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10-24
AI量化爆赚36%后,普通人该焦虑还是拥抱未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来咖智库,作者 | 金刀,编辑 | G3007

近期刷屏的 Alpha Arena 测试,是迄今为止最贴近真实市场的 AI 交易 " 比武 "。主办方给 6 个顶尖 AI 模型各发 1 万美元实盘资金,在加密货币市场自主交易,实时公开收益与策略,这场持续两周的对决,撕开了 AI 量化的真实面貌。

令人意外的是,国产 AI 软件 DeepSeek 用 1 万美元本金在加密货币市场三天狂赚 36%,而被寄予厚望的 GPT 5,同期却亏损超 40%。

AI 量化交易引发了大众讨论,有人盯着收益曲线焦虑 " 以后炒股都没机会了 ",有人好奇 "AI 到底怎么赚钱 "。但这场由 Alpha Arena 发起的实盘对决,与其说是 AI 对人类的降维打击,不如说是给普通人提了个醒。

AI 量化交易的 " 真实赛场 ":数据里的反差与真相

一开始的剧情足够刺激:来自国内的 DeepSeek 凭借量化机构出身的优势,前三天收益率飙升至 36%,盈利近 4000 美元,一度让网友直呼 "AI 炒股要统治市场 ";但随着大盘波动,其收益回吐至 10%,即便如此仍稳居第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GPT 5,亏损持续扩大,目前已超 40%,本金缩水至不足 6000 美元;Gemini 2.5 更因频繁切换多空策略(网友调侃 " 神似散户追涨杀跌 "),早期亏损超 30%,交易手续费吃掉大量本金。

这场对决打破了一些人想象中的 "AI 必赚 " 神话 ——即便是做量化起家的 DeepSeek,也同样会受市场波动影响,而风格激进、逻辑混乱的 AI,表现甚至不如普通散户。

不同 AI 的表现差异,本质是背后策略逻辑的差异。DeepSeek 的稳健,源于其母公司幻方的量化基因——策略简单直接:开盘全仓、10-15 倍杠杆做多核心标的,不频繁换手、不止损止盈,靠对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吃收益;而亏损严重的模型,要么像 Gemini 一样 " 过度聪明 "(一天内多次更改多空方向,交易次数是 DeepSeek 的 5 倍),要么像 Claude 一样 " 犹豫纠结 "(分析逻辑满分,却因反复止损错过机会)。

这至少说明,AI 量化不是 " 机器自己赚钱 ",而是 " 人类把交易逻辑教给机器 ",机器的优势是执行效率,而逻辑的优劣、风险的把控,仍离不开人的设计。

AI 量化的 " 底层逻辑 ":为何焦虑,又为何不必?

要理解 AI 对普通人的影响,得先搞懂 AI 量化到底在做什么。无论是炒币还是炒股,AI 交易的核心逻辑从未脱离 " 概率游戏 ",但它把人类的能力放大了三个维度:

1. AI 量化的 " 三步法 ":效率碾压,但非 " 万能 "

第一步是 " 找信号 ":AI 能 24 小时扫描全球新闻、社交媒体情绪、链上大额转账甚至卫星经济数据,从海量信息里提炼 " 上涨概率 55%" 的微弱信号——这是人类靠手动分析永远做不到的效率;第二步是 " 定规则 ":AI 会把信号转化为铁纪律,比如 " 信号出现时投多少仓位、跌 1% 止损、涨 5% 止盈 ",彻底规避人类 " 贪心 "" 恐慌 " 的弱点;第三步是 " 强执行 ":一旦触达交易点,AI 能以毫秒级速度下单,远超人类反应极限。

但即便如此,AI 仍有致命短板:它只能基于过去的数据归纳规律,无法预测 " 非连续性变化 " ——就像它能分析狗狗币的价格走势,却看不懂 " 一张滑稽狗狗图为何能凝聚全球共识 ";能计算技术指标,却预判不了下一个引爆市场的文化热梗。

2. 市场焦虑的误区:把 " 工具升级 " 当成 " 替代威胁 "

很多人焦虑 "AI 会抢了普通人的交易机会 ",但从因诺资产的实践来看,AI 从未替代人——这家五次斩获金牛奖的量化机构,把 AI 定义为 " 放大镜 " 和 " 涡轮增压器 ":AI 负责提升数据处理效率,而 " 选什么方向、控多少风险、定什么策略 " 的核心决策,仍由人把控。正如其创始人徐书楠所说:" 人 " 是量化投资体系中最关键的变量。我们不是用 AI 取代人,而是用 AI 放大人的决策效率和研究深度。

AI 量化的本质,是 " 工具的升级 " 而非 " 人的替代 " —— 就像当年计算器取代算盘,没让普通人失去计算的需求,只是让大家从繁琐运算中解放出来,聚焦更核心的判断。

普通人破局之道:如何主动拥抱 AI?

现在只要关于 AI 的消息,必然会引发公众的另一层焦虑:AI 将来替代人怎么办?

当然这种担忧也不是空穴来风,我们在之前的文章《AI、阵痛、未来: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文中曾报道过,根据哈佛大学两位经济学博士的研究发现,AI 确实正在大量抢夺初级工作,年轻人变得更难进入职场。

除了这些初级工作外,肉眼可见的未来,会有很多重复机械的工作被更高效的 AI 所代替,甚至体力劳动都有可能被具身机器人所代替,面对如此大的时代变革,普通人担忧未来再所难免。

最近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席酉民的一番发言,或许能帮助普通人缓解焦虑。

席酉民在近期发言中提到的 " 独特价值、利用平台、创造生态 ",恰好为普通人提供了 AI 时代的破局框架:不跟 AI 比效率,而是用自身优势结合技术,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比如 AI 读不懂 " 社区共识 ":当年狗狗币从 0.0002 美元涨到 0.74 美元,核心不是技术数据,而是 "meme 文化 " 带来的全球共鸣;未来仍会有新的文化热梗、社区故事崛起,普通人可以提前参与、感知趋势,这是 AI 靠数据永远赶不上的。

我们很多读者总觉得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也不懂 AI 前瞻技术,容易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被淘汰,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善用 " 平台杠杆 " 的核心是 " 借平台之力放大自身能力 "。普通人不必懂 AI 技术,只需学会利用现成平台,让 AI 为自己打工。

AI 时代的机会也不在 " 单打独斗 ",而在 " 融入生态 "。普通人哪怕能力有限,没法创造自己的生态,大不了 " 打不过就加入 ",利用好现有的一些资源,也可以在未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总之躺下来焦虑并没有意义,不如花思考一下,如何利用 AI 成为自己的生产力工具,才是直面 AI 时代的正确姿势。

结语

AI 量化有涨有跌,技术浪潮不等人。与其焦虑 " 被替代 ",不如抓住时机,用人类感知补 AI 之短,借现成工具放大能力,融生态寻新出路。行动比焦虑更有用,主动拥抱,就是 AI 时代最好的破局方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神话 普通人 开盘 收益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