裁员又恰好卡在 9 月 30 日这个第三季度财报截止日期的关键节点。

智谱的压力也不只在人员成本上。

时至今日,DeepSeek 已经不再是大模型企业们压力的唯一来源,背靠大厂的豆包、通义千问等大模型已经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智谱也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GLM 系列模型,不过,智谱近期的产品迭代速度让市场担忧。华鑫证券研究发布的研报就曾将 AI 底层技术迭代速度不及预期的情况,写在了智谱风险提示中的第一位。

对于 AI 大模型企业而言,技术和产品是公司的立身之本,只有产品足够好,企业、个人用户才会投票,真实的中标数与月活数代表着公司的商业化落地进程,也能进一步吸引更多资本的目光。

曾经在资本市场中获得过很多鲜花的智谱也知道,企业不可能永远靠融资吃饭,学会赚钱很重要。

1、被曝上市前裁员、多位高管离职,智谱怎么了?

相比于媒体的广泛报道,社交平台中反而没有太多来自智谱被裁员工的声音,连线 Insight 询问到了两位此次被智谱裁撤的员工,他们均不愿回答具体提问,只表示 " 你想问的都在那些文章里了,都属实。"

他们所说的文章,指的是市面中流传出的相关报道。

据白鲸实验室的报道,智谱的这次裁员动作发生在即将进入双节假期的 9 月。实际上,如果按照正常的裁员流程,智谱的被裁员工还有一个月的准备和交接时间,获得赔偿金还能好好去过一个双节。

只不过,智谱并没有按照正常的裁员流程走,报道中的受访员工都是突然接到自己将被裁员的通知,从被通知裁员,到收到《解除劳动合同通知》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

除了发布通知突然、裁员流程节奏较快,智谱也没有给员工们更多的协商空间,比如有员工提出希望消耗未用完的年假天数或剩余假期折合成 3 倍工资发放;有员工希望等到下个月 15 日之后再离职,公司能多交一个月社保等要求,均未被采纳。

图源智谱官网

突然发布裁员通知,意味着智谱的这次裁员决定做得很急迫;没有给员工留出更多协商空间,意味着智谱这次的组织变化态度坚决。

另外,智谱裁员所涉及到的部门也受到外界关注。

上述报道中的被裁员工透露,智谱在 9 月 22 日实施了更大规模的调整," 产研中心就地解散,60 多人仅保留一半左右,转到交付部门。"

产研中心是智谱商业化收入来源的重要部门,主要负责私有化部署的智能体平台和 MAAS 平台。

而彼时智谱正处于新模型 GLM-4.6 即将上线的关键节点,如果消息属实,那么智谱新模型的运维可能受到影响。

上述报道还表示,产研中心以及业务线、bigmodel,智谱的 chatbot 产品智谱清言研发算法团队也在裁员。

一位不愿具名的智谱前员工也向我们表示," 我看正岗裁了几十个,外包都空了。"

对于上述消息,连线 Insight 向智谱方面求证,其回应称," 关于裁员的一些不实消息我们正在处理。" 但对于公司内部的真实情况如何等问题,对方尚未给出回应。

10 月 10 日晚间,智谱还在公司的官方公众号中发布了一条招聘推送。推送显示目前智谱正在招聘 47 个岗位,岗位包括算法工程师、推理优化工程师、Agent 产品经理等等。

图源智谱官方微信公众号

市场消息与公司各执一词,但种种迹象表明,为了能确保公司稳步上市,智谱内部的组织架构确实在进行调整。

根据上述媒体的报道,智谱在组织架构上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商业化人才和算法 AI 院人才较多,产品和工程人员较少。

上述媒体还报道称,相比于其他 AI 六小龙企业,智谱的人员规模也相对较大。智谱 AI 院约 300 人,商业化团队也差不多 200 到 300 人。如果算上工程院人才,智谱人员规模约有 700 左右,还不算外包人员和实习生。规模几乎是其他 AI 六小龙里专注模型训练公司的 2 到 3 倍。

实际上,在这次裁员风波之前,智谱的团队一直都不算稳定,此前曾多次被曝出核心人员出走的消息。

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智谱高峰期有 1000 多人,去年已经缩减上百人,不少交付、销售人员离开。

另据多家媒体报道,智谱今年有多位高管离职,包括智谱应用 AI 与合作副总裁李惠子、首席战略官张阔、副总裁曲滕、COO 张帆和 CFO 彭建标等。

如何补充人才,构建更有战斗力的组织,也将是智谱的核心命题。

2、冲刺上市的关键时期,智谱的技术有何优劣势?

科技企业积累到一定估值,就可能考虑上市,智谱就是六小龙企业中最先走到这个节点的企业之一。

今年一整年,智谱都在为上市做准备。早在今年 3 月,智谱就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彼时智谱的 CEO 张鹏就对外表示," 完成股改是朝着 IPO 目标去的,并不完全取决于智谱自己的设计,跟外部大环境有关。"

随后的 4 月,智谱在北京证监局办理上市辅导备案,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

根据辅导计划,2025 年 4 月开展前期准备工作,5-7 月为正式辅导期,8-10 月完成辅导计划并准备上市申请文件。若按计划推进,智谱有望在 2025 年底前提交 IPO 申请,最早于 2026 年登陆 A 股市场。

作为六小龙企业中最先冲刺上市的公司,技术一直被视为智谱在资本市场一路披荆斩棘的一把利刃。

智谱的底气主要来源于其自主研发的 GLM(GeneralLanguage Model)预训练架构,这种基于空白填充预训练的通用语言模型框架,能够同时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任务。相比于传统的模型,具有灵活性与适用性更广、处理非线性关系、解释性更强等优势。

