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智能电动汽车行驶安全事故中,危害情况下的自动驾驶退出、驾驶员无效接管等现象,已成为制约整车安全的重要痛点。"10 月 23 日上午,2025 电动汽车智能底盘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李骏如是指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李骏;图片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随着 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 10 年稳居全球第一,L2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乘用车渗透率超过 50%,智能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定扩容,正引领智能底盘产业进入规模化产业推广的新时期。
智能底盘产业进入规模化爆发前夜
李骏院士在演讲中展示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2025 年我国乘用车主动悬架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 80%,制动系统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到 38%,多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产品国产供应商出货量跻身全球前十。
" 头部零部件产品输出北美、欧洲、日本等海外市场,汽车自主零部件产品也迎来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 李骏院士表示,这表明中国智能底盘产业链已经成熟,彻底打破了海外品牌在高端底盘零部件领域的垄断格局。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被视为智能底盘 " 颠覆性技术 " 的新型全线控执行机构正加速迈入量产阶段。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和线控转向系统(SBW)作为智能底盘领域的两大颠覆性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前夜。
前,国内多家零部件企业的 EMB 产品已完成多轮冬季极寒测试,并通过了严苛的 SOD 功能安全认证,解决了低温环境下制动响应延迟的行业痛点;线控转向系统(SBW)则在国内替代性车型中率先实现量产试点,取消了传统转向柱的设计,不仅提升了车内空间利用率,更实现了转向比的无级调节。
" 相关国家标准和市场准入机制正在加快制定,2026 年有望实现新型全线控执行机构的规模化量产。" 李骏院士表示。
智能底盘不仅是汽车的承载平台,更是执行整车行驶任务的核心单元。李骏院士强调,依托底盘域内融合和跨域协同技术,智能底盘能够认知、预判和控制车轮与地面间的相互作用,管理自身运动状态的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规模化推广的背后,是智能底盘对整车性能的全面赋能。作为汽车的 " 承载平台 " 和 " 执行单元 ",智能底盘通过域内融合与跨域协同技术,不断提升对车轮与地面相互作用的认知、预判和控制能力。
目前,主流车企推出的智能底盘已实现线控执行、多模式转向、跨域冗余重构等创新功能,在拓展安全边界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整车的操控性能与运动安全。
以上海车展期间发布的智己线控数字底盘为例,其通过整车 X、Y、Z 三向六自由度数字化融合控制,让近 5 米长的车身实现了 4.69 米的最小转弯半径,高速行驶时还能自适应降低转向灵敏度,兼顾了操控性与稳定性,这种性能提升正成为消费者购车的核心决策因素之一,进一步加速了智能底盘的市场化进程。
智驾与底盘的 " 端到端 " 融合迫在眉睫
" 自动驾驶系统和智能底盘是智能电动汽车重要的安全部件,决定了整车行驶的安全性。" 李骏院士指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向 L3 及以上级别演进,汽车的执行安全问题愈发突出,严重威胁着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 自动驾驶和智能底盘是决定整车运动安全的两大核心系统,但目前两者的衔接存在严重断层。" 李骏院士的话一针见血。
他解释道,当前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多聚焦于感知、规划、决策环节,输出行驶轨迹后便完成了 " 任务 ",但对于 " 底盘技术能否接住轨迹要求、车轮与整车动力学是否可行 " 等关键问题,并未形成闭环验证体系。" 现在的模式就像‘大脑’下达了指令,‘手脚’却跟不上节奏,这种协同失衡是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
面对这一挑战,李骏院士提出了 " 端到端 " 的解决方案:从感知直接到车轮执行,建立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这要求行业在顶层规划方面,立足于整车安全,强化智能底盘与自动驾驶协同的顶层设计与统一管理,规避两者失衡带来的安全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 " 从感知到车轮 " 的端到端融合体系。李骏院士强调:" 智能底盘和自动驾驶的深度融合,是保障整车行驶安全的关键技术,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他提出,未来行业需要打破 " 智驾研发 " 与 " 底盘研发 " 各自为战的壁垒,建立协同开发机制,让底盘的执行能力与智驾的决策能力同频共振。
要实现真正的端到端融合,需要从顶层设计和技术实践两个层面发力。在顶层规划上,李骏院士建议立足于整车安全目标,建立智能底盘与自动驾驶协同的统一管理机制,将底盘的执行能力指标纳入智驾系统的研发体系,避免出现 " 决策与执行脱节 " 的设计缺陷。
其次,在底盘技术实践方面,强化智能底盘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自主可控,加强智能底盘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深度协同。
在技术实践上,要强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一方面提升底盘线控执行机构的响应精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优化智驾系统的动力学建模能力,让决策指令更贴合底盘的实际执行极限。
只有让智驾系统 " 懂底盘 ",让底盘系统 " 响应智驾 ",才能真正提升整车的运动安全水平。
中国智能底盘迈向全球引领
"未来十年是我国底盘产业实现跨域式发展的黄金窗口期。" 面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浪潮,李骏院士表现出强烈的信心。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我国汽车底盘技术正从 " 跟跑 " 向 " 并跑 "" 领跑 " 跨越,智能底盘产业不仅在技术创新上加速突破,更在产业链协同上形成了独特优势,有望实现全球引领发展。
巩固核心零部件优势是实现引领的基础。李骏院士强调,在规模化推广的同时,行业必须严把产品质量关,持续提升制动、转向、悬架等核心零部件的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和一致性。
与此同时,要积极布局增量创新技术的科研攻关,重点推进驱制动一体化智能行驶单元、AI 智能算法等前沿技术的研发。驱制动一体化技术通过将驱动电机与制动系统集成设计,不仅能降低零部件重量和成本,更能提升能量回收效率和控制响应速度;AI 智能算法则能通过学习不同路况和驾驶习惯,实现底盘参数的自适应调节,进一步优化驾驶体验。
李骏院士特别提醒,新技术研发要充分预判实施难度与落地可行性,避免 " 技术空想 ",要形成 " 研发 - 测试 - 量产 " 的闭环机制。
构建全新标准体系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当前智能底盘技术的迭代速度已经超过了标准创新的速度,原有标准的制式模式亟待改变。"
李骏院士指出,我国在智能底盘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市场数据,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快构建覆盖设计、研发、测试、量产全流程的标准体系。尤其在 L3 以上自动驾驶领域,冗余安全是不可回避的技术底线,行业必须突破当前单部件冗余的局限,从整车层面建立制动、转向、驱动的跨系统互备机制。" 为高级自动驾驶制定一套覆盖系统冗余度的底盘安全标准,已刻不容缓。"
总结:
随着整车智能化进程加速,智能底盘与自动驾驶的协同创新成为行业制高点。华为、比亚迪、上汽智己等企业已率先推出数字化底盘系统,通过底盘、座舱和智驾的打通,实现更好的协同控制。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智能底盘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技术进步、标准完善和产业链协同,智能底盘必将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 " 换道超车 " 的核心动力,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正如李骏院士所言:" 智能底盘的革命才刚刚开始,未来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