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石 Insta360 开始在影像及无人机赛道上对大疆发起挑战时,这场竞争本应是国产科技企业以技术为矛、彼此激发的典范,是推动行业突破性能天花板、让消费者享受到创新红利的 " 双赢棋局 ",却在影石的一系列操作中逐渐偏离轨道。
国庆前后,大疆以 " 双十一常规促销 " 为由,对 Action4、Pocket3 等主力产品启动近千元降价,这本是行业常见的营销节点动作,却被影石 CEO 刘靖康归因于 " 影石的竞争压力 ",同时,以 " 替大疆道歉 " 之名,向 10 月 2 日至 8 日购买大疆产品的消费者发放影石 100 元无门槛代金券,甚至同步推出 " 抽送影石或大疆全家桶 " 的微博活动,借大疆用户的 " 被背刺 " 情绪为自家引流。
这种紧贴竞品、借负面情绪营销的打法,最终让 " 影石蹭热度 "" 反向致歉 " 等话题冲上热搜,负面的评论也淹没了原本可能存在的技术讨论,即便 10 月 15 日刘靖康发文称 " 接受批评 ",也未能扭转舆论对 " 营销大于技术 " 的质疑,这场本可推动智能影像行业向前的竞争,终究从 " 技术硬实力比拼 ",滑向了 " 流量博弈 " 的漩涡,漩涡背后,有关企业如何竞争的叩问再次浮出水面。
战略跑偏:增长焦虑与资本市场 " 故事 "
让我们先抛出问题,影石为何执着于 " 紧贴大疆 " 的营销驱动竞争路径?
答案或藏在其难以缓解的增长焦虑中,而这份焦虑,既源于核心赛道的天花板困境,也来自财务数据的压力,更受资本市场对 " 成长故事 " 的期待所裹挟。
从市场根基看,影石正陷入 " 小赛道垄断 " 的增长困局。它在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领域手握 67.2% 的市占率,连续六年位居全球第一,看似占据绝对优势,但该赛道 2023 年规模仅 50.3 亿元,即便到 2027 年预计也仅增长至 78.5 亿元,天花板触手可及。
反观其渴望切入的消费级无人机赛道,2023 年规模已达约 71 亿美元,2033 年预计突破 130 亿美元,这种体量差距也让影石试图构筑第二增长曲线。
同样,财务数据的压力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焦虑。今年上半年,影石营收 36.71 亿元同比增长 51.17%,但净利润 5.2 亿元仅微增 0.25%,与 2022-2024 年净利润 53.30%、103.66%、19.91% 的增速相比,增长动能明显放缓。这背后是费用的大幅侵蚀,销售费用 6.28 亿元同比增 75.4%,研发费用 5.62 亿元同比增 100.7%,高投入却未带来相应利润增长,迫使影石需要更快看到 " 增长信号 " 以稳定预期。
而资本市场对 " 成长故事 " 的渴求,最终将其推向了营销驱动的路径。
事实上,通过 " 绑定大疆 ",将其双十一常规降价归因于自身竞争、以 " 替大疆道歉 " 名义发代金券等操作,确实在短期内收获了高曝光与资本关注。
但这显然与影石早年的成功路径形成刺眼反差。当年影石正是凭借 " 运动相机中最全景,全景相机中最运动 " 的技术差异化,才在强敌环伺中突围,刘靖康此前也直言 " 成为另一个大疆还不够酷 ",如今却在与大疆的竞争中避开技术比拼,反而陷入营销缠斗,沦为了贴身纠缠的流量博弈。
淬炼内功:技术进阶赖于筑基
在智能影像设备领域,竞争的本质从来都是技术积累的比拼,而非营销话术的较量。
研发是科技企业的核心壁垒,大疆与影石在研发投入、技术积累与能力布局上的差距,直接决定了两者的长期竞争潜力。
从全球专利数量来看,大疆的技术沉淀优势显著。截至 2023 年底,大疆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 3.8 万项技术专利,这些专利覆盖了无人机、智能影像设备的核心领域,是其长期技术投入的直接体现。
影石虽未披露具体的专利数量,但从行业分析可知,其研发投入的绝对规模与大疆存在 " 数量级差距 ",这意味着在核心技术的积累深度与广度上,影石仍需追赶。
在研发投入方面,两者的 " 费率与规模 " 呈现出不同特点。大疆并未公开具体的研发费用率,但从其全产业链自研的布局来看,研发投入总额必然处于高位,毕竟操作系统、电池、电驱、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均需自主研发,这背后需要持续且庞大的资金支撑。
影石则展现出 " 高费率但低规模 " 的特点,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受限于整体营收规模,研发投入的绝对金额远不及大疆,难以支撑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
在核心能力布局上,两者的路线差异更为明显。大疆走的是 " 全产业链垂直整合 " 路线,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系统,再到生态构建,均实现自主可控,这种能力让其拥有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与硬件迭代效率,能够快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优势。影石则聚焦 " 软件算法单点突破 ",硬件自研能力相对大疆较弱,更多依赖外部供应链。
由此看来,两家企业本来各有优势,大疆强化传感器与硬件性能,影石深耕软件易用性,在 " 全景 + 飞行 "" 便携 + 专业 " 的场景下分别拓展,但当竞争重心滑向营销攻防,技术融合的机遇可能被消耗战取代。特别是在全球化竞争中,中国科技企业能否从 " 追随热度 " 转向 " 创造价值 ",决定了它们能否真正穿越产业周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而非话题的附庸。
后记:回归产品本质,中国科技企业的长期主义
健康的市场竞争,应是企业与行业的 " 双向成就 ",既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与价格,也推动产业技术的迭代升级。大疆与影石的竞争本可成为这一逻辑的典型案例,但营销战的干扰,却让其偏离了正轨。
从消费者视角看,良性竞争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产品体验的提升与价格的合理化。大疆进入全景相机领域,推动了产品性能的提升与价格的下降,Osmo360 的起售价比影石 X5 低了近 300 元,这种价格与品质的竞争,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
在智能影像设备这个全球竞争激烈的赛道,中国企业能够占据领先地位实属不易。大疆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有率超过 70%,影石在全景相机市场占有率接近 70%。这样的成绩,都是双发长期技术投入的结果。
影石在软件生态上的积累,特别是在全景影像拼接算法和剪辑体验上的专注,构成了它的核心竞争力。影石 App 支持多模态大模型全景自动剪辑,可以支持用户更换全景相机镜头镜片,这些软件体验上的优势,才是影石应该着力打造的差异化竞争力。
智能影像设备的未来竞争,将越来越围绕算法、防抖、AI 剪辑等软件体验展开,并最终比拼生态协同能力。当无人机、全景相机等设备可以在同一个生态软件里实现无缝衔接,用户就不再是某一台设备的用户,而是整个生态的用户。
在这场持久的竞争中,当竞争重心从技术转向营销,从产品转向口水战时,整个行业的创新节奏都会受到影响。企业不得不将更多资源投入市场攻防,而非技术研发。
大疆与影石的争议,本质上是科技企业 " 短期流量思维 " 与 " 长期创新思维 " 的碰撞。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营销固然能带来短期曝光,但智能影像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最终的竞争壁垒仍在于算法、防抖、AI 剪辑等核心技术,以及设备间的生态协同能力。
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技术创新,而非流量泡沫,毕竟,消费者关心的从来不是企业间的营销战,而是谁能提供更稳定、更清晰、更便捷的影像体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