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原创 13小时前
80后清华教授,与投资人联手创业,打造机器人界的Model 3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灵御智能

2024 年冬,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实验室里,莫一林教授向他相识二十多年的老友、当时在远镜创投任管理合伙人的金戈,展示了一套遥操作机器人系统。

这已是他们多年来的多次 " 创意探讨 " 之一,但这一次,金戈眼前一亮。

" 就是它了。" 这位在硬科技领域深耕多年的投资人,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技术与商业的完美交汇点。

当多数人形机器人公司还在追逐 " 全自动 " 梦想时,这家名为 " 灵御智能 " 的清华系初创企业选择了一条更为务实的路径:

以高质量遥操作技术为核心,推出万元级、低延迟、高精度、高易用性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打造机器人界的 "Model 3",同时破解具身智能的数据瓶颈,推动机器人快速落地服务业与工商业。

01 教授 + 投资人组团,80 后清华校友联手创业

这是一对相识二十余年的 80 后清华校友的创业故事。

灵御智能创始人 & 首席科学家莫一林的履历堪称完美:从北京四中保送清华、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操作领域先驱 R. M. Murray 教授。

灵御智能创始人 & 首席科学家莫一林

灵御智能 CEO 金戈同样出身清华自动化系,曾担任远镜创投管理合伙人、奥量光子副总裁,兼具高科技创业投资与企业管理双重经验,不仅投资孵化过码隆科技、硕橙科技、创客贴人工智能、星环聚能、奥量光子、驰光铭图等硬科技企业,还曾带领奥量光子实现 2000 万销售额。

灵御智能 CEO 金戈

作为清华自动化系长聘副教授,莫一林的学术之路深受导师影响。

" 我导师从机器人到网络控制,还参加过自动驾驶挑战赛,再到如今的合成生物学,始终在跨越学科边界。" 莫一林表示," 这让我意识到,顶尖研究最终要走向实际应用。"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及回国初期,莫一林专注于自动驾驶领域,与滴滴、美团等企业展开合作。

但在校园环境中做小车模型的局限,让他开始思考更具挑战性的方向——打造一个完全自主可控的机器人系统。

2024 年,莫一林带领清华团队与浙江灵巧手公司合作时发现,虽然灵巧手硬件技术精湛,但商业化落地仍有距离。而 " 人控机械臂 + 灵巧手或夹爪 " 的遥操作模式,却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到了 11 月,莫一林下定决心创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相识二十多年的校友金戈。

两人的友谊始于水木清华 BBS 的 " 龙与地下城 " 游戏圈。同为 80 后清华学子,莫一林是 " 三字班 "(2003 年入学),金戈是 " 一字班 "(2001 年入学),每周的桌游聚会成为他们持续二十多年的默契。即便莫一林远赴美国、新加坡,线上游戏仍将他们紧密相连。

近两年,莫一林在清华实验室的创新成果,总会第一时间找金戈探讨商业化可能。前几次交流,金戈都觉得时机尚未成熟,但这次不同。

" 莫老师决心很大,方向也特别准。" 金戈说。

金戈最初计划以顾问和投资人身份参与,并帮助寻找 CEO 人选。但在共同面试四五位候选人后,他却逐渐被这个项目本身 " 说服 "。

" 我越深入了解,越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金戈发现,自己的能力与莫一林高度互补——莫一林专注技术突破,而他擅长企业管理、团队建设和资本运作。

两人最终决定联手创业,融资进程快得超乎他们想象。

今年 2 月,灵御智能正式成立。但公司的首笔融资,早在公司注册前就已敲定。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在参加学术活动时,偶然看到莫一林博士生的一篇论文,敏锐地察觉到技术价值。通过这名博士生,他联系上了莫一林。

随后,英诺天使基金管理合伙人团队与两位创始人会面。当时,团队连 BP(商业计划书)都尚未完善。但技术演示和团队背景让英诺天使基金的合伙人们当即决定:春节后立即推进投资。

节后第三天早晨,英诺天使基金的合伙人团队到访灵御智能,观看演示后当场表态:" 下午就来签字。" 当天下午,Term Sheet(投资条款协议)顺利签署。

从首次技术演示到签署 Term Sheet,可谓神速。

今年 5 月,灵御智能宣布完成千万元级种子轮融资,英诺天使基金领投,水木校友种子基金、远镜创投跟投;三个月后再获千万元元级种子 + 轮融资,华映资本领投,老股东英诺天使基金、清华水木投资、远镜创投跟投。

