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即对话,对话即执行
AI 行业过去一年最典型的误区,就是 " 垂直 Agent 幻觉 " ——即认为每一个细分任务(写作、改图、做表格、生成 PPT、做题、查论文)都值得单独做一个 Agent。
这个思路看似合理,实则重演了 App 时代 " 功能碎片化 " 的老路。
在 AI 时代,用户可能拥有几十个 Agent,却只会信任一个。
原因很简单:用户的核心需求不是 " 找 Agent",而是 " 解决问题 "。
而当 AI 能力足够强,一个通用的大脑可以理解多种意图,用户自然不会再愿意在不同的 Agent 之间切换。
而且从技术演化看,大模型的趋势恰恰是泛化与整合,而不是细分与拆解。
从 Qwen、GPT 和 Claude 等中美最优秀模型的进步方向来看,大家都集中在优化:更强的多模态能力 / 更复杂的工具调用与推理 / 更稳定的上下文记忆与长任务管理。
这些特征共同指向一个事实:一个模型可以涵盖过去多个 Agent 的功能。
当模型本身已经具备跨任务推理与自动工具调用能力,再人为拆成一个个垂直 Agent,只会降低效率、浪费潜力。
用一句话概括:
模型在走 " 统一 ",产品在走 " 分裂 " ——这显然是逆势操作。

10 月 23 日,阿里巴巴旗下 AI 旗舰应用夸克正式上线了 " 对话助手 ",于 AI 超级框内新设 ChatBot 对话入口。而在两天前,OpenAI 刚推出其 AI 浏览器项目 Atlas。
一个有趣的行业分野正在发生:OpenAI 从 ChatBot 出发,正在努力给 AI 装上浏览器;夸克从浏览器(工具箱)出发,正在把 ChatBot 装进 APP。
两条截然相反的路径,都在奔向同一个终点—— All-in-One。
但对夸克做 ChatBot 来说,还有一个问题要回答,为什么是现在?
战略窗口期:为什么是 " 现在 "?
夸克此时入局,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基于技术、竞争和交互形态三重判断下的 " 不得已 " 与 " 必然 "。
首先,是技术进化速度的倒逼。
AI 能力的进化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一年前,大模型还经常出现明显的幻觉;半年前,多模态能力还不够稳定;而现在,Qwen3-Max 已经可以在数学推理测试中拿满分,在 Agent 工具调用测试中超过 Claude。
这种进化速度意味着,等待的成本在快速上升。AI 技术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化,留给产品定型的时间窗口非常短暂。夸克内部的判断是,这个窗口期可能仅有关键的一两年。如果再晚半年,市场格局可能就已经固化;如果再等一年,用户的 AI 使用习惯可能已经被竞争对手彻底培养。

产品的设计逻辑必须基于对未来的预判。夸克团队的产品理念是:必须瞄准一年后 AI 本应达到的完美体验去构建产品,而不能 " 针对当前模型能力打补丁 "。任何为弥补当前模型短板而设计的 " 奇技淫巧 "(Trick),在未来模型的一次升级后都将变得毫无价值。
其次,是 C 端竞争的 " 卡位战 "。
在当前的 AI 竞争中,"Chat" 作为一种全新的交互范式,已成为各大厂必争的战略制高点。环顾四周,竞争对手已纷纷出手:
字节的 " 豆包 " 依托抖音的庞大流量快速起量,并针对老人、小孩等群体做了深度优化。
腾讯的 " 元宝 "(混元)背靠微信生态,也在稳步站稳脚跟。
创业公司的 "Kimi" 则凭借 " 长文本 " 这一差异化能力,成功圈住了一批高价值用户。
在这个被普遍认为将 " 决定一切 " 的交互形态上,阿里不能缺席。而且首要任务是解决 " 有无 " 问题,确保在代表未来的交互形态中不缺席。

而在阿里体系中,最有条件承载这场 AI 战略的产品,恰恰是夸克。它拥有对 AI 最开放的用户群体、最契合的产品场景,以及 Qwen 闭源模型的技术储备。它已经有了流量、有了用户、有了工具生态(搜索、网盘、文档),现在只需要把最后一块拼图—— AI 对话能力——装进去。
但纯粹的对话,是一个低频行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 AI 产品在热度过后,悄然躺在用户手机里。豆包的爆发,得益于抖音流量和娱乐场景的耦合。而夸克的崛起,则建立在工具刚需之上。因为夸克的用户以 18-25 岁的年轻群体为主,他们的需求极为明确:查论文、翻译、改简历、做 PPT、扫描文档。
这些场景,本就是 AI 最擅长的。
因此,推动夸克 Chat,本质上是一场不能输的 " 卡位战 "。
而且,夸克的对话助手不是一个 " 陪聊的 AI",而是一个能干活的助手。
最后,是对未来交互形态的押注。
这场仗不只是产品之争,更是对未来人机交互形态的押注。
" 搜索框 " 曾是互联网的入口;
" 对话框 ",或将成为 AI 时代的新入口。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用户不再满足于 " 返回链接 " 的搜索,他们希望 AI 能理解意图、完成任务、提供结果。
夸克的判断是:未来的搜索不只是答案检索,而是 " 意图理解 + 执行闭环 "。搜索形态终将被对话取代。Chat 不是一个插件,而是新一代的人机交互方式。夸克的目标是,未来相当比例的用户打开夸克 App,看到的不再是传统搜索框,而是 AI 对话界面。
夸克正在做的,正是这条路径的验证:
当用户要了解一个概念,它能给出结构化知识;
当用户要完成任务,它能调用工具自动执行;

