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龙翔
编 辑 | 李楠
在腾讯 40 亿参与投资的德国飞行汽车公司 Lilium 破产 1 年后,美国电动飞机企业 Beta Technologies 带着亏损财报冲刺纽交所——招股书显示,Beta2025 年上半年净亏损 1.83 亿美元,同比扩大 34%,拟通过 IPO 募资 8.25 亿美元,公司估值约 72.2 亿美元。
Beta 的 IPO 正值中国飞行汽车制造商小鹏汇天在中东市场斩获 600 架订单、创下中国飞行汽车领域最大海外批量订单纪录之际。两家公司分别代表了低空出行领域的两条不同技术路径与商业化思路,而 Beta 的资本动作也为小鹏汇天提供了难得的参照样本。
Beta 的基本面:持续亏损,但股东 GE 亚马逊并不在意
在 Beta Technologies 向 SEC 递交的招股书中,该公司呈现出一幅典型高科技创业公司的图景:收入快速增长但同时亏损持续扩大。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的六个月内,Beta 营收为 1560 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760 万美元增长逾一倍。然而公司的净亏损也从去年同期的 1.371 亿美元扩大至 1.832 亿美元,每股净亏损达 25.57 美元。
这种 " 增收不增利 " 的状况在科技初创企业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对于涉足电动航空这一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公司。
但 Beta 的投资人们,Beta 背后闪耀着一系列知名投资机构的身影,这成为该公司 IPO 的一大看点。
招股书显示,Beta 的主要股东包括持股 5% 及以上的私募股权公司 TPG Inc.、亚马逊、通用电气,以及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Kyle Clark 等管理层。
基石投资者阵容同样豪华,包括 Alliance Bernstein、Black Rock、Ellipse、GE Aerospace 和 Federated 等机构可能购买高达 3 亿美元的 Class A 股份,显示出专业投资机构对公司前景的认可。
那么,为什么资本选择相信 Beta?
Beta 靠生态链思维和业务落地吸引资本垂青
资料显示,Beta Technologies 的业务布局较为多元,不仅涉及设计、制造高性能电动飞机,还开发先进的电力推进系统、零部件和充电系统。公司的飞机平台 ALIA 面向两种不同机型——传统固定翼电动飞机 "ALIA CTOL" 和电动垂直起降飞机 "ALIA VTOL"。
与此同时,Beta 还在美国和加拿大部署了 50 多个充电站点,构建支撑电动飞机运营的基础设施网络。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销售军用版本的飞机,每架售价在 500 万至 1000 万美元之间。
图:Beta CX300 电动飞机
可见,Beta 不是单纯的飞机制造商,而更像一家电动飞行生态链整合者。而进一步观察 Beta 的 IPO 申请,一些商业化进展非常值得研究。
首先,Beta Technologies 在货运、医疗、客运 eVTOL 体系均有商业落地。据悉,Beta 早期以研发的货物运输及医疗支援的 eVTOL 为主,并已于 2025 年实现商业运营。客运领域,Beta 拥有固定翼飞机 CX300 和 eVTOL 飞机 Alia 250 两种机型,如果获得 FAA 的型号认证,计划在 2026 年进入客运领域,新西兰航空公司(Air New Zealand)订购了最多 23 架的 CX300。
此外,UPS、Blade Urban Air Mobility、Bristow(全球最大的离岸直升机运营商之一)、Helijet(加拿大领先的直升机航空公司)、LCI 等多数公司已计划采用 Beta 的机型进行商业运营。
据悉,Beta 公司声称其电动飞机的运营成本比传统飞机低 42%。其 ALIA CTOL 电动飞机已完成数千次飞行,覆盖近 8.3 万海里,涉及北美和欧洲的运营。
可以发现,Beta 跨过商业模式的 PPT 阶段,进入到商业加速期,同时其产业生态的构建赋予其更多想象空间。那么,对于小鹏汇天来说,应该如何从资本和商业端破局?
Beta 启示:小鹏汇天如何吸引资本用脚投票
其实,在低空出行领域,中美企业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径。
Beta Technologies 专注于电动飞机,其产品更接近传统航空器;而小鹏汇天等中国公司则主打 " 飞行汽车 " 概念,侧重于陆空两栖的交通工具。
2025 年 10 月 12 日,小鹏汇天在阿联酋迪拜举办 " 陆地航母 " 首场国际品鉴会,正式开启全球化之路。该公司最新一代分体式飞行汽车 " 陆地航母 " 完成了海外首次有人驾驶公开飞行演示。
同时,小鹏汇天发布了国际新品牌 "ARIDGE" 及以汉字 " 飞 " 为设计灵感的全新品牌 Logo。
商业进展方面,小鹏汇天刚刚与阿联酋 Ali & Sons 集团、卡塔尔 Almana 集团、科威特 AlSayer 集团及阿联酋中华工商总会签订中东地区首批 600 台飞行汽车订购协议,以约人民币 200 万元的产品销售单价计算,此次预订单金额规模将达到约人民币 12 亿元。
但是,对比 Beta 的 IPO,资本更偏重长期稳定收益。
Lilium 的教训早已证明,没有实单支撑的技术故事,资本迟早会失去耐心——小鹏汇天需要更多 B 端订单。Beta 绑定物流等场景,相当于拿到 " 长期饭票 ";而小鹏汇天虽宣称 " 陆地航母 " 全球订单超 7000 台,但其早期 3000 台多为个人预订,近期与高直航空等签下 3 亿 B 端订单以及与中东的大宗采购,都是好的信号。
此外,腾讯持股 22% 仍没能救活 Lilium,暴露了纯财务投资的短板。反观 Beta,引入 GE 航空的逻辑在于,航空巨头不仅是股东,更是 " 适航认证背书 ";亚马逊持股 6.3% 锁定物流场景订单,资管巨头 FMR 持股 14.5% 搭建金融资本桥梁。可以说每个股东都可能在业务端赋能 Beta,信任雪球就这样滚起来了—— Beta 卖不是电动飞机,而是 "GE 背书 + 亚马逊订单 + 可验证运营数据 " 的风险缓冲组合拳。
所以,小鹏汇天可以在未来,逐步引入更多产业资本、长线资本作为 " 压舱石 "。小鹏汇天的 B 轮 2.5 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仍以创投基金为主,缺乏险资、社保等长线资本压阵。在烧钱成常态的赛道上,基石资本的缺席,意味着抗风险能力先天不足。建议优先对接社保基金、险资等长线资本,同时拉上顺丰、滴滴等场景方做战略投资。
图:小鹏汇天 A868 电动飞机
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小鹏汇天刚曝光的 A868 似乎在技术路线上向 Beta 靠拢——款混动飞行汽车设计续航超 500km、航速突破 360km/h,主打城际长距离出行,A868 的混动长航程特性恰好适配空中医疗、城际物流等 B 端场景,小鹏可借此向 B 端客户抛出橄榄枝。
总体来看,Beta 冲刺上市的底气,从不是 1560 万美元营收,而是让资本看清了丰富的商业路径。对小鹏汇天而言,一定程度上放下 " 个人飞行梦 " 执念,撕掉 " 纯车企跨界炫技 " 的标签,通过 A868 向资本递出商业化的 " 清晰地图 " ——标注好 " 谁买单(B 端合作伙伴)、怎么赚(运营成本结构)等要素 ",可能更为重要。
毕竟在资本市场," 模糊的正确 " 永远输给 " 正确的清晰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