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全球前沿汽车技术动向如下,如需更具体的内容与分析解读,欢迎订购盖世汽车研究院《全球前瞻技术情报》。
智能网联
福特申请能见度遮挡检测系统专利,改进低能见度感知
福特的新专利提出在车内布置成像装置,通过车窗捕获外部区域并检测车窗上的遮挡物(如飞溅水滴),以便在恶劣天气下提升障碍识别。该专利强调在低能见度条件下对现有视觉算法的补偿能力。
若落地,这类方案可配合现有传感器提升在雨雪等情形下的行驶安全,特别有助于城市驾驶与高速行驶时的视线管理。
盖世点评:该专利实用性强,但最终效果取决于软硬件协同与成本。
Sonatus 推出 Sonatus AI Director,助力 OEM 在车载边缘部署 AI
Sonatus AI Director 提供端到端的车载边缘 AI 工具链,从模型训练、验证到部署与远程监控一应俱全,支持多种模型类型(包括小型 / 车载 LLM)。该平台旨在把云端能力迁移到车内运行,降低延迟并保护数据隐私。
图片来源: Sonatus
此举能帮助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在现有硬件上更快部署智能功能,例如座舱对话、驾驶员监控、虚拟传感器和入侵检测,从而缩短开发周期并降低数据上传成本。
盖世点评:把 AI 工具链在车上落地,是实现软件定义汽车场景迭代速度的关键,能直接提升用户体验与车辆智能化能力。
ZF LIFETEC 推出可变形方向盘
ZF LIFETEC 推出可变形方向盘,能在约两秒内电动折叠轮圈,集成安全气囊并具备防夹保护,旨在为未来内饰设计提供更大灵活性。该概念可在停车或自动驾驶模式下收回方向盘,为车内多用途布局创造空间。
图片来源: ZF LIFETEC
该方案既保留传统人机交互功能,又为自动驾驶场景下的座舱转换提供可能,对高端与未来座舱概念尤为适配。
盖世点评:可变形方向盘将功能性与空间美学结合,是座舱向 " 生活空间 " 演进的具体体现。
研究团队发现蜜蜂眼启发的新型导航策略,可补充自动驾驶定位方案
康斯坦茨大学(University of Konstanz)和卢布尔雅那大学(University of Ljubljana)研究团队发现,蜜蜂在头顶区域通过相邻感光细胞协同工作来检测天空偏振光,从而在遮挡或云层情况下仍能估算太阳方向。该机制能生成 " 全局化 " 的天空信息,帮助蜜蜂稳定导航。
图片来源: 期刊《Biology Letters》
这类生物灵感有望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备用导航策略,尤其在 GPS 受限或磁场干扰时可作为辅助定位手段。
盖世点评:从自然中借鉴冗余导航策略为工业应用提供了有趣而实用的思路。
赛轮思携手 SiMa.ai 推出边缘对话式 AI 解决方案
赛轮思将其 CaLLM ™ Edge 嵌入小型语言模型能力与 SiMa.ai 的低功耗 MLSoC 平台结合,目标是在车内实现流畅的对话式 AI。该合作强调在终端实现多轮对话、低延迟响应与高能效,兼顾隐私与离线可用性。
对 OEM 而言,这意味着能在多款车型上部署更自然的语音助手,减少对云依赖,并在网络不稳时仍能保证核心交互能力。
盖世点评:把 LLM 能力带到车载边缘是提升用户体验的捷径,但要兼顾算力、能耗与隐私管理。
Aurora 与 McLeod 推出自动驾驶卡车运输管理系统
Aurora 与 McLeod 合作将自动驾驶卡车能力直接对接传统运输管理系统(TMS),使承运商能够使用现有平台进行招标、调度与与对无人驾驶货运的可视化管理。
该整合降低了车队接入自动驾驶的门槛,便于现有运营商在其业务流程中平滑导入无人驾驶车辆,提升调度效率与运营透明度。
盖世点评:把无人驾驶能力嵌入现有 TMS,是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的重要一步,也更易被行业接受。
