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6 日— 18 日,2025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京召开。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四维图新 ")CEO 程鹏在 " 人工智能论坛:AI 赋能生态演进——探析技术新变革 " 主题论坛上发表演讲。
作为传统图商,四维图新正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如何看待 " 重地图 " 和 " 轻地图 " 技术路线之争?高精地图最终理想的商业模式会是怎样?如何应对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快速铺开对高精地图覆盖广度、更新频率等带来的挑战?制约 L3 级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论坛期间,围绕上述一系列问题,程鹏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 NBD)采访。
四维图新 CEO 程鹏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蕊 摄
将地图与芯片、硬件等打包销售的商业模式可能更适合中国
NBD:当前,行业在 " 重地图 " 和 " 轻地图 " 的技术路线上存在分歧。你如何看待这场路线之争?四维图新作为高精地图的领头羊,是坚定地 " 把地图做重 ",还是也在积极布局 " 轻地图 " 方案以适应更广泛的客户需求?
程鹏:我认为,地图的 " 轻重 " 取决于应用场景和自动驾驶的级别,级别越高,对地图精度的依赖程度就越高。
目前,我们两条路线都有布局,从基础的 SD 地图(标准地图),到轻地图,再到高精度的 HD 地图(高精地图)。一些中低阶的辅助驾驶,只需要 SD 地图加上一些连通性拓扑关系就能实现。而对于 L4 级别及以上的自动驾驶,以及一些需要超越人类驾驶能力的场景,就必须使用高精度 HD 地图。不同的应用场景决定了地图的 " 轻重 " 程度。
NBD:高精地图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从 " 一次性售卖 " 到 " 按年服务费 ",您认为最终理想的商业模式会是怎样的?是否会走向类似 SaaS(软件即服务)的 " 按使用次数 " 或 " 按功能订阅 " 的模式?
程鹏:从商家角度看,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客户每天都付费;而客户则希望完全免费。因此,没有绝对的 " 理想模式 ",最终是商业博弈的结果,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好。
传统 SD 地图最早是 License(技术授权)模式,即按车辆数量一次性收费,后来逐渐演变为按月付费。另外,还有 " 羊毛出在猪身上 " 的模式,比如高德、百度地图对用户免费,但通过打车分成等其他方式盈利。
不同国家的情况也不同,比如 Google 地图按调用次数收费,每天调多少次,在这个范围内是一个价格,超过这个范围,又是一个价格。而在中国,由于互联网公司将地图服务免费化,导致地图本身很难直接盈利。因此,我认为将地图与芯片、硬件打包销售,这种 " 软硬一体 " 的方式可能更适合中国。
未来随着高阶辅助驾驶车辆普及,地图更新将更加实时精准
NBD: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的快速铺开,对高精地图的覆盖广度、更新频率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极致要求。四维图新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目前的产能和成本是否能跟上主机厂 " 开城打仗 " 的速度?
程鹏:这是行业长期面临的难点。很多人喊 " 无图 " 正是因为地图更新跟不上城市变化,导致系统置信度下降,频繁要求人工接管,我想这是目前很多车厂喊 " 无图 " 的本质原因。
这个情况该怎么办?我们目前的解决方案是跟车厂共建,让量产车成为 " 采集车 ",即车辆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摄像头和雷达实时反馈道路变化,我们据此动态更新地图。事实上,我们已经具备这种技术能力,但前提是车辆数量要足够多。目前仍处于启动阶段,因为具备传感器的车辆数量还不够多,数据覆盖率仍有限。未来随着高阶辅助驾驶车辆普及,数据量将大幅提升,地图更新也将更加实时和精准。
NBD:四维图新正从 " 传统图商 " 向 " 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 " 转型。在您看来," 高精地图 " 未来会逐渐成为一种可被替代的传感器吗?
程鹏:地图永远都会在,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它未必再是过去那种 " 为自动驾驶车辆做轨道 " 的形态。其实,所谓 " 无图 " 并不是完全没有地图,而是不再把高精地图的几何信息当作行驶轨道。我们可以形象地来比喻:2016 年、2017 年前后的自动驾驶车辆是把地图当轨道,就像火车必须沿着轨道行驶一样,这相当于在地上画了一个无形的轨道,车辆严格依照高精地图预先标定的车道线行驶,变道、进出匝道等操作也须提前按地图规划完成。
现在的 " 无图 " 是指车辆不再依赖地图做轨道,而靠自身传感器的实时感知与足够的算力,配合新的算法模型,实时判断应该执行哪种驾驶动作、走哪条车道。由此衍生出 " 端到端 ""VLA(视觉-语言-动作)" 等新概念,系统可即时做出决策。
NBD:那您觉得在这种背景下,四维图新未来的核心护城河究竟是什么?是数据、算法,还是 " 数据 + 算法 + 芯片 " 的闭环生态?
