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天
无堂食外卖、" 幽灵外卖 " 等长期困扰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即将迎来更明确、更严格的国家监管规范。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就是征求意见稿提出,网店招牌名称应当与实体经营门店招牌名称一致,取餐地址应与经营资质载明的经营场所一致," 无堂食 " 外卖还应加注 " 无堂食 " 标识。
这一新规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普遍关注,就在于它切中了外卖市场长期存在的一大痛点问题,即不少外卖店家没有可供消费者堂食的场地,甚至部分商家通过租借证照或使用虚假地址等手段在外卖平台开设店铺,导致消费者无法通过公示信息找到实际经营场。这种被业界称为 " 幽灵外卖 " 的模式,使得消费者对商家的资质、后厨环境等信息缺乏基本了解和监督渠道,从而大大提升了外卖的安全卫生风险。
从理论上讲,无堂食经营模式本身并非原罪。如它确实有利于降低商家的经营成本,提高出餐效率。但现实是,能够提供堂食服务的商家,意味着必须接受来自线下消费者的直接监督,这种 " 面对面 " 的检验无形中构成了对商家卫生条件、服务质量等的持续约束。而能够与顾客直接接触的经营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商家的经营心态和责任意识。因此,从监管层面明确 " 无堂食 " 标识要求,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充分的信息参考,利于保障知情权与选择权;另一方面,也将倒逼外卖行业转型升级,那些企图利用信息不对称蒙混过关的 " 幽灵外卖 " 商家,其生存空间将被大幅压缩。
不过,在监管规则正式明确之前,市场其实已经展现出自我净化的趋势,一些外卖平台注意到了这一 " 痛点 ",并加以积极应对。如京东进入外卖市场后,一直坚持 " 品质外卖 " 的定位,致力于打造 " 行业最严的 " 审核标准,上线以来,商家入驻审核通过率仅为 40%。并且,平台除要求商家提供齐全的资质资料供审核外,还通过照片复检、定期巡检、视频验真等线上线下多重审核机制,明确强调杜绝 " 幽灵外卖 ",以提升外卖品质和食品安全。此外,之前七鲜小厨也已在全国范围规模化推行 24 小时后厨直播,推动让透明后厨从可选项变为标配。
显然,这些市场自发的品质升级举措,恰好与消费者对 " 放心外卖 " 的期待相契合,也顺应了外卖行业从 " 烧钱补贴 " 的粗放增长转向供应链效率和食品品质竞争的大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此次国家层面的监管新规,或许也汲取了这些市场实践的有益经验。这正是监管与市场良性互动的生动体现——市场创新为监管提供思路,监管规则又进一步为行业健康发展划定跑道、树立标准。
可以预期,随着新规落地," 无堂食 " 标识将成为推动外卖行业信息透明化的重要契机,行业竞争逻辑也将从 " 流量争夺 " 逐步转向 " 品质与信任 " 的比拼。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那些早已布局品质管控体系的平台将获得先发优势。无论是七鲜小厨的 " 后厨直播 ",还是对食材与流程的标准化控制,都为 " 无堂食 " 赋予了可信赖的体验内涵。同时," 自营重模式 " 与 " 平台轻模式 " 谁能赢得消费者长期信任,也将就此展开一场围绕品质与效率的持续竞赛。
说到底,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市场的创新活力,也需要监管的规范引导。当监管意图与企业创新形成共振,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品质革命,消费者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既便捷又安心的外卖服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