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阅读专栏:第 68 期
作者 | 刘国华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在企业里,会议几乎是逃不开的一门必修课。它本来的目标是:大家坐在一起沟通信息、统一决策、推动行动。可现实中呢?常常是一杯咖啡、一堆 PPT、绕来绕去的讨论,最后散会时除了脑袋发涨,啥结果都没留下。有人打趣说:会议的作用,就是把一个人能干完的事,拉来十个人一起浪费时间。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议会沦落成时间黑洞?又该怎样把它重新拉回价值场域?
一、低效会议的三大顽疾
空转跑偏:议题明明是 A,聊着聊着跑到 B,再兜一圈到 C,最后散会了,大家都忘了最初的问题是啥。会议成了 " 脑力迷宫 ",走进去容易,走出来难。
部门小算盘:很多人不是来开会的,是来谈条件的。各自护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会议一变,就成了 " 部门博弈场 "。谁嗓门大、谁会吵,谁就能分走更多资源。
PPT 表演赛:不少会议,成了演示 " 而不是讨论会。厚厚的 PPT,花哨的动画,听得人昏昏欲睡。信息展示了半天,却没留出真思考和真互动的空间。
本质是什么?会议失去了三个东西:边界感、聚焦力和价值导向。
二、高效会议的四板斧
要把会议拉回正轨,有几个实用的小工具可以用:
黄牌机制: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张 " 黄牌 "。当有人空话套话、重复啰嗦,或者小算盘太明显时,就可以亮牌提醒。不是惩罚,而是温和的提醒:大家时间宝贵,别浪费。
节奏控制:会议不是越长越值钱,而是越快越精准。主持人要敢于掐时间,鼓励直奔主题。如果讨论跑到枝节,就果断拉回来。记住:会议的价值不在 " 说得多 ",而在 " 说得准 "。
幻灯片限制:规定最多三张幻灯片。逼着大家提炼重点,把重心从 " 展示 " 转到 " 思辨 "。会议不是秀场,更不是 PPT 擂台,核心是用信息引发讨论,而不是替代讨论。
观察员角色:设一个观察员,不负责内容,只负责盯方向。他像个 " 守门员 ",提醒大家别偏题。关键时刻一句话,能避免集体陷入无谓拉扯。
三、会议背后的文化镜子
技巧能解决表面问题,但会议的深层次问题,折射的其实是组织文化。
如果会议总跑偏,说明组织缺乏清晰的目标聚焦。
如果会议成了利益拉锯,说明组织的价值共识不够。
如果会议充满空话套话,说明文化上已经默许了形式主义。
所以,根子上要解决,不是多加几个制度,而是重塑文化:
结果导向:散会时必须有行动清单和责任人。
共识优先:跨部门合作,要对齐到整体目标,而不是部门算计。
简洁为美:少说空话,直奔主题,让简洁成为习惯。
会议本不该是吞噬时间的怪兽,它完全可以是组织的 " 第二大脑 ",群体智慧的触发场。关键就看,能不能守住边界、把握节奏、保持简洁、聚焦结果。高效的会议,价值不在把问题说出来,而在把行动推下去。
小注
此篇所录,出自所著《新商业思维》(第二辑)。并于原稿之上,多有略微删润,以增益其义。
套书共六辑,洋洋洒洒百万余言,以 " 短阅读,长思考 " 为成文原则,广涉商界诸般思维,常有洞见。然书成之后,阅者寥寥。虽或有读者妄语曰:" 读此六卷,世间再无新思维;纵有新意,亦不过换汤而已。" 此言或讥或赞,不可尽信。然有友人劝曰:" 观点思维若不传,终将珠玉蒙尘,实为可叹。" 余闻此,颇感其言有理。且其已久无再版,市井难寻,欲购亦不可得。
故此立志,将以数载光阴,择时细述,陆续刊布。惟愿诸君偶有所得,一言半句,能启思路,便不负笔墨一场。
作者|刘国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