图源智谱官网

有自研技术在手,智谱也一直保持着技术领先性,对外表露出的自信心也一直很足。

其在 2020 年就训练了 100 亿参数模型 GLM-10B;2022 年合作研发 1300 亿级超大规模预训练通用模型 GLM-130B;2023 年,智谱 AI 推出千亿开源基座对话模型 ChatGLM 系列,成为国内最早对标 OpenAI 技术路线的大模型公司之一。

进入 2024 年,大模型企业间的大战进入白热化时期,而智谱在此之前的产品迭代速度上一直不算慢,基础打得还算牢固。

在 2024 年 1 月其自研模型 GLM-4 发布之前,智谱就几乎保持了每三到四个月便完成一次基础模型迭代的更新节奏,比如在 2023 年 6 月发布了 GLM-2;在 2023 年 10 月发布了 GLM-3。

不过,智谱在大模型上的迭代速度在 2024 年就出现了放缓的迹象。

自 2024 年 8 月智谱发布新一代基座大模型 GLM-4-Plus 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看到更新迭代的消息,直至今年 7 月才有所好转,彼时,智谱推出新一代旗舰模型 GLM-4.5,在不久前的 9 月 30 日,智谱刚刚发布了 GLM-4.6。

只不过,不管是 GLM-4.5 还是 GLM-4.6 的更新,都是基于 GLM-4 版本来做进一步的优化。

从模型能力上看,智谱也存在部分短板。据 SuperCLUE 发布的数据,今年 9 月,智谱旗下的 GLM-4.5 在代码生成、科学推理这两项指标方面表现较好,均能排在国内模型中前 5 名的位置。

图源 CLUE 中文语言理解测评基准官方微信公众号

但在幻觉控制、精确指令遵循、数学推理和智能体 Agent 这几项指标方面表现不佳,尤其是在精确指令遵循榜单中排到了国内模型第 9 名的位置。

从市场反馈来看,GLM-4.5 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用户反映,在使用 GLM-4.5 的全栈开发功能时,发现其有稳定性较差、与本地文件交互较弱、云端负载压力大等缺点。

此外,在火热的 AI Agent 领域,智谱也是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智谱曾在 2024 年 10 月推出了全球首个设备操控智能体—— AutoGLM,不过彼时其对外演示的场景是点单、发红包等非刚需的功能。随后,智谱又在今年 3 月推出了 AutoGLM 升级版,但与 Manus 相比,并没有核心优势。

大模型市场的淘汰赛还在继续,智谱依然要努力保持技术领先。

3、智谱必须学会赚更多钱

这几年,智谱是资本的宠儿。

2025 年开年,智谱依然能获得资方多轮真金白银的投票, 截至当前,智谱已经在今年拿到了 5 次投资,参投资本包括杭州城投、上城资本、华发集团、成都高新区、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浦东创投集团等,累计获得融资金额超过 30 亿元。

尽管如此,面对激烈的竞争,智谱依然需要控制成本,学会赚钱。

AI 大模型企业想要实现商业化,无非是从 ToB 和 ToC 这两条路线上寻找方向。

ToC 是靠收取用户订阅费来获取收入,例如 OpenAI。The Information 曾报道称,随着付费代理产品和其他新产品的发布,OpenAI 的收入预计将在 2029 年超过 1250 亿美元,其中付费订阅业务占比将超过 50%。

智谱 ToC 业务的主阵地是智谱清言,但根据 Xsignal 提供的数据,2025 年 3 月,智谱清言月活用户仅有近 600 万,而智谱一直在对标的 ChatGPT,月活被曝已经增长至 6 亿。

图源智谱官网

月活用户数目较低,决定了智谱清言在 ToC 业务上的收入天花板,如果想提升月活用户的数量,智谱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营销成本。

而服务于企业的 ToB 路线是智谱相对熟悉,也是 AI 大模型企业更容易实现商业化的一条路径。

据了解,ToB 业务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向企业提供标准化的模型方案,另一种是根据客户需求做定制化的开发。

此前,智谱的业务模式主要是前者,据光子星球报道,智谱 B 端市场的核心销售策略是只做百万和千万级别以上的大单子,销售周期在三个月到一年不等,给大客户在本地部署最强的闭源版本,给小客户推销一体机。

不过这条路径也存在挑战,尽管智谱只做大单子,能接触到给得起价钱的大客户,但当前的大模型能力还不够通用和泛化,往往需要结合模型做进一步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因此利润也很难提升。

再加上有了 DeepSeek 这样低成本、高能力的产品出现后,AI 大模型企业们的商业化故事变得更难讲,这其中也包括智谱。

智谱也曾在今年年初调整过经营策略,从 " 卖模型 " 转向 " 卖服务 + 卖场景 " 并重。主要集中在三条变现路径:一是把 GLM-4 拆成可租用的 AI 工具服务,按 API 使用量收费;二是推出标准化 " 智谱大脑 " 一体机;三是重点发展 MaaS 生态。

这种策略之下,智谱在今年的中标成绩还算稳定。

据智能超参数统计,今年上半年,智谱中标项目数量达到 21 个,中标项目披露的中标金额为 1.59 亿元;2024 年,智谱大模型的中标数量为 32 个,披露金额约 1.3 亿元。

只不过,从 " 卖模型 " 转向 " 卖服务 + 卖场景 " 的调整背后,需要智谱花费更高的人力成本来支持 " 服务 " 与 " 场景 ",这样的模式或许不容易被投资者看好。

综合来看,智谱必须要尽快证明自己能将技术实力转化为盈利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上市的时候,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本文头图来源于智谱官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裁员 工程师 造谣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