盖世点评:隐形而实用的交互界面,是提升座舱质感与用户体验的高性价比路径。
奇景光电推出 HX8882-F 系列 Tcon,提升 HUD 显示质量
奇景光电推出 HX8882-F 系列 Tcon,针对挡风玻璃 HUD 与 AR-HUD,提供全区域畸变校正与高对比度显示,可解决挡风玻璃投影常见的失真与漏光问题。该控制器支持不同 HUD 架构,便于厂商按需集成。
图片来源: 奇景光电
在实际驾驶中,这将显著提升抬头显示的信息可读性与视觉舒适度,帮助驾驶员在保持视线前方的同时获取更精确的行车信息。
盖世点评:更清晰、更不失真的 HUD 意味着更安全的视觉提示体验,是驾驶辅助的有力补充。
通用汽车推出 " 驾驶员退休分数 " 系统
通用汽车申请的这一系统旨在通过综合分析驾驶员的行为与健康信息来计算 " 驾驶员退休分数 "。系统会采集驾驶反应时间、车速控制、车道维持情况以及可选的健康或自报信息,并据此对驾驶能力作出分级判定。
该方案可用于为车主或家属提供客观反馈,也可作为车队或养老出行服务的辅助评估工具,帮助判断何时需要额外监护或调整出行方式,从而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与尊严。
盖世点评:把 " 何时该让长者停开车 " 用数据说清楚,能帮助家庭与管理方做出更理性的安全决策。
QNX 与 VVDN 推出一体化安全嵌入式解决方案
QNX 与 VVDN 推出一体化安全嵌入式解决方案,将 QNX 成熟的安全实时操作系统与 VVDN 在硬件与固件设计方面的能力结合,推出面向车载信息娱乐、电池管理与嵌入式系统的整合方案。双方的合作强调软硬协同,提供从硬件底板支持到 UI/UX 定制的交付能力。
这套方案能帮助整车厂和供应商加速量产验证、缩短开发周期,并为自动驾驶与车载关键任务系统提供被认证的安全基础,降低集成风险与开发成本。
盖世点评:软硬结合的交钥匙方案,让车载安全系统更容易上量并满足法规要求。
高通与谷歌云携手推出 AI 代理
高通与谷歌云宣布合作,将谷歌 Gemini 驱动的汽车 AI 代理与 Snapdragon 数字底盘结合,面向车企提供混合边缘到云端的多模态助手。该方案可缩短开发周期,支持导航、娱乐和车辆控制等核心用例。
图片来源: 高通
通过预置功能和优化架构,车企可快速打造品牌化、个性化的对话式体验,并利用云与终端推理的混合模式,灵活满足智能座舱演进需求。
盖世点评:两家科技巨头的合作为座舱 AI 注入更多场景化能力,助力车企更快实现差异化车内体验。
自动驾驶
北京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发布全频 6G 芯片,速率可达 100Gbps
这款 " 全频 "6G 芯片将多个频段整合到一个微型薄膜芯片中,覆盖从 0.5 GHz 到上百 GHz 的宽频段,器件体积小巧便于集成。研究团队采用光电混合的方法实现宽带信号生成与快速频率调谐,代表了向商用 6G 迈进的重要一步。
图片来源: 期刊《Nature》
该芯片为超高速、低延迟的无线连接奠定基础,未来可支持智慧城市、实时云端 / 边缘协同、增强现实等场景,专家预计商用化进程将逐步推进。
盖世点评:将宽频能力浓缩到一颗小芯片上是基础设施升级的关键,能催生更多实时化服务,但从实验室到规模化部署仍需时间。
Foresight 与轩辕智驾合作推出高性价比立体热像摄像头
Foresight 与轩辕智驾将热成像与 3D 感知能力结合,开发车规级立体热像头,专注提升低能见度与恶劣天气下的目标检测能力。该摄像头兼顾成本与性能,并采用行业常用接口,便于与主流自动驾驶平台集成。
图片来源: Foresight
产品面向 ADAS 与自动驾驶的补感知方案,在夜间、烟雾或雨雪等条件下能提升行人和障碍物的探测可靠性,亦适用于物流、无人机与工业场景。
盖世点评:热立体视觉是对常规视觉 / 雷达的有益补充。
AEye 联合 Flasheye 推出 OPTIS 平台集成感知解决方案
AEye 将其软件可定义激光雷达与 Flasheye 的实 3 感知引擎结合,目标打造从传感到分析的全栈解决方案。该组合强调长距离探测与边缘实时分析,应用于机场、物流与周界安防等场景。
