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10-16
孙正义吞下ABB机器人,一场380亿的AI霸权豪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新质动能,作者|沛林

53 亿美元,全球机器人霸主 ABB 集团的机器人业务,卖给了孙正义。

近日,机器人巨头 ABB 集团(以下简称 ABB)将其机器人业务单元剥离,以 53.75 亿美元(382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给日本软银集团(以下简称软银)。

根据 ABB 发布的官方消息,该公司已与软银签署协议,该交易预计在 2026 年中后期完成,尚待监管批准。

消息发布当日,软银股票盘中一度上涨 13%。ABB 该业务部门的中国打工人则在社交平台默默吐槽:" 入职十年,熬成日企了。"

" 软银集团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是物理 AI。" 孙正义在这次官方声明中强调。与纯软件算法不同,物理 AI 强调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中的具身化应用,这正是孙正义此次收购的目的。

而看向软银这两年的 AI 布局,会发现其野心远不止于此。带领软银向 " 超级 AI" 迈进,才是孙正义的终极梦想。

落袋为安,ABB 霸主也怕大环境不好

今年上半年,ABB 对机器人业务的计划还与软银无关,而是分拆单独上市。

4 月,ABB 发布拟分拆机器人业务公告,并计划在 2026 年二季度上市。9 月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软银开始与 ABB 集团就收购事宜进行谈判,双方董事会很快批准并签署 SPA,交易进入了监管审批阶段。

对于放弃 IPO,ABB 首席执行官马腾 · 维罗德坦言:" 此次剥离将为 ABB 股东创造即时价值回报。"

根据相关协议,ABB 将先把机器人事业部注入一家新设控股公司,接着再由软银集团以 " 全现金 " 方式收购该公司 100% 股权。

这笔交易对 ABB 而言是 " 稳赚 " 的买卖。公告显示,此次交易金额约 53 亿美元,扣除与本次剥离相关的约 2 亿美元成本及 4-5 亿美元的税费支出后,ABB 预计净落袋约 47 亿美元,并预计将产生约 24 亿美元(约 171 亿元)的非运营性税前账面收益。

机器人业务在 ABB 内部可谓扎根深厚。

早在 1974 年,ABB 前身——瑞典通用电气公司(ASEA)就推出了全球首台全电动微机控制工业机器人,是为 ABB 机器人业务的开端。

1988 年,ASEA 与瑞士布朗勃法瑞合并成立 ABB,机器人业务成为公司核心板块之一。

在上世纪 80 年代到 2010 年代中期,ABB 的机器人业务与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并称全球工业机器人 " 四大家族 ",凭借高端的技术与完善的解决方案,四家企业合计占据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约 50%-60% 的份额,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甚至一度超过 70%,共同主导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数十年。

然而时移世易。近年来市场发生剧烈变化,导致传统机器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ABB 财报数据对此有最直观的体现。

2024 年,ABB 机器人业务利润同比下滑 39%,机器人业务的利润率(12.1%)低于集团整体利润率(18.1%),拉低了集团的盈利能力。

ABB 机器人业务利润率降低的原因,首当其冲就与全球宏观经济和资本开支高度相关。

当汽车、电子等主要下游行业不景气时,企业会推迟或取消自动化投资,导致 ABB 订单减少,产能利用率下降,但固定成本(如研发、管理人员工资)依然存在,从而严重挤压利润。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ABB 在中国市场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是 ABB 机器人业务部门官方肯定过的 " 最重要市场 "。大摩最新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国产品牌在本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从 2023 年的 47% 跃升至 58%。虽然中国机器人厂商仍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但是其成本优势和灵活的服务给 ABB 带来了巨大的价格压力,迫使 ABB 在某些领域也必须采取更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降低了其利润空间。

此外,新兴技术巨头如英伟达、大模型技术和 AI 机器人创业公司的出现,对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冲击是深远且颠覆性的。它们不再局限于在传统的 " 硬件赛道 " 上竞争,而是从底层技术范式、产业价值链和核心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对传统巨头发起挑战。

