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英国中小学每年6次教育旅行,是“高消费陷阱”还是积累改变人生的资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国庆假期刚刚结束,有关是否要带孩子外出旅行的讨论不绝于耳。所谓的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早已深入人心,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可以通过旅行增长见识。但近年来,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家长花费一大笔钱带孩子到处旅行,容易使得孩子掉入 " 高消费陷阱 ",久而久之,反而不利于激发孩子的自驱力。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去年起,我从上海的基础教育学校转战英国伦敦,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发现,英国中小学生课表里都有 " 教育旅行 "。一年 6 次固定的教育旅行,究竟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

教育旅行,不是简单的消遣游玩

英国的中小学每学期都会安排两次固定的教育旅行,一年 3 学期,至少会有 6 次这样的活动。这一制度并不是随意组织,而是有非常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规划,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要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每次旅行的内容和目的地,也会根据学生年级和学习阶段有所差异,并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

这些教育旅行主要分成三种类型:一类是日间旅行(Day Trips),通常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等地,通过一天的参访深化课堂上的知识;第二类是住宿旅行(Residential Trips),这类活动一般针对小学五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往往是前往户外教育中心、农场或露营地,进行为期 2 至 5 天的沉浸式体验,主要是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和自理能力;第三类则是专题性旅行(Special Interest Trips),比如,有音乐专长的学生会前往剧院欣赏经典演出,历史课会安排学生实地探访战地遗址等,具有明确的学科导向。

初次听到这些安排,即便作为教师,我都觉得很新奇:英国公办学校的课堂教学时间本来就非常紧张,老师们总是在催促学生赶紧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组织这些外出活动?后来我才开始慢慢理解,其实,这些教育旅行远不是简单的消遣游玩。尤其对那些平时缺乏外出机会的学生而言,这些旅行真正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

并非所有住在伦敦的孩子,都能 " 看见 " 伦敦

" 我曾带队组织过一次教育旅行,带着学生去伦敦市中心参访。我记得,有一个孩子坐在红色双层巴士上,两只手扒着玻璃窗,眼睛一动不动地一路盯着窗外。" 助理校长安东尼是一个瘦瘦的中年人,他讲起的这件事情,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安东尼在伦敦当老师快 20 年了,他告诉我,就算在伦敦这样的大都市,也有很多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有的孩子都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了,还从未坐过公交车,甚至从未踏进过伦敦市中心。

确实,很多人都认为伦敦是 " 宇宙中心 ",这里有世界顶尖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剧院,许多顶级文博场馆还是免费的。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而言,家长平时就能带着孩子穿梭在这些文化场所之间,逛大英博物馆、去英国国家美术馆看莫奈的睡莲、逛肯辛顿的科学馆……学校组织的教育旅行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次外出。

然而,对于生活在伦敦的另一些家庭的孩子来说,这些场所却像是平行世界。我的同事也告诉我,对一些孩子来说," 圣诞节就是终于可以跟着妈妈一起去 ALDS(当地的廉价超市)买一块钱的巧克力糖了。" 他们没有礼物,没有麋鹿,更没有圣诞树和圣诞老人。

所以,那趟坐着红色双层巴士的教育旅行,便成为这个男孩眼里的 " 第一次看伦敦 "。他扒着窗户、盯着窗外的眼神,告诉我们什么叫 " 开眼界 "。

透过这些为教育旅行准备的文化资源,我们也不难发现,英国其实有一些制度化的设计,在支持支撑教育的发展。大部分机构不仅免费开放,它们还设有专门的教育团队,设计课程、安排互动,并得到政府或相关机构的资助。比如 " 博物馆与学校 " 项目就鼓励博物馆与学校深度合作,让这些文化空间成为真正的第二课堂;伦敦城的学校参访基金则为符合条件的学校报销活动费用,确保经济困难的家庭子女也不会错过课堂之外的文化体验。

而且,这些教育旅行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导游讲解。我曾经带学生走进英国国家美术馆,讲解员会在近两小时的时间里,带着学生互动、鉴赏画作。他们把观察(动眼)、想象与创造(动手)、戏剧表演(动身)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 " 做中学 "。其实,这节课哪怕不是在美术馆,放在任何一所学校的课堂里都堪称是精彩的公开课。活动结束后,我向讲解员索要了名片,希望以后能获得更多支持。她告诉我,其实每一位美术馆教育人员都能提供同样的课程,他们的培训标准是一致的。

参观结束后,学生需要写观察报告、完成小组展示,甚至制作海报或进行简短的口头演讲。即便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也会被要求用简单的形容词或副词来描述,或者用图画来展示任务。这样的闭环安排,让教育旅行像课堂一样有始有终,结合学科学习,并通过写作、表达和展示进一步内化学习成果。

内心埋下的一颗 " 种子 ",或是改变人生的资源

教育旅行可说是英国教育的重要一环。这种安排既践行了哲学家约翰 · 杜威 " 经验式教育 " 的理念,也实现了跨学科与情境学习,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构建起更加坚实的知识框架。

据我所知,在英国,精英学校的教育旅行频率更高、更丰富,甚至安排海外参访,外出参访的博物馆也选最好的,到国外剧院里看的是顶级剧目。普通公立学校往往局限于本地资源。

其实,差异不仅存在于学校之间,更在家庭之间。安东尼提到,即便是公立学校组织的便宜甚至免费的旅行,很多家庭依然需要靠政府补贴才能让孩子参加。如果没有这些补贴,有些孩子恐怕根本没机会参加。

在我自己的 PGCE 培训中(注,这是英国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培训课程,完成后可申请教师资格),英国教育部也一再强调社会流动问题的重要性。教育旅行被看作是一种缩小差距的尝试,希望让学生拥有更多共同的记忆,缓慢但实实在在地积累一些改变人生的资源。

这些被设计好的旅行,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个学生都打开一扇窗,在他们的内心悄悄种下一颗种子。而这些种子,或许会在很多年后发芽,成为他们人生不断攀登的一小步。正如安东尼所说:" 我们做不到让所有孩子的起点一样,但起码可以试试,让他们的视野不再受限于自己所处的街区。"

(作者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英国 QTS 持证教师)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安东尼 英国 伦敦 中小学 博物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