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在线 昨天
AR眼镜光学方案揭秘:激光光源凭什么成为LCOS的最佳搭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刘力铭

介绍:新南威尔士大学,微纳光学博士。

AR 眼镜,作为下一代显示平台和计算平台,以及 AI 入口,是最有可能取代手机的形态。

在 AR 眼镜中,显示是最核心,以及最具有创新性和想象力的模组。

整个 AR 显示模组,包含两大部分:具有微显示屏的光机,以及光学融合镜片。光学镜片经过 20 多年的迭代,路线已经比较收敛,主要以波导形态为主。光机层面,基于 LCOS 和 MicroLED 的显示技术,是行业主流的方案。

从发光原理和光学架构来看,MicroLED 是自发光、无机材料体系,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高寿命、光路简单等优势,这让它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 " 终极方案 "。但 MicroLED 的量产难度却非常大,尤其是全彩的 MicroLED 光机,量产挑战巨大。通过 X-cube 棱镜合光方案,对准精度需要达到像素级,甚至亚像素级,这对工艺和良率都是巨大挑战。而单片三色 MicroLED 方案,距离量产就更远。

图片:LED 工作原理,以及实现全彩 Micro-LED 的几种方式,其中 ( e ) 采用的合色棱镜是当前主流方式, ( f ) 单片集成三色还处于早期研发阶段。

图片:拆机显示 Meta Ray-Ban Display AR 眼镜采用了 LCOS 光机。

正因如此,Meta 在 9 月份发布的 AR 眼镜,还是选择了更加成熟稳妥的 LCOS 光机路线。基于 LCOS 的全彩光机在当前以及可见未来,仍是最成熟、最具可实现性的选择。

而且,LCOS 本身也在不断迭代,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方向之一,就是将传统 LED 光源替换为三色激光光源。

图片:激光光源用于 LCOS,以及常规几何光学元件光路示意图。

理论上,激光光源与 LCOS 搭配,是天然的绝配。

我们先从光源侧展开,再从图像调制侧展开。

激光,相对于普通的光,比如 LED,物理本质的差异主要有光谱带宽、偏振、相干性。

而围绕这三个特性,在光学显示性能方面,直接与亮度、色域、功耗和体积等显性指标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先从这三个基本性质了解激光。

光,其实是电磁波,只不过位于可见光波段,与微波炉用的微波,没有物理本质区别。

光作为电磁波,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波长,而是有一个光谱带宽。

LED 的带宽比较宽,通常在 ~30 nm,比如绿光 LED,其典型的发光光谱大致在 520 nm±15 nm 的范围。而激光的带宽就非常窄,可以达到 ~2nm,有的甚至可达到 0.1 nm 以内。

图片:激光光源和 LED 发射光谱对比。

偏振,是指电磁波的电场指向。简单理解,电磁场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而偏振,就是电场的方向。电场方向垂直于入射面,叫 S 光;平行于入射面,叫 P 光。

这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 S 和 P 光。LED 的偏振是随机分布,而激光的偏振态,是有固定取向的,比如 TE、TM 模式,可以对应于 S 或者 P 偏振。

相干性,则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与原来光源一致的特性。

比如空间相干性,是指经过相当长的传输距离,光源的偏振态等特性还能保持一致。

这种相干性,在很多场景非常重要,比如通过分光,不同路径最终还可以进行相干叠加,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对于很多高精密的测量系统,就需要具有高度相干性的激光作为测量光源,这就是干涉仪。比如,在 EUV 的测量系统里,就需要用这种方式实现纳米甚至皮米级的测量精度。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激光与其他光源的差异,就是:激光非常 " 一致 ",非常 " 聚焦 "。

激光里面的所有光都是步调一致,频率一致,电场方向一致,对应上面的窄带宽与固定偏振。相干性,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还能保持一致的特性。

激光的 " 一致 " 和 " 聚焦 ",带来最大的效应,就是在很小的空间,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

正如很多成功学都说,要像激光一样聚焦。

这也是为什么激光会是一种战略武器。在大能量应用场景,有激光武器、激光切割、甚至核聚变点火装置;在中小能量应用场景,有光通信、激光雷达,以及激光显示。

正是这些物理本质的特性,当激光用于显示,相对于其他光源,有非常特别的优势。

其次,在显示层面,激光光源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

激光光源的发光面积小、发散角小、耦合效率高、准直损耗低;而 LED 则存在宽带谱、非偏振、高发散等限制,使得有效利用率低得多。基于激光光源的系统,通常比 LED 系统获得的亮度更高。

在实际光引擎中,激光光源的出射亮度可达 1000 – 2000 cd/mm²,甚至更高;

而 LED 光源通常在几十到数百 cd/mm² 的量级。这一数量级的差异,使得激光在同等体积内可实现更高的系统亮度。

在 2C 家用投影仪里,这两者的性能差异,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低端 LED 投影仪亮度通常在 500 – 800 ANSI 流明;

中端混合光源可达 1000 – 2000 ANSI 流明;

而高端三激光投影则轻松突破 3000 ANSI 流明。

高端的投影,比如很多电影院,主要是激光光源,调制器件有基于 DLP 和 LCOS 芯片的两种方案。随着豪威集团、华为海思进入 LCOS 芯片领域,德州仪器 TI 主导的 DLP 芯片市场,可能会逐渐被 LCOS 侵蚀。

最后,激光光源,除了了天然的亮度优势,还有宽色域的优势。

激光的光谱带宽很窄,这意味着颜色更加纯净,通过 RGB 三色合光,能够覆盖更加宽广的色域。例如激光显示覆盖的色域接近甚至超过 BT.2020 标准(>90%),而普通 LCD 通常只能覆盖 sRGB 或部分 P3。

