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可以从带来阻隔的高墙变成连接心灵的桥梁,可以从远在天边的星辰变成近在眼前的关心,可以从冰冷的代码变成神奇的魔法……
文 | 佘宗明
程序员能为这世界带来什么?
每到 10 月 24 日,也就是「程序员节」,程序员群体作为主角被社会聚焦时,两种打量总会掠过他们头顶,一种是想看见他们的日常,另一种是在审视他们的价值。
长期以来,说到程序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格子衫、双肩包和代码屏。他们的外部形象,总被技术附带的冰冷标签锚定。
但在北京皮村的流动儿童课堂、贵州海嘎小学的音乐教室,一群字节跳动程序员正用行动打破这样的刻板印象——他们以 AI 为笔,以善意为墨,在公益的纸上涂抹出了绚烂色彩,五彩斑斓合成的则是技术普惠的底色。
他们用行动阐释了:技术背后是人,人心向善,技术也就有了人文温度。
01
都说 10 后是「AI 时代原住民」,但同为 α 世代,城乡的孩子对技术的了解可能判若霄壤,数字鸿沟会将他们分隔在两边。
皮村很多流动儿童,就在失落的那侧。皮村是北京东郊著名的北漂聚集地,这里汇聚了上万名外来务工者,许多孩子也跟着父母落脚于此。由于条件有限,不少孩子对技术的认知微乎其微:虽说 AI 浪潮已至,可对他们来说,AI 仍很「遥远」。
但金才的到来,为这些孩子打开了一道通往 AI 世界的门。
金才的职业 Title 是字节跳动工程师,隐藏身份则是跳跳糖同心流动儿童教育支持公益社团(简称同心公益社团)志愿者。每周六,他都会背着装有 AI 教具的背包,来到皮村同心儿童友好空间。
在跟孩子的相处中,金才发现,很多流动儿童都有两「缺」:缺陪伴,精神上经常有些孤独;缺信心,现实境况绊住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勇气。
鉴于此,金才在 AI 公益课程设计中将「表达」当做了核心。在他看来,告诉孩子如何用 AI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远比教会他们使用 AI 本身更有意义。
在课堂上,他不会要求孩子死记硬背 AI 指令,而是先倾听他们的想法,再引导他们用 AI 将它「讲」出来。

▲金才在皮村给孩子们上 AI 科普课。
在金才的循循善诱下,很多孩子学会了用 AI 表达隐匿的情感。
用 AI 生成妈妈在工厂缝衣服的画面,用 AI 把对家乡的思念写成诗歌,用语音合成工具给爸妈录睡前故事……许多孩子原本羞于开口的情感、无处排解的情绪,借着技术有了出口。
在金才的细细点拨下,很多孩子也学会了用 AI 来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用 AI 给宠物写首歌、给名画做二次创作,用图像识别功能给家乡照片「分类标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包括金才在内的志愿者帮助下落地生花。
操作基础,意义却不基础,不少孩子由此感受到了创造带来的乐趣。这正是金才想见到的:他设计这门课程的初心,本就不是培养「小程序员」,而是帮流动儿童找回好奇心与探索欲。
截至目前,金才已累计参与 15 场 AI 科普活动,陪伴 150 余人次流动儿童探索技术奥秘。做科普时,他没有把 AI 描绘成前沿技术,而是将其转化为孩子能触摸、可玩耍的「朋友」。
这无疑是对技术普惠正确打开方式的解锁:技术普惠,不该是让人仰望技术的高大上,而应是让技术俯身倾听人的「怎么想」。
02
技术公益,需要走心,也需要恒心。金才用心填补着横亘在流动儿童面前的数字鸿沟,宣玮则在用心以机制化途径将善举从短时行为变成长期行动。
