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惑:成绩足够好却没能进理想的学校,条件不错却在求职或择偶中屡屡失望,努力付出却总感觉结果与投入不成正比?这些境遇背后,往往并非单纯的能力或运气在起作用,而是一种无处不在却常被忽视的力量——匹配机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现代市场设计学派奠基人之一埃尔文 · E. 罗斯指出,资源分配不仅仅由价格决定,还依赖一整套规则与制度,理解这些隐形机制,你才能从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洞悉规则的聪明玩家。
在《匹配:谁能得到什么,以及为什么》一书中,罗斯以生动的案例揭示各种 " 错配 " 的真相,并展示制度设计如何让资源真正各得其所。从择校、择业到择偶,从排队等餐到寻找车位,本书将带你洞见那些左右我们生活的隐形规则。
这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本理解社会运转方式的指南。它告诉我们 : 经济学不是遥远的学术理论,而是与每个人的选择、公平与机会息息相关的生活科学。读懂它,你将学会识别并把握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让人生道路走得更清晰、更高效。

《匹配:谁能得到什么,以及为什么》, [ 美 ] 埃尔文 · E. 罗斯 著,叶晓阳、林依凝 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内文选读:
谁能得到什么,以及为什么,这重要吗 ?
1
假如有一天,中国的大学录取制度发生了变化。
大学不再按分数录取,而是改成先到先得。想象一下,招生简章一出,家长们立刻拉着孩子连夜去各个大学门口排队。谁排得早,谁就能进清华北大。下一年的家长,就等不及招生简章出来了,已经早早在校门口支起帐篷。依此类推,最终很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刚刚进大学的同学们,已经在为几十年后的孙辈们排队占位了。
这并非完全夸张的想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女性相对稀缺的地区,婚姻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女孩刚出生就被订婚的地步。最极端的例子来自澳大利亚的阿伦塔人,当两位父亲见面商定婚事的时候,并不是为了两个婴儿联姻,那已经晚了;他们商量的是,男婴将会娶女婴的第一个女儿。如果资源分配的方式是先到先得,就一定会出现 " 更有早行人 " 的局面。
为了避免这种乱象,你提出了一种新的方式:大家不必提前排队,而是在网上报名。等系统开放的时候,一千万考生同时上线抢号,不论成绩如何,谁的网速快、手指灵敏,谁就能抢到最好的大学。
现实的大学录取当然不会这样操作,因为 " 太早 " 或者 " 太快都难以令人满意,那么按分数排序似乎是更合理的选择。事实上中国的高考录取也确实走了这条路。但在过去,由于录取要靠纸质志愿表和人工处理,每个学生只能报很少量的学校。这样一来,风险过大,许多学生不敢报理想的学校,只能保守选择,甚至刻意降低志愿,以免落榜。这种策略性填报扭曲了真实的偏好,也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过去二十年,中国高考录取最重要的改革,就在志愿填报机制:从顺序志愿改为平行志愿。顺序志愿下,学生几乎相当于只能选 - 个学校,容易出现大量的高分落榜;平行志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让更多学生敢于填报并最终录取到理想的学校。但即便如此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仍然存在问题。例如,一些省份仍有专业调剂 , 学生可能志愿填了计算机专业,却被调剂到土木工程专业。这让很多学生不得不继续策略性填报,继续扭曲自己的真实偏好。
另一个问题是 " 拥堵 "。直到今天,高考录取依然存在征集志愿的过程 : 第一轮录不上的考生,要去填报那些未录满的学校。多轮操作下来,学生和学校之间反复传递信息,却依然有大量考生没有合适的学校可去。这种制度的拥堵不仅加剧了焦虑,也让匹配效率大打折扣。
在大学机会分配这个关键问题上,价格并不是决定性的 : 最好的大学并不是学费最贵的,录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设计。不同的设计,就可能导致市场出现各种各样的失灵 : 太早,太快,不安全,拥堵。
这些问题,在另一个市场里我们都见过:火车票。二十年前 , 春运买票意味着彻夜排队,寒风中裹着大衣,手里着现金,这就是 " 太早 "。后来,互联网买票兴起,人们拼网速、拼外挂,黄牛横行,结果是 " 太快 " 和 " 不安全 "。直到候补购票机制出现,情况才得到改观。乘客可以提前下单付款,一旦有人退票,系统会自动完成交易。这种改进,就是典型的市场设计:通过制度设计,哪怕是在稀缺资源的市场里,我们也可以避免混乱,让交易更加公平、高效、安全。
2
在经济学的经典叙事中,市场常常被描绘得近乎完美。19 世纪的里昂 · 瓦尔拉斯提出过 " 拍卖人 " 的假设:市场中有一位虚拟的拍卖人,他不断调整价格,直到供给与需求自动平衡。在这种设定下,经济学家不需要去操心资源如何分配,因为 " 看不见的手 " 会引导市场达到最优状态。这样的市场被称为商品市场。但是,现实世界从未如此简化。许多涉及生命、教育和机会的关键领域,不能用价格解决。肾脏买卖在法律和伦理上都被禁止,公立学校的入学不能像商品那样拍卖,地铁票也不能随意涨价,大部分人的爱情和婚姻也不是明码标价。这样的市场,被称为匹配市场。它们不依赖价格来分配,而是买家和卖家的一一匹配。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更容易出现失灵 : 要么效率低下,要么不公平,有时甚至完全失灵。
201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尔文 · E. 罗斯正是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的代表人物。他与合作者一同开创了市场设计这一新兴领域,将经济学家的角色,从抽象的理论家转变为制度工程师。传统经济学往往研究价格机制的力量,而罗斯强调:市场不仅仅是价格。在现实生活中,市场的设计决定了人们能否实现愿望。一个市场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抽象地满足供需平衡,而在于它能否稳定、可靠、公平地为人们创造匹配。
