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10-16
【今西安】钟楼眼皮下的易俗社文化街区 啥时候才能和秦腔一样热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你一定不会想到,西安最符合闹中取静这个词的地方,居然是钟楼眼皮底下的易俗社文化街区。

钟楼,那可是标准的西安城的正中心,东南西北四大街,啥时候不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如果说这儿不是闹市区,西安还有几个地方敢称闹市区?

但是,就在这儿,不管是从北大街的那个小口进去还是从东大街的那个敞口进去,不到百米之遥的易俗社文化街区,却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安静得不行。

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这里大概是热闹了一阵,还有几个月就要到来的春节,这里大概又会热闹一阵,然后,一年里的绝大部分时间,哪怕是周末,除了露天唱秦腔的时候,这里都安静得很。一层,也许还有三三两两的影影绰绰,而如果很闲淡地上到二层三层的话,你在上面找个地方坐上一整天,都可能不会受到一个人的打扰。

这天我就有幸感受到了易俗社文化街区的闹中取静。

这天,闹中取静的易俗社文化街区其实也不算很静,因为当天这里还有大型活动在举行。

戏台上倒是没有唱秦腔,却正在进行全市各区县开发区都参加的广场舞大赛。所以,戏台上下的广场这一片,还是很有点人声鼎沸。

但是,放眼望去,不管是台上正跳的还是台下坐着的,哪怕是周边走动的,几乎都是穿着统一服装的老头老太太们——要么跳完了,要么正在跳,要么准备跳。

除却这一隅的热闹,其他地方,就不再能看到多少人影了。

正是中午时分,那些著名的老字号里,并没有多少桌的客人,谁家比谁家都强不到哪去。显然并不是品牌认知的问题。同样的西安饭庄,大雁塔那的甚至北郊凤城五路那的,食客总是络绎不绝的,同样的同盛祥,鼓楼那的经常性人声鼎沸,这里的,服务员却百无聊赖地待在门口。

一家生意不行,那是这家的问题,大家都是大品牌,大家的生意都不行,唯一的解释,就是这片地方,少人来,没人流。

哪怕就算是天天跳着广场舞天天戏台子上唱着秦腔,似乎也并不能带动这里主打的所谓陕西非遗美食。指望跳广场舞的和在露天戏台下看戏的去吃西安饭庄和同盛祥,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二楼的就更惨淡了。即便搞得很有文艺气氛,却也只能冷冷地锁着玻璃门。可惜了那一张张情怀拉满或者情调小资的桌子,连板凳都不用放了。

板凳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只需要转一个弯,同样一家关门店的外面,头顶吊着诗句,面孔朝着花墙,一个连椅,你就是坐上发呆一整天,都不会有人打扰你,更不会有人来和你挤着坐。

萧条落寞并非仅限于此,东边的一条小巷,主推的是西餐和饮品,夹杂着汉服馆文创店之类的东东。不管是啥,说门可罗雀并不是夸张,没顾客,店员也只好坐在棚子底下刷手机。

与这个巷子垂直相交的另外一条东西向的巷子,完全可以用狼藉来概括了。西头貌似在施工,却又不见工人,建筑材料就在地上横七竖八乱放着。这头好歹还能用施工来做借口,东头,长长的一串子小推车,上面还是中国年的字样,车上都是水和泥,水是下雨积攒的雨水,泥是雨水把经久的灰尘变成了泥。

这里并不是什么旮旯拐角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里也还是堂堂易俗社文化街区的组成部分,偶然有个游客转悠至此,让人家情何以堪。

大概也知道并没几个游客,所以这么狼藉着,也就不是个什么事。狼藉在这里,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拉出来再用也方便,还省了仓库占地方。

和卫生间那股子陈腐味夹杂着氢氨味的味道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说实话,易俗社文化街区沦落到这样的常态,还是很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的。

这地方,跟别的改造性街区不一样,好歹也是在市中心、钟楼边,能萧条成这般光景,都对不起市中心这位置。

另一个,易俗社文化街区这名字,本来是挺亲民接地气的,实际怎么就少了民不接地了呢?

我转了这么一圈,又转了后面几次,窃以为,这街区,叫了个下里巴人的易俗社文化街区,实际上,想走的却是高大上的商业街区路线。这从里面的馆子档次就能看出来。无论是还开门着的西安饭庄同盛祥们,还是已经关门的小资店们,并不是那种戏台下听戏的人所能开怀畅吃喜闻乐见的肉夹馍油泼面的平民馆子。

再者,如果那个戏台不唱戏,如果你不是认真踅摸找到那个藏在二楼一个单独的角落而且牌子还被长长伸出来的屋檐遮挡着的秦腔博物馆的话,整个街区,都找不到秦腔秦韵的影子。这和我以及很多人的想象完全不一样——我以为,街区随处可见秦腔元素。

可惜,所有的秦腔元素,都深藏在那个很难找到的博物馆里。

话说博物馆里的各种戏服、脸谱、头饰等等,都还是颇值得认真学习的,尤其是将全国各地的著名戏楼袖珍地浓缩到博物馆里,戏楼里在用小屏幕唱着著名的秦腔剧目,很是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东西,搬到街区上的话岂不是更好?

戏楼在展馆里,浓缩得一个个就像小孩的积木玩具,放在街区里,好歹也能大气磅礴不少。

尤其是那些真人大小的各种戏装塑像,放在博物馆里,在幽暗的灯光下,让人多少感到有些阴森可怖,但是,如果放在室外,放在自然的光线和空间中,完全就是不同的观感。戏服不能风吹日晒,做成不怕风吹日晒的雕塑总可以吧。

如此一来,易俗社文化街区,才真正和易俗社这个招牌名副其实,才充实了货真价实的秦风秦韵,而不是现在看到的纯纯的商业味——还是萧条的商业味。

西安乃至全国很多地方,都把一些废旧的厂房改造成各种主题的街区,然而成功的可以持之以恒的,屈指可数。我也是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街区的,说实话走过了也就走过了,唯独对西安市中心的、钟楼眼皮底下的这个易俗社文化街区,充满了慢慢的遗憾和失望。

来源 / 今西安

相关标签

钟楼 人流 春节 鼓楼 大雁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