简单来讲,BT.2020 类似一个大色盘,LCD 的显示颜色范围只能覆盖 ~70%,而激光能达到 90% 以上,甚至 100% 全覆盖。这也是为什么高端影院主要采用激光投影。

图片:激光色域覆盖 >90% 以上 Rec.2020(超高清电视国际标准)。

当然,从 AR 显示现阶段的需求来看,亮度的重要性要高过色域的宽广度。

宽广的色域,主要是在观影类场景中更为重要。

要显示图像,除了光源,还需要有产生图像的调制器。调制器简单来讲,就是非常微小的像素开关阵列。通过百万个像素开关的开和关,就可以拼成图像,而图像的连续运动,就是视频。

MicroLED 显示的调制器,是每个 MicroLED 灯背后的 CMOS 驱动。例如 Meta 眼镜的像素是 600×600,用 MicroLED 就需要有 36 万个像素发光,CMOS 驱动就是在控制哪些灯亮、哪些灯暗。MicroLED 屏幕的生产,简单来讲,先是一个灯(MicroLED)一个灯单独生长,然后巨量转移、规整放置在一起。

每个灯的尺寸大约在几微米级,要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颗灯高效率、高一致性、高可靠性地严格对准 ( 比如几百纳米的对准精度 ) 地放在一起,非常具有挑战性。

这也是 MicroLED 一直存在的量产挑战。

这还只是一块单色屏幕。

图片:Micro-LED 巨量转移示意图。

要做成彩色,就需要三块这样的屏幕合起来,并且对准,难度成倍增加。

而 LCOS 投影,则是一个大光源(三色 LED 或三色激光合光),通过 LCOS 上的液晶分子进行明暗调控。虽然两者都是调制,但本质差异非常大。

LCOS 的像素,是通过 CMOS 工艺制成像素电极,去单独控制每一个液晶像素分子层。通过施加不同电压,使液晶分子有不同取向。液晶取向不同,会让光的透过率从 0 到 100% 调节。0 就是全暗,100% 就是全亮,中间就是灰阶。由于这些像素电极是一体式半导体工艺完成的,并不需要像 MicroLED 那样先生长再转移,LCOS 全彩量产难度低很多。

LCOS 实现全彩的方式,是用三颗 RGB 颜色的 LED 灯或激光作为照明。

其中关键有两部分:LCOS 负责光的偏振调制,PBS(偏振分束器)负责偏振光的筛选。

液晶对光的调制是通过偏振实现的。通常入射光是 S 光,通过 PBS 反射到 LCOS 面板。

面板对不同区域施加不同电压后,S 光会转变为 P 光。如果不施加电压,S 光保持不变;

如果施加满电压,S 光完全转为 P 光。PBS 具有高度的偏振选择性,反射 S 光,透过 P 光。这样,经过调制的光(图像)就会通过 PBS 进入投影光路,从而输出图像。

通过不同角度的液晶分子旋转,可以控制不同偏振成分,实现能量输出和灰度调制。

图片:LCOS 液晶分子偏振转换。

关键在于偏振控制。

由于 LED 光本身没有特定偏振态,所以需要在入射端加偏振片,这会直接损失一半能量。而使用激光光源,其出射偏振态可在激光器端控制,使能量利用率更高。

从光学设计角度来看,激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准直性好,也就是发散角小。

光学系统的重要作用,就是对光的角度和形态进行控制。发出去的光,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总是倾向于发散。激光的发散角可以小于 1°,而 LED 发散角通常达到几十度。

大的发散角需要更大的光学元件和系统尺寸去控制。所以激光的小发散角意味着所需的光学准直投影系统更小,能量集中度更高,杂散光更容易控制,最终体现为更高的图像对比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激光的 " 一致 " 和 " 聚焦 " 特性,带来了更高亮度、更纯更宽广的颜色、更高的对比度,以及更紧凑的光学系统。

那激光这么好,是不是就没有缺点呢?任何技术都有自己的短板,激光也不例外。

激光显示系统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散斑。

散斑的存在,正是因为激光太过 " 一致 "。激光具有很强的相干性,而任何表面都不是完美光滑。激光经过这些粗糙的微表面,在投影面相干叠加后,就会产生亮度不一致的散斑。相干叠加就像双缝干涉,会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

散斑很难彻底消除,因为这是激光的物理本质所致。这成为制约激光 + LCOS 方案普及的关键挑战。而这一痛点,正是半导体激光光源领先企业光峰科技(688007.SH)的核心技术优势所在,光峰科技深耕半导体激光光源技术十多年,对于消除激光散斑早已是行业 NO.1 的存在。从光学同行得知,光峰科技还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以针对 AR 眼镜的特定需求,对激光器实现针对不同功率的批量定制,这将是极大的竞争优势。

另外,在 AR 显示中,对散斑的容忍度相对更高。因为 AR 显示的真实应用场景,并不是为了观看电影,而是与现实融合显示。我们不需要完整显示整个画面,只需要在关键区域叠加关键信息即可。

在消费级投影仪市场,三激光 +LCOS 方案主要应用于高端市场,并已开始向中端市场渗透。在微投影的 AR 眼镜中,激光 +LCOS,理应成为一条极具竞争力的重要技术路径。

作为 ARVR 行业的带头大哥,Meta,通过一篇 Nature 论文,已经向大家展示了下下一代的近眼显示方案。

那就是 LCOS + 激光光源 + 光子器件。

这里的光子器件,就是用平面的集成光路,去替代自由空间的光路。

图片:Meta Nature 论文,激光 LCOS 显示架构,用 PIC 替换传统光路。

而这个方案的底层,还是激光光源,加 LCOS。

因为这二者从理论上就是天生绝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波导 ar眼镜 microled 物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