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火花四溅的双加时大战中,火箭队的内线支柱申京出战高达 49 分钟,全场 24 次出手轰下 39 分 11 篮板 7 助攻,而球队最大牌的球星杜兰特仅出手 16 次,贡献 23 分。
比赛最后时刻,当火箭队需要得分时,杜兰特确实站了出来,但整场比赛的进攻重心明显偏向那位 23 岁的土耳其中锋。
这场比赛似乎印证了火箭主帅乌度卡赛季前反复强调的理念——球队不能只依赖杜兰特一个核心。如今看来,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正在转化为实际的战术安排。

乌度卡的团队篮球哲学正在火箭队生根发芽。他理想中的火箭是一支不过分依赖某位球星的队伍,即使这位球星是未来名人堂成员杜兰特。
在乌度卡看来,杜兰特的最大价值在于解决关键时刻的进攻难题,而不是常规时间的包办得分。
从赛季前的训练营开始,乌度卡就不断向球员灌输这一理念。他强调团队防守和集体进攻,要求每位球员都能在进攻端做出贡献。
这种思路与上赛季火箭的成功一脉相承——强大的防守体系和多人轮换阵容让对手难以防范。
杜兰特的角色转变可能正是乌度卡计划中的关键一环。在火箭与雷霆的比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杜兰特。
他不再是大包大揽的绝对核心,而是更像一名专注关键时刻的 " 终结者 "。常规时间内,球更多地在申京手中,由他决定是个人单打还是组织进攻。

这种安排可能基于多方考量。杜兰特已 37 岁,而申京才 23 岁,火箭的未来显然属于年轻一代。
让申京现在就开始承担核心责任,不仅有助于他的成长,也能延长杜兰特的职业生涯。从比赛数据来看,两人联手贡献 62 分 20 篮板 10 助攻,证明这种分工并未影响整体效率。
申京的崛起绝非偶然。经过休赛期的苦练,他的体能状况明显提升,即使在双加时比赛中出战 49 分钟也未见疲态。
他在进攻端的多面性——外线 8 投 5 中的三分球,内线强打,以及 11 罚 10 中的稳定罚球。这些技术统计甚至全面压过了杜兰特。
乌度卡对申京的使用方式也值得玩味。他不仅让申京成为进攻第一选择,还赋予了其组织进攻的重任。从比赛过程来看,申京确实在扮演进攻枢纽的角色,而杜兰特则更多作为终结点存在。

杜兰特的态度或许是这一角色转换能够实现的关键。在赛季初的一次球队定妆照拍摄中,杜兰特主动将中心位置让给了年轻球员阿门 · 汤普森。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杜兰特愿意放权、支持年轻球员成长的信号。
从杜兰特的职业生涯来看,这种转变并不常见。他历来是球队进攻的第一选择,如今却甘当绿叶,这背后既有教练组的战术考量,也可能包含他对自身职业生涯阶段的清醒认识。
乌度卡的执教风格一向以大胆和直接著称。从他上任第一天起,就着力重塑火箭的球队文化,特别是防守体系。
两个赛季下来,火箭的防守效率从联盟倒数提升至前十,本赛季更是跃升至联盟第六。

在进攻端,乌度卡同样不惧做出大胆调整。他坚持让申京成为主攻点,减少杜兰特的常规进攻负担,这种安排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说服力。毕竟,让一位未来 Hall of Famer 改变角色并非易事。
外界对乌度卡轮换的质疑也从未停止。在同一个双加时比赛中,有批评指出乌度卡过于依赖主力球员,轮换策略显得固执己见。
比如中锋卡佩拉仅获得 7 分钟上场时间,而当阿门 · 汤普森出现抽筋情况后,关键时刻换上谢泼德的决策更是引发争议。
这些质疑声音与对乌度卡战术创新的赞扬形成鲜明对比。有人质疑,如果坚持固定的轮换模式,火箭能否在漫长赛季中保持竞争力。

火箭的更衣室动态也是观察这一角色转变的重要视角。从公开报道来看,杜兰特对年轻球员持支持态度,而申京也对杜兰特保持尊重。两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对球队化学反应至关重要。
有报道显示,杜兰特和申京在私下也有不少交流。这种老将和年轻核心之间的融洽关系,可能是乌度卡能够顺利实施战术调整的基础。
团队篮球与球星作用的平衡是乌度卡面临的核心挑战。一方面,他倡导无私分享球的团队篮球;
另一方面,他又需要杜兰特在关键时刻的个人能力。如何平衡这一者的关系,可能是决定火箭本赛季能走多远的关键。

从已经进行的比赛来看,乌度卡似乎找到了中间路线——常规时间依靠整体进攻,关键时刻交由杜兰特处理。这种二元进攻体系既培养了年轻球员,又发挥了老将价值。
火箭的长期规划可能也是这一决策的考量因素。用未来选秀权和年轻球员交易来杜兰特,火箭明显是希望赢在当下。
但同时,球队也不愿牺牲长远发展——申京、阿门 · 汤普森等年轻球员的成长同样重要。
乌度卡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即战绩与未来发展。让申京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可能正是这一平衡的体现——既保持当前竞争力,又为未来做好准备。
那么,火箭队的核心真的已经易主了吗?从数据和战术布置来看,申京确实承担了更多进攻责任;
但从关键时刻的球权分配来看,杜兰特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或许,火箭正在打造一种新型的双核模式,让两位球星在不同时段发挥各自优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