图片来源: AEye
该方案将硬件长距探测能力和轻量级边缘软件能力相融合,从而在需要远距离预警与快速响应的应用中提高检测覆盖与反应速度。
盖世点评:把高性能传感器与高效感知软件配套是一条务实路径,能在专业场景快速落地。
耐克森轮胎启用高动态驾驶模拟器,加速轮胎研发流程
耐克森轮胎在其研发中心引入高动态驾驶模拟器,结合虚拟现实与 AI 工具,能在仿真环境中复现复杂路况与车辆动态。企业借此减少原型与实车测试次数,加速产品开发、降低成本与周期。
模拟器可帮助快速验证轮胎在各种使用工况下的性能,支持针对高性能车型与新概念车的合作开发,同时也能降低实车测试带来的碳排放。
盖世点评:虚拟测试将是轮胎与整车共同提高效率的利器,既节省成本又符合可持续目标。
高通与宝马推出 Snapdragon Ride Pilot 自动驾驶系统
高通与宝马推出 Snapdragon Ride Pilot 自动驾驶系统,整合高通的 Ride 平台与宝马的车辆集成经验,提供面向量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覆盖高速与城市道路的自动驾驶场景。该系统强调量产可适配性与合规性,便于车企快速落地。
图片来源:高通
面向消费者,这意味着未来车型能够在限定条件下实现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体验,同时缩短厂商的软件开发与验证周期。
盖世点评:芯片厂与车企合作,把自动驾驶从实验室推进到量产车上,更切实际也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法雷奥与高通联合推出预集成 AD/ADAS 平台
法雷奥与高通联合推出预集成 AD/ADAS 平台,该一体化解决方案包含传感器套件、计算单元和软件应用,旨在简化 AD/ADAS 在车辆级别的部署与验证流程。该方案覆盖从入门级到高性能软件定义汽车所需的配置,支持一站式交付。
对 OEM 而言,这可以减少整车集成的技术门槛和时间成本,帮助厂商更快将安全评分和驾驶辅助功能推向市场。
盖世点评:预集成方案能大幅降低车辆上实现高级驾驶功能的复杂度,是量产化的务实路径。
Stradvision 发布全面数据管理管道 SVDataFlow
SVDataFlow 是 Stradvision 在 CES 2025 推出的高级数据管理平台,可覆盖从传感器采集到标签、验证和分析的全流程。其混合云架构支持弹性扩展,并集成 AI 自动标注和质量验证网络,大幅提升 3D 数据处理和标注效率。
新平台帮助开发团队更快优化算法,并降低运营成本。结合本地与云端的灵活部署,SVDataFlow 已显示出 30%-40% 的效率提升,预计将在 2025 年底前商业化。
盖世点评:Stradvision 通过数据管道升级打通了自动驾驶研发链路,为 OEM 提供了高效、可扩展的数据基础设施。
Valens 与三星共推 MIPI A-PHY 生态
Valens 宣布与三星合作扩展 MIPI A-PHY 标准,将基于三星先进工艺生产下一代芯片组。该标准为自动驾驶和 ADAS 提供高速、稳定的传感器互联方案。
双方还将共同推动 A-PHY 产品量产,满足全球 OEM 对高性能车载连接的需求,为未来智能汽车提供坚实底层支撑。
盖世点评:A-PHY 生态的壮大意味着车载传感器通信将更高速、更稳定,为高阶驾驶辅助打下基础。
新能源
英飞凌推出 150 V 汽车级 MOSFET,提升转换效率
英飞凌将其 OptiMOS ™ 6 系列扩展到 150 V,并提供多种封装选项以适配不同功率密度和散热需求。新器件以更低的导通电阻与更优热特性为卖点,有助于减小系统损耗并提升设计可靠性。
图片来源: 英飞凌
这些器件可用于 xEV 的 DC/DC 转换器、牵引逆变器与工业电源等场景,帮助整车或设备实现体积更小、效率更高的电力管理。
盖世点评:更高压耐受与更低损耗意味着电力电子系统能变得更小、更省电,对整车轻量化和续航提升有直接帮助。
