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有人说,最近考试时做古诗赏析题,结果赏析的是 AI 编的 " 古诗 "。
听起来实在离谱。
这首诗我确实没见过,为此还特意去搜索了一番,古诗词网站上都查无此诗。
换用诗名《斑竹管笔》进行检索,只能找到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一首五言律诗。两模两样。
诗人李纲确有其人,又名梁溪先生,但搜索他的著作,没有同名诗词的痕迹。
李纲本人是抗金名将,写诗风格也很豪迈,用词大刀阔斧,全是爱国忧思,和试卷中这首诗的风格也相差甚远。
虽然历史上不会只有一个李纲,但重重疑点叠加起来,都指向 " 这首诗不存在 "。
不光是诗歌本身,试卷给出的答案也充斥着 AI 生成的痕迹," 不是正常会用的语法 "。
讽刺的是,这场考试并不是什么随堂小测,而是安徽六校联考中的题目。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学校的学生在做同一套卷子。
我又去查了一下,这事还不是孤例。今年春天,湖北省有一场七市州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中也出现了疑似 AI 创作的伪唐诗。作者王晦之,诗名《秋江别友》。
同样是在古诗词范畴内,查无此诗。唯一能查到的那位历史上有记载的那位王晦之,还是个北魏人啊。
相关工作人员给出的解释是,这首诗的来源是某位研究生导师的讲课稿,采用了唐诗风格,确实是原创,但大家依旧持怀疑态度。
与此同时,米哈游的大作也登上了试卷。不是原神,而是古诗。
恐怕米哈游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被广大师生们看见。
辽宁某联考试卷中有一道阅读理解《茶》,写作风格也深得 AI 真传。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抱怨过相似的事。
学生和老师做起来都深感不适。
有些试卷连答案都是 AI 复现的,可以说把解放人力做到了极致。
难怪有人质疑," 既然 AI 都能自己出题自己答了,还要老师干什么?"
如果抛开别的因素,单纯从创作角度上看,AI 能写出这样的内容,或许让人惊喜。
但核心问题没法抛开。
首要问题是,试卷将作品定性为唐诗 / 宋诗,又张冠李戴搞错了作者,属于事实性错误。
对出题人来说,这是教学工作的严重失职啊。如果连知识本身都是错的,那么学生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学习 AI 的 " 思想 " 吗?
更严重的是,教师直接用 AI 来生成题目,完全违背了教育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即通过考试等测量手段,来对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水平进行量化。
语文考试的目的,原本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做古诗词赏析,往往还要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一起分析。
可是,你能对着一首 AI 虚构的诗分析什么呢?分析它背后的代码到底怎样运转?还是分析它接收了怎样的生成词?
结果是,大家只能对着几行文字,分析 " 出题人 " 的意图,揣测对方希望得到怎样的答案。
这考的不是知识,是读心术啊。
原本就有声音说,很多阅读理解题都是牵强附会,连作者本人看了答案都会摇头,那么这种由 AI 自导自演的题目就更荒谬了。
当学生不得不对着 AI 创造的拼贴诗文,大谈深刻思想或离愁别绪的时候,教育也就沦为了一种彻头彻尾的教条主义。
现在总有人觉得语文课上了没有用,呼吁要取消语文学科,感觉这样滥用 AI 只会进一步助长这种声音,导致更多人觉得这门课可有可无。
于是时间长了,你就发现网上越来越多听不懂别人说话的人,你说城门楼子他说胯骨轴子,大家鸡同鸭讲,永远沟通不到一起去。
相关话题下,有老师表示无奈。
他们说,现在任务太多了。不光要负责上课,还要搞学术、写论文、听培训、忙比赛,偶尔还要出门扫大街,常常感觉教书是副业。
偏偏很多学校还会强制要求老师搞创新,上课、出题不让照搬以前的,得改。所以能够快速生成大量题目的 AI 就派上用场了,比自己费劲吧啦苦思冥想半天有效得多。
结果,题目不仅创新,还创新过头了。
但是,因为忙不过来、创新不够,就全权放手给 AI,显然是偷懒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今年 5 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 年版)》中,明确规定" 教师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替代性教学主体,禁止直接使用 AI 回答学生问题或提供咨询。"还禁止教师直接使用 AI 生成内容评价学生,严禁将考试试题等敏感数据输入 AI 工具。
这很好理解,因为老师的专业职责之一,就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应性。你把这些都抛给 AI,还不去做二次审核,谁能保证没问题呢?
还有老师爆料,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喊 "AI 赋能教育 / 教学 " 的口号,四处都在开类似的培训会,逼着老师们去学习和使用。虽然它主要的观点是通过 AI 辅助改变教学方式,减轻教师负担,但是经过层层转述,最后落地到实践中就完全变了味。
有些学校,没有悟性,就搞出了 " 用 AI 节省人力成本出题 / 做课件 " 这一套,把路给走偏了。
但明明就有好的示范啊:同样是用 AI 出题,有的试卷换了一种方式,把 AI 给的答案放进题目,让学生进行点评。
还有一种模式,就是用 AI 生成古人的智能体,用第一人称来讲述人物生平。这就很生动。
有这些正向的模式可以效仿,学校们、老师们又为何非要用那些偷懒的方式呢?
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偷懒,那以后教育岂不是会变成:老师们 AI 出题,学生们用 AI 答题,老师们再用 AI 批改,学生们背诵 AI 给的答案。
一切都是 AI 的载体,人从教育中消失了。
这让我又想起以前的一条新闻,说福建有个中学,一入学就强制要求给学生们剪头发,标准还特别严格。不能挡住耳朵是基础要求,头发后面要形成一个明显的梯形,呈明显的 45° 斜坡状。总之就是很不美观。
很多学生因为不想剪短发嚎啕大哭,不少家长也觉得这事有问题,太过于形式主义。
对此,校长有自己的理解。他说,这是为了让学生们朴素整洁大方,让大家没有攀比之心,好更专心学习。
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校长和那些胡乱用 AI 编写试卷的教育者,如出一辙。
他们并不懂教育,只会用套路的、偷懒的、形式主义的方式,把有个性的孩子,变成 " 标准化流水线 " 出来的 " 同质产品 "。
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明明是能独立思考、情感丰沛、有批判精神的完整个体,而不是那种熟练解析 AI 试题的 " 答题机器 "。
以前听人说," 文化的推进可能伴随着 99% 的垃圾生产,与此同时有 1% 的可能性。"
AI 生成的内容更是如此。
可是,当教育者开始用 99% 的 AI 垃圾填充课堂,那 1% 的可能性或许也将不复存在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叔写故事,作者:乌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