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9小时前
好莱坞「邪恶AI」电影,为啥不火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1 号出海 · 第 193 篇

现实中 AI 威胁愈发紧迫,比如《AI 2027》宣言预言「十年内或毁人类」,到前谷歌 CEO 警告 AI 可能被用于犯罪——好莱坞以「邪恶 AI」为核心的影片都表现平平。《碟中谍 8》《梅根 2.0》《创:战神》全都难以引发观众共鸣,首映票房惨淡。这种「现实恐惧升温、银幕套路失效」的反差,暴露了好莱坞题材创新的瓶颈,更折射出大众对 AI 认知的转变。

好莱坞「邪恶 AI」题材的颓势,走进了一条「套路老化」与「现实割裂」的死胡同。

杰瑞德・莱托出演《创:战神》

从创作角度看,这一设定早已无新意可言。1968 年《2001 太空漫游》的 HAL 9000 用红色单眼与冰冷声线奠定了此类影片的经典,1982 年《银翼杀手》、2014 年《机械姬》持续拓展边界,而如今的《创:战神》(红光数字领域控世)、《梅根 2.0》(AI 全球统治)、《碟中谍 8》(AI 核威胁),不过是将「反派 AI」套入「夺权 / 毁灭」的固定模板,连呈现形式都跳不出「阴森屏幕」或「杀人机器人」的框架——无实体的 AI 被强行赋予人格与目标,要么重复过往,要么显得荒诞。

更关键的是,现实中 AI 的「实用性」彻底消解了银幕恐惧。如今的 AI 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帮规划度假、选护肤品、判断分手短信语气的日常工具,甚至能解答「狗狗是否打喷嚏过多」这类琐碎问题。当大众每天依赖 AI 解决生活难题,再看电影里角色严肃警告「AI 已觉醒、人类无力阻止」,只会产生割裂感:「它或许会毁世界,但也能帮我报税,何必恐慌?」

AI 对话界面

对比之下,有现实意义的题材,如「核威胁」题材持续奏效,更凸显了 AI 题材的短板。过去 80 年,好莱坞通过《切尔诺贝利》等作品,将核武器塑造成「有视觉冲击力、无实用价值」的纯粹威胁。它不会助力退休账户增值,只会带来毁灭场景,这种「单一负面属性」让恐惧始终在线。而 AI 的「双面性」,让好莱坞既想借其警示风险,又想用作「安全反派」,最终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

好莱坞「邪恶 AI」电影的遇冷,在全球市场具有普遍性。

一方面,AI 的「日常化」是全球趋势,无论是北美还是亚洲,大众都在通过 AI 简化生活,银幕上的「邪恶设定」难以跨越「实用认知」的文化壁垒;

另一方面,好莱坞的套路化创作缺乏地域适配性——比如日本动画《攻壳机动队》中的 AI,更侧重「人与科技的哲学博弈」,能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思考,而好莱坞的「毁灭叙事」过于单一,无法贴合全球观众对 AI 的多元认知。

日本动画《攻壳机动队》

对国内影视创作者而言,这一现象可以提个醒:若涉足 AI 题材,需跳出「非善即恶」的脸谱化设定,结合现实中 AI 的应用场景(如医疗、教育)挖掘矛盾,而非照搬「毁灭套路」——唯有让 AI 贴近大众认知,同时传递有深度的思考,才能在出海时避免「水土不服」。

译者|分味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The Hollywood Reporter

原文作者|James Hibberd

原文发布日|2025.10.14/ 周二

《主编浅度》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好莱坞 战神 碟中谍 机器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