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10-24
“绣花功夫”遇上高原生命:浙青携手“拆弹”脑动脉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在海拔近三千米的青海海西,43 岁的孟克巴托紧握母亲才仁玛的手,目光聚焦在介入导管室内。透过玻璃,他看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沈建正俯身操作着细如发丝的微导管——这一刻,杭州与海西,东部顶尖医疗技术与西部高原生命健康,完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

" 脑血管里绣花 ":两小时拆除 " 颅内炸弹 "

9 月 23 日上午 10 时,海西州人民医院介入导管室内,气氛凝重。才仁玛手腕处的桡动脉,直径仅 2 毫米,相当于一根粗一点的牙签。沈建带领专家团队,在 DSA 血管造影系统实时引导下,将微导管从这狭小通道穿入,开始了这场惊心动魄的 " 颅内拆弹 "。

微导管在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中穿行,如同导航在密林小径,最终精准抵达病变部位。沈建团队先将支架精准释放于动脉瘤开口处,形成一道坚固的 " 屏障 ";再通过微导管将柔软的弹簧圈逐步填入动脉瘤腔内。整个过程要求零失误,任何一个微小抖动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 这就像在脑血管里绣花。" 沈建如此形容。两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动脉瘤被完全栓塞,才仁玛颅内的 " 不定时炸弹 " 被成功拆除。

从 " 大开颅 " 到 " 微穿刺 ":医疗革新的千里暖流

据流行病学调查,每 100 个成年中国人中就有 7-8 人患有脑动脉瘤。而在海西这样的高原地区,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和以牛羊肉为主的饮食习惯,使得当地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

" 过去治疗脑动脉瘤需要开颅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慢。" 沈建介绍," 如今通过经桡动脉穿刺的介入手术,仅需在手腕处留下一个针眼,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 这场医疗变革的背后,是浙大一院这一浙江省规模最大、亚专科最全的神经外科中心的强力支撑。作为援青医疗专家,沈建将当前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经桡动脉神经介入技术带到了高原。

从 " 开颅 " 到 " 穿刺 ",从 " 大腿 " 到 " 手腕 ",看似微小的技术革新,实则是医疗质量的巨大跨越。在浙江援青医疗力量的持续支持下,海西州人民医院已成功开展颅内动脉瘤栓塞、动脉取栓及颅内外血管支架植入等多项高难度手术,让高原患者在 " 家门口 " 就能享受到顶尖医疗服务。

" 传帮带 " 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出院那天,才仁玛轻轻抚摸着自己的手腕,几乎找不到手术的痕迹。她笑着为沈建献上洁白的哈达,这是藏族同胞最崇高的礼节。一旁的儿子孟克巴托眼角微湿:" 多亏你们及时救治,才让妈妈不再饱受病痛折磨。请接受我们全家最衷心的感谢!" 这样的场景,在浙江援青医疗队的工作中并不罕见。但沈建和团队深知,单次手术只能挽救一个生命,唯有培养当地医疗人才,才能守护千千万万高原居民的健康。

为此,他们积极开展 " 传帮带 ",将新技术的操作细节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海西州人民医院的医生。" 我们希望留下一个‘带不走的医疗队’,即使我们回到浙江,这里的患者也能持续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沈建说。

青海的微风中,带着千里之外浙江的暖意。这场跨越东西部的医疗协作,不仅是技术与资源的对接,更是医者仁心的传承与延续。当东部顶尖医疗技术遇上西部高原特殊医疗需求,浙青两地的医务工作者正携手书写着新时代对口支援的动人篇章。在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下,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医疗援青不仅提升了海西的医疗水平,更在高原群众心中种下了希望和信心的种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