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学季,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住宿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浙江大学 2026 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将在第一学年住进学校租赁的校外宿舍。9 月 28 日,浙江大学发布的一则采购公告引发关注。公告提到,拟用 2360 万元租赁校外宿舍,为 2026 级专硕生提供首年住宿。在硕士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不再为专硕生提供住宿的大背景下,浙大的这一举措成为校社合力应对宿舍资源困境的新尝试。
2026 年研究生考试报名已于 10 月 16 日开启," 是否提供住宿 " 也成为部分考生选择考研院校时的考虑因素之一。面对宿舍紧张的现实问题,高校如何破解学生住宿困局?除了租赁校外宿舍之外,高校还有哪些解决之道?
9 月 28 日,浙江大学发布采购意向公告,拟在 2025 年 10 月进行学生宿舍用房租赁采购,预算金额 2360 万元。采购需求中提及,因校内学生宿舍住宿紧张,拟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周边 5 公里范围内租赁社会用房,要求精装修拎包入住,提供床位不少于 3000 张,租赁房屋能满足学生宿舍住宿要求,配有配套服务用房。
10 月 9 日,浙江大学发布 2026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 2026 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宿第一学年原则上由学校租用校外资源安排,后续原则上需自行解决,学校将视情给予适当补贴。
记者致电浙江大学采购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房屋租赁后将由学校统一安排。记者以考生身份致电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工作人员表示,依据招生简章,租用校外资源住宿的安排适用于所有专业的专业学位硕士,不影响学术学位硕士。上述提及的校外学生宿舍用房租赁,正是针对 2026 级专硕。对于日后的安排,该工作人员表示 " 需要根据后面情况而定 "。
记者注意到,此前,浙江大学对全日制研究生均安排住宿。根据浙江大学发布的 2025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将根据各校区住宿资源、科研平台及教学计划等情况统筹安排。其中,部分学院(系)新生需要跨校区住宿。"
近年来,陆续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宣布不再为专业学位硕士提供宿舍。如北京大学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北京师范大学规定,培养地点在北京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解决住宿;南开大学规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提供住宿。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则只为专业学位硕士提供一年宿舍。中国传媒大学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提到,对于除 MBA、MPA 之外的其他类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只解决第一年住宿;华中科技大学则表示,全日制非定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第一年校内住宿,后续由各院系和实习实践单位协调解决。
高校学生宿舍住宿紧张背后,是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2014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为 62.13 万人,2020 年突破百万大关达到 110.7 万人。2024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为 135.68 万人,相比十年前增加 118%。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的扩招尤为明显。2014 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数量为 23.7 万人,占比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为 42%。而 2024 年,专硕在硕士生招生中占比提高至约 68.99%。
中国传媒大学研二学生小熊正在适应在校外租房的生活。今年 7 月,结束第一学年的学习,作为专硕生的小熊,收拾好行李,依依不舍地搬离了学校提供的宿舍。
对此,小熊觉得有些无奈,但是也只能选择接受。在报考研究生时,她也了解了其他学校专硕生的宿舍情况,发现不提供宿舍已经成为了北京高校的 " 主流 " 选择。
按照中国传媒大学的规定,学校只提供第一学年的宿舍。专业硕士的学生第二年需要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对此,小熊觉得有些无奈,但是也只能选择接受。在报考研究生时,她也了解了其他学校专硕生的宿舍情况,发现不提供宿舍已经成为了北京高校的 " 主流 " 选择。
" 之前也了解到北京大学的专业硕士是不提供宿舍的。相比之下,中国传媒大学还提供一年宿舍,而且学校地处东五环,房租比北京大学所在的中关村地区便宜得多。再加上专业硕士的学制比学术硕士少一年,综合算下来觉得中传还是相对理想的方案。" 小熊解释道。
按照小熊所学专业的教学安排,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主要安排在研一,研二以实践和实习为主。因此,在研一结束了大部分的课程学习后,小熊和舍友挑选了一处距离学校和实习单位距离相近的地方合租居住,既可以保障实习的通勤,也方便在需要时回到学校。
小熊算了一笔账,在外租房的成本在一月两三千元左右,自己的实习工资尚可负担。
即便经济状况相对乐观,每次回到校园时,小熊还是忍不住怀念住校的时光。" 可以享受学校的图书馆、运动设施,以及学校里单纯简单的氛围。现在住在外面,感觉被迫在转变学生身份的路上按下了加速键。"