佛瑞亚海拉与 Tau Motors 推出虚拟隔离车载充电机(viOBC)
佛瑞亚海拉与 Tau Motors 合作开发的 viOBC 采用 " 虚拟隔离 " 架构,无需传统变压器,从而显著降低体积与重量并提升功率密度。该方案在原型测试中展示出较高的能效与 V2G 能力,且有望实现商业化量产。
图片来源: 佛瑞亚海拉
对于整车厂和供应链意义在于:车载充电体积更小、效率更高,同时支持车辆到电网等新功能,有利于提升整车能量管理与续航便利性。
盖世点评:去变压器化是车载充电的一个趋势,既能节省空间也能提高能效,对电动化车辆非常实用。
名古屋大学发布改进工艺的氧化镓 pn 二极管,电流容量翻倍
名古屋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创新的原子注入与热处理工艺,成功制备出功能性的氧化镓 pn 二极管,载流能力相比此前显著提升。此举解决了氧化镓材料中长期存在的 p 型层制备难题,为其工程化应用打开可能。
图片来源: 名古屋大学
氧化镓器件具有高压耐受与低能耗的优势,适合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站、光伏逆变器等需要高效大功率开关的场合。
盖世点评:如果能稳定量产,氧化镓将成为提高大功率系统效率的有力材料选择,利于降低冷却与能耗成本。
舍弗勒在 IAA 展示面向未来出行的 EMR4 电驱桥与软件定义车辆方案
舍弗勒在 IAA 2025 展示了涵盖电驱、智能底盘与软件定义车辆的整套解决方案,其中 EMR4 平台将电机、电力电子与减速器整合在紧凑外壳中,支持模块化定制。舍弗勒还强调热管理、线控转向与模块化电子电气架构等是其未来布局重点。
这些产品面向从混合动力到纯电动以及未来高度自动化车辆,目标是为整车厂提供既可定制又能快速集成的动力与底盘模块。
盖世点评:模块化与软件化是整车供应链应对差异化需求的有效路径,有助于缩短开发与集成时间。
保时捷发布感应式充电系统
保时捷在 IAA 2025 上展出其无线感应式充电系统,车辆停靠充电底板即可自动对齐并开始充电。该系统配备异物检测和环视辅助,确保过程安全且便捷。
图片来源: 保时捷
新方案将首先搭载在纯电 Cayenne,并计划在 2026 年推广至欧洲及全球,为 EV 用户带来 " 像停车一样充电 " 的体验。
盖世点评:无线感应技术让充电更加友好,保时捷为高端纯电市场注入新亮点。
智能制造及新材料
Stahl 推出 RelcaDur ® 新型粘合剂
柔性材料专用涂料供应商斯塔尔(Stahl)推出用于将橡胶与其他基材连接起来的新型粘合剂。RelcaDur ® 以底漆 + 粘合剂的双层体系实现橡胶与金属、塑料等材料的可靠粘结,配方为水性、低挥发性有机物(VOC),更环保也更利于工厂工艺。产品标榜即用型、性能稳定并兼顾耐用性与施工便捷性。
图片来源: Stahl
该新型粘合剂适用于汽车副车架支架、发动机支架、缓冲件等 NVH 零件的粘合,能替代传统溶剂型粘合剂,降低环境与健康风险。
盖世点评:环保配方与即用性是当前供应链优先考虑的方向,能在不牺牲性能前提下降低工艺复杂度。
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减震泡沫设计框架,便于按需定制材料性能
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可量化的设计框架,帮助工程师根据厚度、面积和力学性能等参数定制最优减震泡沫。研究表明,在特定冲击条件下,非线性应力 - 应变响应的材料能够提供更优的防护性能。
图片来源: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这一方法适用于从运动防护装备到航天着陆支撑等多种需要能量吸收的场景,可缩短设计周期并减少反复试验。
盖世点评:把设计规则化能显著提高材料开发效率,为轻量且高性能的吸能结构提供实际路径。
旭化成展示无 PFAS 聚酰胺与连续碳纤维回收技术,推动材料循环利用
