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 昨天
“十四五”银行业答卷:锚定金融强国目标 推进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中国网财经 10 月 15 日讯 ( 记者 曾蔷 )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高质量发展,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回眸 " 十四五 ",在 "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 的战略目标引领下,我国银行业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近 470 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全球 1000 强银行中,143 家中资银行上榜,前 10 位我国占据 6 席。五年来,我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不断加强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 36 万亿元,是 " 十三五 " 末的 2.3 倍。五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化险取得显著成就,高风险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已较峰值大幅下降,部分省份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 " 动态清零 "。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

" 十四五 " 时期,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多点爆发,逆全球化凸显,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我国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强的韧性。银行业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积极谋划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据数据,2024 年末,全球 1000 强银行中,143 家中资银行上榜,前 10 位我国占据 6 席;2025 年上半年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为 467.34 万亿元,同比增速 7.91%;" 十四五 " 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 20%。

回望 " 十四五 ",我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增强。从经营表现看,我国银行业整体呈现五方面特征:一是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完善;二是资产规模平稳增长,重点领域信贷增量走高;三是严格落实 " 五篇大文章 ",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四是主动让利实体经济,严格遵守存款自律要求,牢牢守住流动性安全底线;五是资产质量稳中向好,重点领域风险有序收敛。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十四五 " 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发结构性变革,银行业过去发展依靠的 " 基建 - 房地产 - 金融 " 旧模式已转向 " 科技 - 产业 - 金融 " 新模式。在 " 挤水分、防空转 "" 防范无序竞争 " 等政策导向下银行业逐渐淡化规模情结,主动调整业务结构,总资产规模实现稳步增长。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十四五 " 时期,银行业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功能性作用,积极为经济社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贷款规模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较好满足经济社会融资需求。

与此同时,娄飞鹏表示,总体实力较强、数量众多的银行机构围绕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积极探索差异化经营,基本形成特色化经营格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效互补。大型商业银行定位于综合化、国际化,充分发挥 " 头雁 " 作用,聚焦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围绕广大居民和企业需求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基于在特定领域的优势,如零售金融、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特色化经营特点突出。城商行、农商行等区域性银行坚守 " 服务本地、服务小微、服务三农 " 的定位,金融服务深度下沉,做深做透区域市场。

数据显示,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国有大行依托政策扶持、规模和成本等优势,加速业务下沉,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 2025 年上半年末总资产占比为 43.7%,较 2021 年初上升 3.53 个百分点 ) ;城农商行具有属地优势和灵活性,深度挖掘区域市场潜力 ( 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维持在 13% 左右 ) 。

优化薄弱环节金融供给

过去五年,我国银行业不断健全普惠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金融机构普惠金融能力建设、夯实普惠金融发展基础设施等举措,持续优化完善小微、民营、" 三农 "、民生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推动普惠信贷努力做到 " 雪中送炭 ",帮助广大有发展前景、有市场需求的小微经营主体恢复和巩固发展,为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共同富裕贡献金融力量。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擘画的金融强国蓝图中," 普惠金融 " 作为 " 五篇大文章 " 之一,承载着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黄建勤表示," 十四五 " 期间,普惠金融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 " 黄金五年 "。银行业金融机构坚决落实国家战略,着力解决小微企业 "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 问题,精准发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具体而言, 一是破解融资难,持续推动普惠信贷投放增量扩面。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 36 万亿元,是 " 十三五 " 末的 2.36 倍,年均增幅约 20%;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16.23 万亿元,是 " 十三五 " 末的 3.36 倍,年均增幅约 30%,充分发挥了普惠金融 " 主力军 " 的作用。银行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乡镇银行网点覆盖率超 98%,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同时,积极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脱贫地区发放贷款 31.5 万亿元,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近 4000 亿元,支持脱贫户和监测对象 900 万户次," 十四五 " 时期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达 14.6%。

二是破解融资贵,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不断降低。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银行业持续向普惠客群减费让利。通过运用央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 FTP ) 、落实财政部贴息政策等综合措施,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持续下行。2025 年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 " 十三五 " 末下降 2 个百分点,切实减轻了小微企业经营负担。

三是破解融资慢,普惠贷款投放效率大幅提升。 数字赋能是解决融资慢问题的关键。" 十四五 " 期间,商业银行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业务流程,线上线下多渠道触达客户,普惠贷款审批效率大幅提升,部分场景可实现 " 秒批秒贷 "。2024 年以来,各家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深入开展 " 千企万户大走访 " 活动,配合政府专班深入园区、社区、乡村,全面摸排融资需求,精准对接 " 两张清单 ",实现信贷资金快速便捷直达基层,已累计发放 22 万亿元信贷资金。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成效显著

作为金融体系的 " 毛细血管 ",中小金融机构直接关系实体经济资金流通是否顺畅。" 十四五 " 开局时,中小金融机构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资产质量承压,部分机构面临流动性困难。面对这一挑战,经过五年持续努力,改革化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 十四五 " 时期处置不良资产较 " 十三五 " 时期增加超过 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 50 万亿元。高风险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已较峰值大幅下降,部分省份实现了高风险中小机构 " 动态清零 "。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高质量完成 " 十四五 " 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十四五 " 时期,金融监管总局始终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监管部门的首位主责,把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坚决落实 " 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 " 这 16 字方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主要做了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加快推进改革转型、重拳整治金融乱象、积极助力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等四方面工作。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 十四五 " 时期,金融监管部门采取坚决措施、精准施策,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改革化险答卷。在改革化险实践中," 一省一策 "" 一行一策 " 成为重要工作方法。这一做法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既避免了 " 一刀切 ",又确保了改革的精准有效。

5 年来,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省份组建省级法人机构。城商行改革重组有序实施,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减量提质成效明显,区域布局持续优化。曾刚指出,以农信社改革为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统一法人、联合银行等多种模式。有的地区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统一管理辖内农信机构;有的地区采取市级统一法人形式,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这种因地制宜的改革模式,既考虑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尊重了历史形成的治理结构特点。

在具体风险处置中,监管部门坚持 " 一行一策 " 原则,针对不同机构的风险特征和经营状况,制定差异化处置方案:一是对风险相对较轻、具备自救能力的机构,主要通过加强内控管理、补充资本金、优化股权结构等方式化解风险;二是对风险较重但仍有挽救价值的机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重生;三是对已经资不抵债的机构,坚决实施市场化退出,避免风险进一步扩散。

总体来看," 十四五 " 时期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这不仅为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 企业贷款 全球化 经济增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