同为字节跳动工程师的宣玮,对「技术 + 公益」的初体验,是 2023 年带领团队开发海洋珊瑚保护 APP,通过 AI 图像识别技术帮志愿者快速统计珊瑚覆盖率,提升海底垃圾清理效率。这让他意识到:技术能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没多久,宣玮偶然走进皮村流动儿童站点,看到一群流动儿童在一场乐高编程活动中表现出的渴望时深受触动:许多城里孩子接触 AI 易如反掌,不少流动儿童却连「技术能帮自己实现梦想」的认知都没有,这道鸿沟需要填补。
他随后发起成立同心公益社团,带着很多字节跳动员工为流动儿童量身打造了从「乐高编程启蒙」到「AI 创意实践」的完整课程体系。如今,社团已有逾 180 名员工志愿者,开展了百余场活动。
技术从业者参与公益,最大的优势与其说是「技术本身」,不如说是「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宣玮跟团员们就是秉持产品经理思维,从需求出发去设计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好的技术公益,理应是先看见人的需求,再用技术照拂人的需求。
鉴于很多流动儿童是 AI 零基础,他们没有照搬城市里的 AI 课程,而是让 AI 科普更贴合孩子的生活。
好的技术公益,还应该是着眼造血而非输血,立足长远而非眼前。
虑及很多流动儿童需要的是长期「成长陪伴」,他们在活动中也没有止于「教几个 AI 操作」,而是构建了循序渐进的能力提升路径。
既有「AI 是什么」的基础认知、「用 AI 创作」的实践操作,也有「AI 如何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拓展;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灌输,而是「一块探索、一起创造」的多向互动……在需求导向思维下,他们的公益实践来得颇具针对性。
这成功将科学种子撒播到了很多流动儿童心中:河南女孩河云,用 AI 绘制出了「女超人踏怪图」;河北男孩小丁,用豆包制作了献给母亲的歌曲;还有孩子用 AI 设计「环保垃圾桶」、制作「全家福」……

▲来自河南的女孩河云,用 AI 绘制出了「女超人踏怪图」。
公益就是用一束微光点燃一堆火炬。跟教会孩子些许 AI 知识相比,点燃流动儿童们内心那颗火种,显然是技术公益更深远的价值。
03
如果说皮村的 AI 科普是让技术普惠触角伸向「城市角落」,那向南发起的跳跳糖音乐驿站公益社团则是让技术普惠的足迹「越过山海」。
身为字节跳动工程师的向南,平时是个音乐爱好者,常将前沿 AI 技术用于音乐创作。
早些时候,他得知,在贵州海拔 2400 多米的乌蒙山区小学海嘎小学,有个名叫顾亚的老师一坚守就是 11 年,带着孩子组建了乐队。他对此很感兴趣。
今年 9 月初,他跟团队其他志愿者一块来到海嘎小学,给孩子们上起了 AI 音乐课。课堂上,向南教孩子们怎么用 AI 生成自己想要的音乐作品。看到他「输入歌词就能生成旋律」「调整参数就能改变曲风」,台下的孩子们倍感新奇。

▲向南(后排左 1)在海嘎小学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抱吉他者是顾亚老师。
11 岁男孩小熊说,自己想要一首很躁的摇滚乐。向南就引导他在海绵音乐里输入音乐类型、核心乐器、情绪氛围等细节。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重金属歌曲后,男孩随着节奏摆动着:「我就喜欢这种,好听嘞」。
AI 音乐课受到了顾亚老师的欢迎。7 年前,他在学校组建乐队,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性格羞怯、缺乏陪伴,音乐对他们是激发,也是治愈。他想帮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世界,通过音乐,也通过科技。