与小熊不一样,今年 7 月从南开大学毕业的小李,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一直住在校外。2022 年起,南开大学不再为专业硕士提供住宿。" 刚得知学校不再提供专硕宿舍的时候,我已经在备考南开大学的研究生了。" 因为此前学校都会为专硕提供住宿,小李在准备报考时并没有把 " 是否有住宿 " 这件事放在心上。猛然得知改革信息,小李虽感无奈,但也是 "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
读研期间,因为住在校外,小李很少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也和本科阶段完全不同。即便家庭在经济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小李依旧认为,学校不为专硕提供住宿不太合理。" 一方面,专硕生的学费本来就高于学硕(学术学位硕士),学校如果不给专硕生提供住宿,应该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或者住房补贴。另一方面,我们学校的专硕学制和学硕一样都是三年,课程设置也差不多,但是在住宿上却有所区分,我认为很不合理。"
对于高校对专硕住宿的调整,不同学生群体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认为,不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内可以有更多个人空间,而且可以提前体验真正融入社会的感觉。一些学生则在读研前已有工作经历和一些积蓄,因此对于学校不提供住宿的接受度更高。
但也有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住宿大大提高了读研的经济成本,且会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尤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热门地段,租房需要花费大量费用,由此产生的找房、找舍友、和中介沟通等事项,也可能带来诸多矛盾。
针对学校宿舍紧张的现实问题,相关部门已出台了政策。2024 年 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 7 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高校通过新建、改扩建、修缮、装配化改造提升等多种方式,补齐高校学生宿舍短板。并提出要推动高校招生计划安排与宿舍面积达标挂钩,将高校学生宿舍达标情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参考因素,对学生宿舍面积总量缺口大、学生反映强烈的高校,原则上不得新增安排招生指标。
2024 年 10 月,《广东省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实施方案(2024 — 2028 年)》中提出,鼓励高校通过购买、租赁学校周边的人才公寓、商住楼等社会用房,补充宿舍资源。2024 年 12 月,《山西省高校学生宿舍建设方案》中也提到,强化校内外资源整合,资源缺口大且新建难度较大的高校可通过购买、租赁安全条件达标的社会用房的方式,补充学生宿舍资源。
目前,一些高校已推出了相应举措,包括为学生提供补贴、拓展校外住宿资源等。
如南京大学在 2025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提到,学校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适当的交通补贴。相关媒体曾报道,补助标准为每月 200 元,发放时间为 10 个月。而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交通补贴发放管理办法(2022 年修订版)中提到,对符合条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交通补贴,发放标准为每生每月 800 元,每年发放 10 个月。
同时,也有一些学校选择通过拓展校外住宿资源,以社会化方式解决住宿需求。据媒体报道,2025 年 3 月,湖北大学斥资近两亿元,计划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学生宿舍。这也是目前首个高校收购存量商品房的案例。此次湖北大学收购的存量商品房,与该校阳逻校区仅一路之隔,拟被收购的楼栋距校门直线距离不足四百米。从价格上而言,当前平均收购单价约 4650 元 / 平方米,相当于此前备案均价的六成。
" 我认为浙江大学的做法,是解决学校宿舍不够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高校如果自己征地盖楼,需要花费更多的经费。而利用社会资源,加以统筹安排,是更适合学校当前办学的一种模式。"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熊丙奇进一步提到,未来 10 年,我国高校面临的扩招压力或将进一步扩大。"2016 年、2017 年是我国新世纪出生人口的高峰年,这些孩子将在 2034、2035 年进入大学。同时,我国有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所以,我国大学极大可能还会进一步扩招。"
" 但必须考虑 10 年之后的适龄学生的变化。2017 年之后我国出生人口下跌,到 2023 年,我国出生人口为 902 万,这一数据已经低于当前我国大学的招生计划数。也就是说,我国高校的校舍资源在 10 多年之后,将出现过剩、闲置的现象。" 如何既解决眼前的宿舍资源紧张,又考虑未来适龄学生的变化?熊丙奇认为,可行的办法是,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将自建宿舍与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结合起来,即高校可自建部分宿舍,缓解宿舍资源紧张问题,同时开拓校外住宿资源,将校内宿舍和校外宿舍(公寓)资源整合起来,提供给学生,供学生自主选择。政府和高校对学生租住校外宿舍(公寓),提供一定的补贴,保障其公益性。" 这一方面会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也让高校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把更多精力用于教育教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