在这本书里,罗斯带领我们走进市场设计的世界,展示经济学如何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罗斯提出,市场之所以会失败,常常不是因为人性贪婪或理性不足,而是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缺陷。他在书中总结了四类典型的 " 受挫欲望 "。
第一类是 " 太早 ",市场提前瓦解。美国法官和法学院学生过早签约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美国历史上先到先得的 " 土地抢占潮 "。第二类是 " 太快 ",速度竞争取代了质量竞争。在金融的高频交易市场里,赢家不再是掌握最好信息的人,而是掌握最快算法和最先进设备的人,社会因此付出巨大代价。第三类是 " 拥堵 ",市场的沟通迟缓,匹配迟迟无法完成。纽约在公立学区招生改革前,学生和学校需要反复沟通,三轮下来仍有数万人无学可上,制度的拥堵使整个系统陷入瘫痪。最后一类是 " 不安全 ",即缺乏信任与保障。在缺乏契约执行保障和信誉机制的情况下,人们担心受骗,不敢说出真实的偏好,也不敢进行诚实的交易。
这些失败告诉我们:市场不会自动完美运作,它需要有意识的、精心的制度设计,才能保证高效与公平。
3
罗斯在 2002 年的著名论文《作为工程师的经济学家》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经济学的使命不仅是解释世界,还应该回答:如何设计一个能真正运行的市场。经济学家不能只是旁观者或批评者,而应该是制度的设计者。他们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政府、医疗界、教育部门合作,推动制度改革。这是经济学走出象牙塔的一种转向,让它成为一门实践科学。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市场机制呢?罗斯在研究中总结了四个关键条件 : 市场需要有足够的厚度,需要能克服拥堵,需要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并保持安全,还需要避免提前解体。
这些条件看似抽象,但放到生活里,我们立刻就能体会它们的意义。每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总有父母希望包办子女的选择。我常常开玩笑说,再过几年,他们可能还要为孩子安排相亲。相亲也是一个匹配市场,而且是一个目前没有很好市场机制设计而往往面临失败的市场。
我去过成都的人民公园。人山人海,父母们举着孩子的简历 : 年龄、身高、学历、收入、房产,一条条写得清清楚楚。整个场景就像一个巨大的展销会,每个人都成了贴着标签的商品。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效果并不好。为什么?因为它几乎不满足罗斯提出的四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首先,它缺乏真正的厚度。虽然人群熙熙攘攘,但真正能形成匹配的比例却很低。因为婚姻从来不是简单的 " 爱情买卖 "。房子、车子和收入固然重要,但并不足以决定一段关系的长久。爱情的复杂性、价值观的契合、彼此的信任和情感投入,这些都不是标签能表达的。许多人带着不切实际的期望来参与,市场虽然热闹,却没有产生足够的实质性匹配。其次,它存在严重的拥堵。父母之间的信息交流缓慢而低效,只能靠一张纸、一句话来介绍孩子,缺乏有效的筛选和撮合机制。第三,它缺乏安全性。父母往往不敢完全说出真实情况,而是倾向于夸大或掩饰;同时,对方的条件也难以验证,信任很难建立。最后,它还存在提前解体的问题。很多父母秉持 " 先下手为强 " 的原则,把还没有成熟的关系过早定下来,导致后来不断反悔或重新寻找。所以,相亲市场的失败,不在于父母或者相亲主角们不努力,而在于这个市场的设计还存在问题。
在书中,罗斯详细分享了一个成功的案例:肾脏移植。肾脏移植关乎生死,但在全球范围内肾脏买卖都是非法的。既然价格机制完全失效,我们要如何分配这样稀缺而宝贵的资源?在传统的制度下病人只能等待配型合适的捐献者。很多患者在等待中去世,这个市场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罗斯与合作者提出了配对捐献和交换链的制度设计。如果 A 的亲属愿意捐肾,却和 A 配型不合,但能和 B 配型成功;而 B 的亲属又能和 A 配型成功,那么两组家庭就能组成一个循环。通过类似的循环链条,更多患者可以获得救治。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移植体系已经把这种机制纳入常规操作,挽救了成千上万个生命。
为什么肾脏交换能够成功 ? 是因为它满足了一个好的市场机制所需要的条件。
首先,它创造了足够的厚度。原本,单个医院只能撮合少量病人与捐献者,匹配的可能性很低。而当全国范围的患者和捐献者都进入同一个平台时,选择范围成倍扩大,大大增加了成功配对的机会。
其次,它避免了拥堵。过去,病人与医院之间的沟通是零散的,每个移植团队只能单独尝试撮合,很容易陷入反复协调却无果的困境。新的制度通过集中收集偏好和医学信息,由算法来寻找最佳循环,减少了冗余和低效沟通。
再次,它保证了安全性。患者和捐赠者不必担心自己吃亏。在一个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换链中,每一次手术都必须同步进行,确保所有承诺都能被履行。这种制度安排降低了背叛和违约的风险,使人们敢于真诚地参与。
最后,它避免了提前解体。在缺乏统一机制的情况下,很多医院和患者会匆忙达成次优的配对,只因为害怕错失机会。而在全国范围的匹配体系中,大家可以等到更多信息被收集、更大范围的循环被发现时再进行移植,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结果。
肾脏交换是罗斯笔下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之一。它告诉我们,即便在最极端、最敏感、最稀缺的市场里,当价格失效时,市场并非无解,关键在于制度如何设计,如何改进匹配机制。(选自译者序,作者系教育经济学家叶晓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