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0 月 20 日讯(记者 吴旭光) 面对近年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经营增长遇瓶颈的现状,均普智能近日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 11.61 亿元押注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以谋新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司此前存在首发募投项目多次延期受监管警示。同时,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机器人产品走向 " 多领域常态化应用 " 阶段,还需市场和时间的验证。
均普智能此番定增募资,能否帮助其突破经营困局,实现业绩 " 翻身 ",为其打开多大想象空间?这将是市场接下来关注的重点。
加码智能机器人业务 能否破局待考
继 2022 年上市公司募资 15.60 亿元之后,均普智能再度筹划募资。
近日,均普智能发布定增预案,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资不超 11.61 亿元,8.61 亿元投向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3 亿元将用来补充流动资金,以缓解短期财务压力。
对于本次定增目的及必要性,均普智能表示,把握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重要机遇,打开业务新增长空间;突破场地限制,实现公司长期发展目标等。" 上述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紧密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展开,是公司现有业务的延伸和补充,符合公司业务布局。"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从均普智能披露的定增预案看,该公司拟募集的 11.61 亿元资金中,5.51 亿元将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占比接近募资总额的五成,是本次定增募资占比最高的单项投入。
该公司表示,智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将深化具身智能领域业务布局,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化落地与应用场景拓展,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谈及具身机器人与公司主营业务的协同性,日前,均普智能董秘办人士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在主营业务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 公司目前除了做智能机器人本体之外,还自研机器人关节、灵巧手等零部件。"
智能机器人业务推进方面,今年上半年,均普智能旗下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与智元机器人合资成立的普智机器人正式启动运营,同时完成首条本体量产中试线的调试。截至今年 6 月底,普智机器人接到了 2800 多万元的人形机器人生产销售订单。目前有三款具身智能机器人同时在生产中。
不过,该公司方面也坦言," 目前还没有转化成实际财务收入,具体何时体现财务报表里,以公司财报为准。"
今年 10 月 19 日,天使投资人、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交付并非简单的硬件发货,而是 " 硬件 + 算法 + 场景适配 " 的系统性交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周期,期间易受多因素影响导致进度波动。
对于未来产能规划,今年 10 月 16 日,均普智能董事长周兴宥进一步表示:" 公司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 3000 台年产能。"
二级市场表现上,在 " 机器人概念 " 加持之下,均普智能股价呈现波动性上涨趋势。截至 2025 年 10 月 17 日,该公司股价报收 12.14 元 / 股,下跌 5.30%,今年以来上涨 56.85%,跑赢同期沪深 300 指数 38.69 个百分点。
首发募投项目多次延期 定增 " 翻身 " 需跨越历史门槛
资料显示,均普智能主营业务为成套装配与检测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及工业数字化智能软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新能源智能汽车、医疗健康及工业机电等领域制造商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近年来,该公司业绩遭遇瓶颈。2022 年度、2023 年度、2024 年度及 2025 年度 1-6 月,最近三年一期,其扣非后的净利润分别为 1393.41 万元、-22074.58 万元、-1639.29 万元、-3266.29 万元。
具体拆分业务来看,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均普智能收入占比最高的汽车工业智能制造装备收入为 7.34 亿元,占比 71.14%。智能设备应用以及售后服务收入为 1.31 亿元,占比 12.69%。
该公司对此表示,目前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国际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可能对全球范围内汽车工业、消费品、医疗健康等行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因此,均普智能尝试通过智能机器人业务打开更大想象空间。
尽管其定增计划指向新增长,但均普智能过往的经营问题与监管记录,为其转型之路增添一定不确定性。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该公司首发募投项目存在多次延期的情况。
针对公司首发募投项目,均普智能于 2024 年 4 月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部分募投项目延期的议案》,同意对 " 均普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一期)" 预计可达到使用状态日期由原计划的 2024 年 3 月延长至 2025 年 3 月;对 " 工业数字化产品技术升级应用及医疗机器人研发项目 " 预计可达到使用状态日期由 2024 年 3 月延长至 2025 年 3 月。
紧接着,2025 年 3 月 31 日,均普智能发布公告,再次延期上述募投项目。根据公告,公司决定对 " 均普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一期)" 和 " 工业数字化产品技术升级应用及医疗机器人研发项目 " 进行延期,预计可达到使用状态的日期分别调整至 2026 年 3 月和 2026 年 9 月。
均普智能表示,此次延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项目主体建设已完成,但部分厂房及办公楼装修进度未达预期等。
值得一提的是,均普智能今年 10 月 16 日发布公告,该公司最近五年不存在被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和证券交易所处罚的情形。但其最近五年被证券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采取监管措施及整改落实情况如下:
均普智能 2024 年 2 月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口头警示的情况;2024 年 7 月收到中国证监会宁波监管局行政监管措施及 2024 年 8 月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口头警示的情况;2024 年 8 月收到中国证监会宁波监管局监管关注的情况。
业内:机器人产品走向 " 多领域常态化应用 " 还需市场验证
近年来,政策支持作为推动具身智能崛起的核心驱动力,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
早在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前瞻性地将 " 具身智能 " 列为前沿领域发展重点,随后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从顶层设计维度为具身智能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提供系统性政策支撑。
在此背景下,产业端加速 " 爆发 "。去年至今,汽车零部件企业及主机厂、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等多元市场主体,已纷纷加快布局步伐,抢占赛道先机。
中信证券于今年 9 月在研报中指出,持续看好具身智能机器人板块,认为该板块有望成为未来 5-10 年最重要的科技产业机会之一;摩根士丹利预测,未来全球人形机器人潜在市场总规模将达到 60 万亿美元。
"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值得期待。" 原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未来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理事长罗军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具备了人的外形、并且实现了多关节灵活性弯曲,这些都不算难。
罗军进一步分析了智能机器人行业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从技术层面看,国内企业已能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外形模拟与多关节灵活弯曲,这类硬件层面的突破已相对成熟,并非行业难点;真正的攻坚方向集中在 " 软实力 " 与 " 场景落地 " 两大维度。一方面,如何突破底层算法瓶颈,实现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多功能协作,仍是行业普遍面临的技术门槛;另一方面,如何推动人形机器人从 " 实验室原型 " 走向 " 多领域常态化应用 ",解决实际场景中的适配性、稳定性问题,还需要长期的技术迭代与市场验证。
" 具身智能技术实现成熟商业化预计还需要 5 到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天使投资人、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进一步表示,核心前提在于世界物理模型技术的突破与成熟,只有这一底层技术难题得到解决,才能真正打通从实验室原型到多领域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链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