02 攻坚数据难题,做机器人界的 Model3

在机器人行业饱受 " 数据荒 " 困扰的当下,灵御智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灵御智能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遥操作具身智能系统,直指行业两大痛点——机器人难操作、数据难采集。该系统创新性地构建了 " 机侧 - 人侧 - 控制平台 " 三大核心模块。

在硬件配置上,机侧的 TeleAvatar 遥操作机器人主打轻量化与实用性,能够适配多场景作业需求;人侧的 CyberBraceletVR 设备则大幅降低了操作门槛,其价格据称仅为外骨骼和动作捕捉设备的 1/10 甚至更低,有望显著拉低行业操作成本。

作为系统大脑的 TeleDroid 具身智能控制平台,承载着低延迟数据传输与高精度动作控制的核心功能。

实测数据显示,该系统操作延迟仅 30 毫秒,达到了 " 人类实操无明显延迟感知 " 的水平,足以胜任精密装配、远程操控等对实时性要求严苛的场景。

在定价策略上,轮式双臂遥操作机器人本体售价不到 10 万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区间既保证了产品在工商业场景的实用性,又兼顾了中小场景或试点项目的成本考量,真正实现了 " 上手即用 " 的产品理念。

可以说,在机器人创业热潮中,灵御智能选择了一条务实的商业化路径——不做昂贵的 " 劳斯莱斯 ",而要打造机器人界的 "Model 3"。

" 从公司创立第一天起,我们的使命就是从实用角度出发,打造一款高性价比、具备优秀遥操作能力的轮式双臂机器人。" 金戈谈到。

在他看来," 实用 " 的首要前提是可负担性。" 正如劳斯莱斯很难被认为是实用的,真正实用的机器人必须能够快速投入生产和生活场景。"

技术路径上,灵御智能选择渐进式发展:从遥操作切入,通过数据飞轮迭代,逐步实现从 L0 到 L2 级人机混驾,最终走向 AGI 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未来。

莫一林强调了产品的减法逻辑:采用轮式底盘、省略灵巧手与腰颈自由度,以适度精度(毫米级)换取成本与可靠性的平衡。" 我们通过软件能力弥补硬件精度,确保操作效果。"

面对数据稀缺的行业难题,灵御智能选择正面攻坚。

" 跨本体,数据必然有损," 莫一林指出," 我们通过易用系统和低成本方案,让数据采集从投入变为可持续闭环。" 金戈形象地比喻:" 真机数据是通往 AGI 的大山,我们要做的是推平它,而非绕行。"

一方面,遥操作系统极致易用,新手一两分钟即可上手,熟练操作员半小时就能完成叠衣服等复杂任务。另一方面,机器人本体成本大幅降低,进一步拉低采集门槛。

更重要的是,灵御智能在真实场景中实现 " 数据飞轮 " 运转。

" 机器人在端盘子、送物品的同时就在采集数据,这个过程本身创造商业价值,使数据采集从纯投入转变为可持续闭环。"

对于异构数据的性能损失,金戈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如果把泰森的拳击经验直接输入我的大脑,我确实会更强,但绝达不到他的水平。因为我们身体结构不同,数据迁移必然有损耗。"

在机器人创业的热潮中,灵御智能展现出难得的冷静与务实。

不做亦步亦趋的仿生追随者,而是定义属于自己的实用路径;不做数据稀缺的绕行者,而是做难题的正面攻坚者。

03 让机器人真正投入危险、繁重的体力劳动

借鉴电动汽车新势力的迭代逻辑,灵御智能选择聚焦现有型号的持续优化,而非频繁推出新品。" 数据有效性是我们的核心考量,型号过多会严重影响数据复用效率。"

在技术路径上,公司参考自动驾驶分级标准,将具身智能划分为 L0 到 L4 五个阶段。

"L2 级别现在就能实现," 金戈举例说明," 比如夜间药店场景,一人可同时操控 5 台机器人,平时自主巡逻,有顾客时人工接管。"

类似的酒店场景中,加装机械臂的机器人能完成送物到门、按电梯等复杂操作,90% 的移动任务已实现自主。

从遥操作到 L2 自主,金戈估计仅需三个月数据积累,但要实现完全无人的 L4,仍需攻克诸多 " 边缘情况 "。

商业化推进上,团队制定了清晰的五级金字塔策略:科研与数据采集场景作为基石,特种行业紧随其后,非流水线工商业场景构成第三梯队,流水线工业作为进阶目标,家庭场景则是终极挑战。