程鹏:我认为关键在于各业务板块的协同。传统 Tier1(一级供应商)不懂数据,很难把 AI 时代的座舱与自动驾驶做好;而纯 AI 公司,又不懂芯片;我们的团队同时掌握地图、数据、算法与芯片能力,了解每一个板块。
举例而言,我们可以用 20K 的算力芯片达到他人 40K 算力芯片的效果,因为我们有懂芯片的人,通过深度挖掘每 1K 算力,将硬件潜能发挥到极限。在已量产的项目中,我们利用原本仅用于导航的芯片剩余算力,实现自动泊车功能,为客户省去约 1000 元硬件成本。对于普遍处于负毛利或低毛利的新势力车企,这种成本节约直接帮助其提升毛利率、跨越生存线,对他们是有贡献的。
制约 L3 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关键因素在于安全和信心
NBD:有观点认为,L3 是一个技术上的 " 伪命题 " 或过渡阶段,车企应全力奔向 L4。您是否认同?
程鹏:认为 L3 是 " 伪命题 " 的人,本身才是 " 伪命题 "。技术发展是渐进式的,产品也是逐步迭代的。很多时候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实现一点点进步。做公司、做产品、做研发都是如此,不可能靠一项新技术立刻颠覆一切。L3 是一个必经阶段,是技术进步的自然过程。
NBD:近期,工信部牵头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 — 2026 年)》,提到 " 有条件批准 L3 级车型生产准入 ",措辞较为谨慎,您觉得现在制约 L3 级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的最大瓶颈,主要是技术、成本,还是已经转变为法规或公众接受度?
程鹏:我认为,制约因素的关键在于能否保障用户安全,以及用户是否对系统有信心。所以,我非常感谢像华为这样的公司,他们提升了用户体验,也增强了用户信心。当然,行业中也有一些企业 " 拖后腿 ",在安全性上打折扣。
我认为,车企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宣传。比如,将辅助驾驶宣传为 " 自动驾驶 ",这是不负责任的。当然,目前相关部门也在规范,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未来 3-5 年内一定会出现没有驾驶座的车
NBD:您曾说 " 看到的未来将很快照进现实 ",您认为未来 3-5 年内智驾领域会出现哪些颠覆性的体验升级?地图在其中将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程鹏:如果说颠覆性的,这个领域我认为一定会出现没有驾驶座的车,方向盘、刹车踏板都会被取消。未来 3-5 年内,这样的车辆有望实现量产。虽然短期内不会大规模普及,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比如网约车、物流运输等,将会率先应用。考驾照可能将变得 " 浪费时间 ",因为驾驶本身就是一种重复性劳动,最适合由 AI 完成。地图在其中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不是很确定。
当然,这背后需要传感器、算力和算法的全面成熟。比如,有人说人脑算力约等于 5000TOPS,而目前英伟达芯片算力已可达 1000~2000TOPS。因此,芯片的算力在未来 5 年内可能将超过人脑,尽管功耗仍然会很高。所以,未来关键在于经济性——当机器人 / 自动驾驶系统的能耗、成本、效率达到经济性临界点,规模化落地就将实现。
NBD:飞行汽车这两年也很火,公司在这方面有没有布局?
程鹏:我认为飞行汽车面临的核心问题与自动驾驶类似,法规和技术并非其大规模落地的最大障碍,经济性和安全性才是关键因素。
首先,目前电池重量占整车一半,为了运送一个 50 公斤的人,需要携带几百公斤电池飞上天空,显然不划算。其次,安全性尚未达到商用标准。
当事故率降至千万分之一的级别时,它就可以形成服务了,哪怕不经济都可以。初期可能在高端市场率先应用;随着技术成熟、成本下降,逐步普及至大众市场。我认为这些都会发生,只不过会有比较长的一个周期,需要解决成本、功耗、安全性等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