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从来不是单纯的 " 肉体运动 "。它更像是情感晴雨表,能够折射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心灵距离,也常常成为衡量 " 被爱 " 与 " 被需要 " 的重要指标。有人说,爱情没有 " 性 ",就像火锅没了底料,再鲜的菜都淡而无味。可也有人活成了另一种模样——他们终其一生,从未经历过性行为。
无性族更理性自律,
但更社恐体弱
这究竟是一种反人类本能的孤独?还是说,他们只是走在一条被误解的道路上?近期发表于 PNAS 的一项研究 [ 1 ] ,揭开了 " 终身无性 " 背后的复杂拼图:这种状态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由基因、性格、心理状态与社会环境交织出的复杂结果。这群人往往智商在线、学历出众、生活自律,烟酒不沾。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内向、社恐、身体羸弱,甚至早早戴上那副象征 " 知识分子 " 的眼镜。

这表明,他们并非 " 暂时单身 " 或 " 还没遇到对的人 ",而是一种贯穿一生的稳定状态。

分析结果表明,与有过性行为的人相比,终身无性者似乎更 " 理性 " 也更 " 自律 "。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抽烟喝酒的比例更低,连每天刷手机的时间都更短,仿佛将 " 自控 " 二字刻进了生活。
然而,生活的另一面也随之显现:他们拥有的亲密关系更少,朋友和家人的来往次数更低,孤独、紧张与不快乐的感受更为常见。
尤其在男性中,这些特征更为突出。无性男性往往上肢握力较弱、肌肉量较低,还更早戴上眼镜。不得不让人想起学生时代那个埋头苦读、不太合群、戴着厚镜片的 " 书呆子 "。
研究还同时分析了 "无子女" 群体。虽然 " 无性 " 和 " 无子 " 之间存在一定重叠,但两者的画像并不完全相同。无性行为与健康、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的关联更紧密,而无子女者的特征则更多集中在职业层面,比如工作时间更长、工作投入度更高。可以说," 无性 " 更像是一种与身心状态密切相关的生活模式,而 " 无子 " 却更多反映了个体在职场和人生规划上的取舍。
另外,无性者在孤独感和不幸福感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而无子女者在情感上的落差相对较小。

除了个体特质,社会环境同样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性状态。那些生活在女性比例较低地区的男性更容易处于无性状态。换言之,当 " 市场上 " 女性稀缺时,男性要找到伴侣就更具挑战性。供需关系一旦失衡,情感与身体的 " 匹配 " 自然也就变得更困难。
不仅如此,收入差距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无论男女,居住在贫富差距较大的地区,无性状态都更为常见。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随着社会整体经济分化加剧,资源、地位甚至情感投入的分配都变得更加不均。处于经济劣势的人群,不仅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下风,也更容易在亲密关系的竞争中被边缘化。
基因也在塑造亲密关系的节奏
事实上,无性状态并非完全是个人选择或环境使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基因影响。

男女之间的遗传影响大体相似,但并非完全一致,遗传相关系数为 0.56,就像同一首乐曲的男女合奏,各有不同的音色。

换句话说,这些 " 让人无性 " 的基因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自然选择 " 淘汰 " ——因为不生孩子,基因就无法传承下去,自然选择就会悄悄让它们退场。

不过,单看某个基因位点仍然只能窥见冰山一角。于是,研究者使用了一个 " 放大镜 " ——多基因风险评分(PGS)。它的原理很简单:把成千上万微小的基因效应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总分,这个分数越高,遗传倾向就越明显。
实验结果相当有趣。PGS 确实可以预测无性行为,而且几乎不受家庭环境干扰。

可见无性行为的遗传信号几乎没有被家庭环境 " 偷走风头 ",真正反映的是基因本身的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发现是否具有普适性,研究者 PGS 在澳大利亚独立样本中进行了测试。结果同样令人信服:PGS 越高的人,长期关系伴侣越少、性伴侣数量越少;女性中未曾有性伴侣的比例更高;初次性行为的年龄也更晚。
如果从更高维度来看," 无性 " 并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行为选择,而是镶嵌在一个庞大的心理—认知—生活方式网络里。无性行为在遗传上明显靠近 " 高认知、高自律型人群 ":它与更高的教育成就、社会经济地位正相关,也与更低的烟酒使用倾向紧密绑定。这群人往往不冲动,节制克制,甚至对外界刺激的兴趣也相对低。
与此同时,无性行为也与自闭症谱系、厌食倾向等特质存在正向遗传联系;反过来,它与多动症、PTSD 以及外向型、强社交倾向等特质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它更可能出现在那些内在专注、低刺激需求、不热衷社交的个体身上。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无性行为可不是完全 " 个人选择 " 或者 " 生活作风 ",它其实与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甚至基因都有关联。
或许,这项研究最动人的地方,正在于它的 " 不评判 "。它没有把 " 终身无性 " 看作一种遗憾,也没有刻意美化成某种清醒的活法。它只是静静地摊开一张由基因、性格、社会与地域共同织成的网——而我们每个人,都在某张类似的网里。有人更 " 学霸 ",也更孤独;更自律,却不一定更快乐。他们不是异类,只是以另一种节奏在生活。
参考资料:
[ 1 ] Abdellaoui A, Wesseldijk LW, Gordon SD, Pasman JA, Smit DJA, Androvi č ov á R, Martin NG, Ull é n F, Mosing MA, Zietsch BP, Verweij KJH. Life without sex: Large-scale study links sexlessness to physical, cognitiv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socioecological factors, and DN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5 Sep 23;122 ( 38 ) :e2418257122. doi: 10.1073/pnas.2418257122. Epub 2025 Sep 16. PMID: 40956885; PMCID: PMC12478097.
撰文 | 木白、M
编辑 | 木白
●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立刻下载梅斯医学 APP!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