当用户有疑问,它能追问、解释、总结。
这种 " 搜索—对话—执行 " 的闭环,才是 AI 产品的理想形态。这种 "All-in-One" 的理念,也在夸克内部正被坚决执行。用户无需记住每个功能在哪里,只需用自然语言表达需求,AI 会自动调用相应能力。
核心壁垒:" 模型 + 系统 " 的双重保障
选对方向只是第一步,走得通还要看 " 发动机 " ——模型能力。夸克的对话助手采用的是阿里 Qwen 最新闭源模型,其性能已在全球第一梯队。
Qwen3 系列模型在数学、推理、代码、复杂指令理解、长文本处理和多语言能力上均表现卓越。以 Qwen3-Max 为例,该模型预训练数据量达 36T tokens,总参数超过万亿,拥有极强的 Coding 编程能力和 Agent 工具调用能力。在大模型用 Coding 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 SWE-Bench Verified 测试中,Instruct 版本斩获 69.6 分,位列全球第一梯队;在聚焦 Agent 工具调用能力的 Tau2-Bench 测试中,Qwen3-Max 取得突破性的 74.8 分,超过 Claude Opus4 和 DeepSeek-V3.1。Qwen3-Max 推理模型也展现出非凡性能,结合工具调用和并行推理技术,其推理能力创下新高,尤其在聚焦数学推理的 AIME 25 和 HMMT 测试中,均达到突破性的满分 100 分,为国内首次。
Qwen3 系列的强大能力,直接改变了用户体验的质地。夸克的回答逻辑严谨、框架清晰、风格克制,极少出现幻觉——这让它更像 ChatGPT,而不是一个会讲段子的 AI 玩具。
当被问及 " 高血压患者冬季适合做哪些运动 " 时,系统会同步调用多个信息源交叉验证,夸克不仅列出清单,标注注意事项,系统还会同步调用多个信息源交叉验证,并在回答中标注出处:《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 ( 2014 年修订版 ) 》与核心期刊论文。这种 " 有源可查 " 的回答方式,让 AI 从 " 不靠谱的聪明人 " 变成 " 值得信赖的专家助手 "。背后的支撑是夸克自建的覆盖医疗、教育、法律、财经等领域的垂直知识库。以及夸克算法团队与通义实验室成立了联合研发小组,专注于 " 搜索推理 " 与 " 可信生成 "。
在 AI 幻觉泛滥的时代,模型能力强只是 " 智力上限 ",如何让用户相信 AI 的回答,才是 " 体验下限 "。尤其是搜索场景下的用户,比纯对话场景的用户更注重准确性、更不能容忍幻觉。为此,夸克还建立了 " 模型 + 系统 " 的双重可信机制。
这也是夸克与通用型 AI 最大的不同:它不是追求 " 万能 ",而是追求 " 可信 "。
对于夸克的核心用户——学生、职场人、研究者而言,准确性才是刚需。
从 " 搜索框 " 到 " 对话框 " 的迁徙
一个有趣的观察:所有成功的短视频产品,最终都变成了竖屏单列。双列、横屏、图文混排的各种尝试,最终都败给了抖音的形态。这说明,在特定技术条件下,最优的产品形态是收敛的。
AI 产品可能也在经历同样的收敛过程。OpenAI 从 ChatBot 出发去做浏览器,夸克从浏览器出发去做 ChatBot,最终大家可能都会变成同一个样子:一个能上网、能搜索、能执行任务、能调用工具的 All in One 超级应用。
用户不希望在十几个 App 之间切换——搜索用这个、对话用那个、存文件又要打开另一个。他们希望有一个超级 App,能在一个界面内完成所有事情。区别只在于,谁先到达那个终点,谁的路径更顺畅。
OpenAI 用 ChatBot 去学浏览器,夸克用浏览器去装 ChatBot,两条路径最终会走向同一个终点。但至少现在,夸克用 Qwen 闭源模型 + 搜索场景 + 工具生态的组合拳,已经打出了自己的特色。
从互联网产品的进化史看,成功的产品很少是推倒重来,更多是在已有优势上做增量创新。浏览器从只能看网页的 IE,进化到集成书签插件的 Chrome,再到今天内置翻译、截图、AI 搜索的现代浏览器,每一次升级都是在用户已有的使用习惯上,提供更好的体验增量。
夸克做 ChatBot,不是一个完成品,而是一个起点。从搜索到对话的融合,从 Tab 到 Chat 的转变,从工具箱到智能助手的升级,每一步都还在探索中。但方向是清晰的:在 AI 时代,搜索引擎不应该只返回链接,也不应该只给出答案,而应该成为用户意图的理解者和执行者。这种 " 搜索 - 对话 - 执行 " 的闭环,才是 AI 产品应该有的样子。
作为阿里 AI toC 的排头兵,夸克证明了一件事:AI 产品的竞争,不是从零开始造一个新东西,而是在已有优势上叠加最强的 AI 能力;AI 时代的入口之争,不是谁先喊口号,而是谁能更快地把能力落到用户真正需要的场景中。
这个搜索框旁边的 AI 助手,也许就是很多人一直在等待的那个答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