旭化成提出一种电解硫酸分解树脂、保留连续碳纤维强度的回收工艺,并展示了以此回收的连续碳纤维样品。公司还展示了以可生物降解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增强的聚酰胺与 SEBS 复合材料等多项环保与轻量化材料方案。
这些技术面对汽车轻量化与可回收性诉求,既能降低对稀缺材料的依赖,也有利于构建闭环材料体系。
盖世点评:赋予复合材料可回收性是实现汽车材料可持续的重要一步,产业化潜力值得关注。
麻省理工推出可快速拆卸的自组装电解质
麻省理工(MIT)开发出芳纶两亲分子电解质,可自组装成固态结构,遇到特定有机溶剂时迅速溶解,从而使电池组件快速分解,便于回收正负极材料。
这种 " 回收优先 " 的材料设计有望简化电动车电池的拆解流程,降低回收成本与环境负担,推进电池循环利用。
盖世点评:把可回收性设计进材料本身,是解决电池报废问题的务实且有前景的路径。
东京理科大学推出新型巴克豪森噪声测量系统
东京理科大学推出新型巴克豪森噪声测量系统,能更准确地分析软磁材料在高频工作下的损耗特性,帮助工程师识别过剩涡流等影响性能的因素。它为软磁材料与电力电子的高频化设计提供更精细的数据支持。
在电动汽车电机、变压器和逆变器的开发中,相关测量能力能直接推动材料与器件的效率优化,从而降低系统能耗与发热。
盖世点评:更精准的材料损耗测量,为高效电力电子器件的设计与节能提供了基础支撑。
AI及跨界技术
卡内基梅隆大学推出可穿戴触觉界面,增强虚拟与现实交互体验
卡内基梅隆大学推出可穿戴触觉界面,其利用单个柔性致动器实现多向丰富触感,可在 VR、日常引导及物体定位等场景中提供自然的触觉反馈。该装置体积小、响应快,旨在减少认知负担并实现 " 无感式 " 辅助。
图片来源: 卡内基梅隆大学
在实际演示中,该界面覆盖虚拟现实交互、辅助盲人定位和日常任务提示,显示出该类可穿戴触觉界面在娱乐、康复与工业培训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盖世点评:轻便且反应丰富的触觉反馈设备将是 XR 和辅助设备落地的重要软硬件补充。
国际团队提出视觉 + 触觉融合的物理 AI(TactileAloha),改进机器人操控能力
香港大学与东北大学等团队开发的系统把视觉与触觉信息结合,用于机械臂的精准物体操作,显著提升了处理粘性或前后差异明显物品(如魔术贴)的成功率。相比单纯视觉方法,多模态输入让机器人更接近人类的操作判断。
这类物理 AI 在服务机器人、工业装配与协作机器人等需要精细抓取与材料判断的场景中具有明显应用前景。
盖世点评:把触觉纳入机器人感知链,能让自动化系统在现实物料处理上更稳健、更可靠。
伦敦大学推出 RoboBallet 多机器人协作系统
伦敦大学推出 RoboBallet 多机器人协作系统,采用图神经网络与强化学习,能在几秒内为多台机械臂生成协调动作计划,并在变动的工位或机械臂故障时快速重排任务。系统强调可扩展性,能应对大规模、多机器人协同的生产要求。
它适用于汽车装配、电子制造等需要紧密协作的产线场景,能显著提升产线灵活性与吞吐率,降低人工调度与停线损失。
盖世点评:让工业机器人像舞蹈团般协作,显著提升生产线的适应性与效率。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推出增强型 AI 安全训练方法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团队提出的训练方法能在模型被精简以适配手机或车辆时,保留其识别并拒绝危险或不当内容的能力。做法是从模型内部调整其认知机制,而非仅依赖外部过滤器,增强模型的 " 内建 " 安全性。
这一策略适合把开源或轻量模型部署到车载与移动终端上,能降低误用风险并在离线或受限网络情况下维持更高的安全标准。
盖世点评:把安全做进模型本身,比事后加过滤器更可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