" 这个排序基于落地可行性," 金戈解释," 家庭环境需要近乎通用的智能水平,目前仍是探索阶段。"

莫一林则从技术层面阐释了产品定义:" 我们专注‘上肢’能力,因此上半身结构不会有大的改动,但移动平台可能会做一些适配。在农业场景,机器人可直接搭载现有拖拉机平台;针对复杂地形,我们也在探索四足移动方案。"

这种务实理念同样体现在对应用场景的赋能,具体可划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并非单纯提升效率,而是着重于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安全风险。

例如,灵御智能曾接到一个需求,涉及在隧道爆破作业中填装炸药。目前这项工作完全由人工完成,作业环境恶劣且危险——工人常需借助机械臂升至高处,而设备本身并不稳定。使用机器人后,可显著降低人员在施工中受伤甚至死亡的风险,同时大幅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

第二类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效率提升。

比如依托机器人构建的夜间零售解决方案,原先 5 家门店需要 5 名员工,现在只需 1 人即可管理,人力成本降低约 80%。再如,公司正与一家美国物流客户探讨,能否由墨西哥工人远程操控机器人进行分拣作业。若实现,其成本预计下降超过 80%。

目前,公司已开始向科研院所和数据采集中心发货,潜在需求达一两百台,已签约近 10 台。

生产方面,灵御智能采取代加工与自建产线并行的策略。" 现阶段由第三方工厂按要求代加工,我们负责总装,预计明年年初将建设自主产线。"

金戈透露,今年目标产出 100 台,明年计划提升至 1000 台," 这个激进目标源于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

可以说,从技术分级到商业落地,从产品定义到产能规划,灵御智能展现出一条清晰的渐进式发展路径。

04" 从没见过如今这样的热度,痛并快乐着 "

当莫一林从清华实验室走向创业一线,当金戈从投资人转型为企业掌舵人,他们在具身智能浪潮中完成了双重蜕变。

" 从科研转向创业,最大的变化在于对‘完成度’的要求完全不同。" 莫一林深有感触地说。

在学术界,机器人只要能动起来、能拍演示视频,就足以发表论文——这对应的是技术成熟度(TRL)0-2 级。

但在创业中," 能动 " 只是起点。" 我们要确保机器人能连续稳定运行上百小时,解决线路磨损、接头松动等科研中无需过多考虑的问题。"

他举了一个生动例子:最初那台样机,每次投资人参观都需要提前半小时启动,整个过程繁琐缓慢。而现在,商业化产品必须做到即开即用、稳定可靠。" 我们正在向 TRL 6-8 级迈进,这是从科研到产品化必须跨越的台阶。"

金戈则体验了从投资人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

" 毫无疑问,创业比做投资人更累、更辛苦。公司高速发展,半年招的团队人数就超过我过去十年投资机构的规模。"

但这份工作让他痛并快乐着。

" 能亲眼看到设计从纸面变成可交付的实体,这种成就感是做投资人感受不到的。" 作为曾经的早期风险投资人,他习惯了 5-7 年的回报周期,而现在,"15-20 天就能看到反馈,这种短周期的工作更让人着迷。"

成立 7 个月,正在进行第三轮融资,每周见十几位投资人——金戈用 " 前所未有 " 形容当下的融资节奏:" 我干了十几年投资,从没见过像今天具身智能市场这样的热度。"

作为具身智能领域的先行者,两位创始人也给后来者提出了务实建议。

金戈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赛道。" 市场规模足够大,容得下众多参与者。在中国做具身智能创业正处在最佳时机,我们完全有机会打造全球领先优势。"

但他同时提醒,要对困难有充分预期。" 无论是从大厂还是科研机构出来,都会面临大量琐碎而棘手的问题。"

莫一林则聚焦两个关键点:真实需求和团队构建。

" 首先要找到真实的需求痛点,如果还停留在‘做会跳舞的机器人’,可能已经晚了。其次,具身智能需要软硬件多元技术栈,团队能力必须均衡互补。"

金戈从投资人角度补充:" 我看项目最关注团队的综合能力。这是个高度复合的领域,任何明显的短板都会让创业之路更加艰难。"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投资到创业,莫一林和金戈的蜕变之路,正是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足够大的赛道上,既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这或许是给所有入场者的最好启示。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editor@cyzone.cn。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清华 投资人 自动化 合伙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