面对一系列变化,ABB 也不得不断臂求生。

此次调整后,ABB 将精简为电气、过程自动化和运动控制三大业务领域。尽管会被质疑 ABB 此举过早放弃了下一次工业革命的门票,但大局已定,机器人业务不再是 ABB 未来发展的核心,一个时代结束了。

软银愿景:不止是物理 AI

孙正义对机器人始终抱有执念。

13 年前,软银收购法国机器人公司 Aldebaran,其后推出人形服务机器人 Pepper,上线即售罄,火爆一时。但很快,消费者尝鲜之后,声量逐渐变微,2021 年其业务端开启了裁员、停产。

相似的故事后来再次重演。2017 年软银从 Alphabet 手中收购机器人明星公司波士顿动力,连续注资后仍未盈利,2021 年将其持有的 80% 股权转卖给现代汽车。

吸取前两次失败案例的经验,此次收购不同于软银之前下注的人形机器人公司,ABB 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 " 四大家族 " 之一,和全球装机量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供货商之一,其工业机器人产品已经被各行各业应用于物理世界,持续产生大量宝贵的训练样本。这些数据能帮助软银完成 " 执行 - 数据反馈 - 学习 " 的物理智能闭环。

机器人领域之外,近两年里,软银集团在 AI 领域围绕算力、大模型平台等层面多次发起投资、收购与合作:

为了掌控 AI 算力核心资产,软银增持英伟达 ( Nvidia ) 和台积电股份,向英特尔 ( Intel ) 投资 20 亿美元;

为了构建 AI 算力与训练平台,软银与 OpenAI、甲骨文共同推进 " 星际之门 ( Stargate ) " 数据中心计划,总投资可能达 5000 亿美元,并承诺向 OpenAI 投入巨额资金(报道称约 300 亿美元);

此外,孙正义也关注到了中间层的控制与学习模型,2024 年软银投资 Skild.AI 等 " 机器人控制大模型 " 公司。

加上 ABB 提供的硬件与执行端口,孙正义意图构建一个从底层芯片(ARM、英伟达)、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到上层应用(模型与控制平台、机器人)的完整闭环。

软银的最终愿景是搭建一个 " 自学习型物理智能网络 ",训练出通用的机器人智能模型,让软银成为未来 " 超级人工智能(ASI)" 领域最大的平台供应商。

软银:AI 争霸之路,刚刚启程

不止是 ABB," 四大家族 " 都在失去昔日辉煌。

库卡被美的收购后,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显著增长,但在技术革新上步伐不大,逐渐在高端市场失去竞争力;

发那科也一直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专注于传统工业领域,在 AI 和机器学习方面的投入逐渐落后于时代需求;

安川电机的机器人业务始终难以突破第一梯队,对此,安川电机的应对策略是与英伟达合作,共同开发 AI 机器人解决方案。

旧秩序已经解体,新巨头还在角逐。

软银的加入,将继续加速行业整合进程。其他科技巨头如谷歌、亚马逊、英伟达可能会加速寻求与剩余机器人巨头的合作,以应对软银的布局。

和这些自有全栈技术能力的巨头相比,软银缺乏自己的 " 技术抓手 ",这仍是其通往 AI 霸主之路上最难以逾越的大山。

而并购 ABB 机器人业务是软银意图翻越大山的第一步,让软银不再仅仅通过投资参与游戏,而是亲自下场,掌握核心的生产工具,将被投企业的技术与软件与 ABB 机器人落地场景协同起来,软银的身份也因此从 " 生态投资者 " 转变为 " 生态主导者 "。

同时,软银将其在数字世界的资本和软件优势,注入到实体经济的核心——制造业中,将最前沿的大模型的技术与硬件机器人结合,为具身智能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发与测试平台。

当然,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软银能够消化 ABB 机器人的加入。毕竟,管理一家业务相对传统的公司这件事本身,对软银来说就不容易。与并购伴随而来的,还有 ABB 机器人仍在面临的市场困境。

孙正义的 AI 霸主争夺之路,或许刚刚开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bb 机器人 ai 孙正义 软银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