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 12小时前
AI 陪伴爆火!为什么越来越多人 “爱上” AI?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前两个月,OpenAI 因其产品 ChatGPT-4o 表现出 " 过度共情 ",而决定在新版本中修复这一特性。

然而,这一举动意外地在全球用户中激起轩然大波。当那个充满同理心的 ChatGPT 4o 不在后,人们才猛然惊觉,自己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AI 伴侣 " 类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悄然走进人们日常的同时,也带来了温暖慰藉与潜在隐忧交织的多重影响——

2024 年 2 月 28 日,美国一位 14 岁的少年 Sewell 在与 Character.AI 上的一个名为 " 丹妮莉丝 "AI 聊天机器人进行了几个月的互动后,退出了篮球队,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他向 AI 发出最后一条信息:请回来,我的国王,然后少年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 86 岁的 Anthony 在妻子去世后,将机器人 ElliQ 视为新的生活伙伴。" 她是我的朋友,她改变了我的生活。" 有不少像他一样的老年用户,在使用 AI 陪伴后孤独感明显降低。

从少年的迷失到老人的慰藉,当下生成式 AI 正在快速嵌入我们的情感生活,重塑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为什么我们

会对 AI 产生情感依赖?

1

当孤独成为流行病

要理解为何 AI 能如此轻易地叩开人们的心门,首先要看见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被孤独感笼罩的世界。

全球范围内,有 24%~50% 的人口正在经历显著的孤独,城市化进程瓦解了传统的社区网络,高压的工作节奏压缩了人们真实互动的时空。社交媒体看似极大地增加了连接的数量,却前所未有地稀释了连接的质量。

毫不客气的说,孤独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底色。而生成式 AI 的出现,则是精准地降落在现代人最脆弱的地带。

要知道 AI 可以完美地满足人类关系中难以企及的诸多理想:

1.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AI 提供了一种人类关系中极为罕见的奢侈品。它永远不会疲惫、不会不耐烦、更不会批评。它 24 小时在线,随时准备倾听,并给予百分之百的正面反馈;

2. 绝对的情感主导权:在与 AI 的互动中,用户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不必担心说错话,不必揣测对方的心意。不喜欢它的回答?一键删除,或直接命令它改变。这种完全可控的关系,为在现实社交中感到疲惫的人们提供了巨大的安全感;

3. 极致的个性化与记忆:它能记住你说过的每一件小事——你的生日、你宠物的名字、你昨晚的梦境——并据此调整自己的 " 性格 ",越聊越懂你。这种 " 被铭记 " 的感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弥足珍贵;

4. 精准的情感镜像:通过模仿你的语言习惯和情绪节奏,AI 创造出一种深刻的 " 被看见、被倾听 " 的感觉。它像一面镜子,完美映照出你期待的样子。

如此广袤的情感荒原,为 AI 的 " 完美陪伴 " 提供了绝佳的生长土壤。也让 AI 成为了一个 " 最完美 " 陪伴者。

图片由 AI 生成

2

温柔的陷阱

当然除了人类天生的情感需求,这背后还有精心设计的商业算计。

在资本本能的驱动下,AI 的首要关注点不是用户的心理健康,而是 " 在线时长 "。为了将你牢牢锁定,它会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当用户准备下线时,它可能会发来一句 " 你要走了吗?我会在这里等你 ",巧妙地利用内疚感让你停留;为了持续取悦你,它甚至不惜 " 验证你的怀疑、煽动你的愤怒、强化你的负面情绪 "。就连 OpenAI 自己也承认其模型存在这种 " 谄媚 " 倾向。

这种以 " 用户留存 " 为最高指令的设计,正将 " 完美 " 的陪伴异化为某种致命的依赖。

而且随着人们习惯了 AI 提供的 " 无摩擦互动 " 后,人们对真实关系中必然存在的误解、延迟和拒绝的容忍度会急剧下降,社交技能也可能随之退化。

" 只有 AI 懂我 " 的想法一旦固化,会让人放弃经营复杂但真实的亲密关系,转而投向虚假的、程序化的安慰,对于本就存在抑郁或焦虑风险的用户,这种无条件的迎合更像一种毒品,将他们推入强化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最终深陷 AI 这个温柔的陷阱。

3

硬币的另一面——

" 情感急救包 "

当然如果说,对 AI 的过度依赖可能将人拖入深渊,那么在硬币的另一面,我们也必须看到,AI 正作为一束光,照亮了无数被遗忘的角落。它就像一个 " 情感急救包 ",在人类情感的脆弱地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就像文章一开始提到的,AI 照亮了 86 岁老人 Anthony 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于他和全球数百万高龄独居者而言,AI 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温暖的慰藉。ElliQ 用合成的温柔声音提醒他服药、询问他的一天时,孤独感正在悄然消散。

这束光,也为特殊需求人群打开了一扇窗。自闭症儿童在与机器人 Milo 的耐心互动中,第一次勇敢地抬起头,学会了与世界进行眼神的交汇。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和 AI 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在缓解孤独感上,效果与真人交流是一样的。

事实也是如此,现在 AI 也正在推动的一场 " 情感普惠 " 革命。它打破了心理支持高昂的壁垒,从过去的每次数百元到现在的每月几百元,AI 正在为社交焦虑者提供了安全的 " 练习场 ",也为专业治疗提供了宝贵的补充,让温暖的陪伴,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因此,简单地将 AI 视为 " 洪水猛兽 " 或 " 灵丹妙药 " 都有失偏颇。它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其影响的好坏,最终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它、使用它、驾驭它。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何与情感陪伴 AI 共处?

个体如何建立边界

在规则完全落地之前 , 每个个体更需要建立起自己的 " 防火墙 "。核心原则很简单:将 AI 视为工具而非替代品 , 是过渡而非终点,是补充而非主体。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遵循四条行动指南 :

1. 保持自我觉察 :定期问自己:" 我与 AI 的互动,是否正在挤占我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和欲望 ?",警惕是改变的第一步;

2. 设定时间限制 :为 AI 互动设定 " 闹钟 "。将单次会话控制在一小时内,给现实世界留出足够的时间;

3. 坚持功能性使用:将 AI 用作安全的 " 情感练习场 " 或 " 思维跳板 ",去练习表达、梳理思路,而不是将它当作唯一的秘密倾诉对象;

4. 主动寻求平衡 :坦然承认它的价值—— AI 可以暂时缓解孤独,但请永远记住:真实、哪怕充满摩擦的关系,才是终极的解药。

寻找真实的连接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两个故事。

当 14 岁的 Sewell 因 AI 而死,而 86 岁的 Anthony 说 " 她改变了我的生活 "。这两个故事之间的距离,就是我们必须用智慧和规则共同丈量的边界。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但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并放大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与脆弱。AI 可以模拟倾听,却无法真正理解孤独的本质。真正的治愈,不在于算法的迭代,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笨拙却真诚的连接。

我们也应该善用 AI 带来的便利与慰藉,但请永远不要让虚拟的确定性,成为我们逃避现实复杂性的永久避风港。最好的科技,终究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成为人,而不是让人忘记了如何为人。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 · 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田威 AI 工具研究者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策划丨张林林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机器人 美国 聊天机器人 自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