如他所期,有些学生在使用 AI 工具中得到了治愈。五年级的乐队主唱龙丹就说:豆包就像她的三嫂——平时就是温柔的三嫂身为留守儿童的她,为她答疑,给她解惑。
在向南等人的帮助下,教师节前,学生们用 AI 创作了一首《踮起脚尖为你唱》,送给了顾亚老师,让其备受感动。
某种程度上,向南所做的,就是为那些留守儿童搭起一座桥,桥这头是那群孩子,桥那头是 AI 连着的广阔世界。走上桥的孩子们,最终将 AI 变成了表达爱的途径和创造美的媒介。
舍此之外,向南所在的跳跳糖音乐驿站公益社团,还开展了各种「AI+ 艺术」公益活动:在益童乐园,带孩子用 AI 制作毕业晚会主题曲;在社区老年大学,教老人用 AI 将「老照片」做成音乐相册……
技术普惠,无远弗届,无论人群,这未尝不是对「普惠」二字的注解:不论普及还是惠及,都指向了共享。帮助那些孩子和老人,就是在推动技术红利共享。
04
皮村的 AI 科普活动,海嘎小学的 AI 音乐课,都是「Hello AI · 跳跳糖公益行」这棵树干上长出的枝丫。
「Hello AI」正是跳跳糖员工公益在技术公益领域的核心项目。自 2019 年成立以来,跳跳糖员工公益就成了技术公益的标杆性实践场。
区别于很多企业公益「自上而下」的指令式推进模式,跳跳糖员工公益带有很强的「字节跳动」色彩,注重「员工主导 + 专业落地」:内部员工可根据技术特长与个人兴趣,发起公益社团、设计公益项目,企业层面则提供对接公益机构、搭建技术平台、协调志愿时间等支持。

▲这些公益社团都是由员工自己发起,公益项目也是由他们设计。
「Hello · AI」就将其植入底层逻辑,形成了将技术公益从个体探索变为体系化推进、将企业 AI 产品与技术优势转化为公益创新动力两大特点。
截至目前,项目已联动全国多家公益机构,开展 AI 科普活动超 300 场,覆盖流动儿童、乡村学生、老年人等群体超 2 万人次,开发公益技术工具 10 余个。
比数字更有价值的,是其连接的公益生态:它不是「单向施舍」或「捐赠依赖」,不是「单兵行进」或「临时起兴」,而是沉淀出了可复制的方法论、可持续的协作模式。
公益不该是「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而应该是「你有所需,我有所应」。
「Hello · AI」就形成了「需求对接—技术落地—持续迭代」的完整闭环,核心是让程序员专业能力与社会真实需求精准匹配。为需要情感表达渠道、信心激发方式的孩子开发了 AI+ 绘画、音乐课程,为渴望融入数字生活的老人设计 AI 防骗、陪伴型智能体开发课程,为面临就业迷茫的大学生组织简历优化模拟等实践活动……就都体现出了鲜明的需求导向色彩。
公益也不该是一个人战斗,而应该是做大向善的同心圆。
「Hello · AI」就构建了「公益机构 = 需求发现者、程序员 = 技术转化者、受助者 = 价值反馈者、企业 = 生态支撑者」的多方联动模式和相互支撑结构。当在皮村做志愿者的程序员把经验分享到公司内部社区,当受助的流动儿童掌握 AI 知识后会主动教给身边伙伴,当公益机构将「Hello AI」的课程模式推广到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技术公益价值的辐射面必然会越扩越大。
随之而来的是,技术走出程序员的个人工作台,变成服务社会的公共资源。
到头来,那些程序员的技术公益实践,让技术利好惠泽到了更多人。
如果说帮人说出其想说的话是「嘴替」,那他们就是在让 AI 变成很多人的「心替」——那些城市流动儿童、乡村留守儿童和老人,学会了用 AI 表达心声,也在「AI 不是无情物」中感受到了暖意。
05
AI 可以从带来阻隔的高墙,变成连接心灵的桥梁,可以从远在天边的星辰,变成近在眼前的关心,可以从冰冷的代码,变成神奇的魔法……这,就是这群字节跳动程序员呈现出的 AI 向善的样子。
回到开头,「1024」是属于程序员的节日,也是思考「技术何为」的契机。而「技术何为」的延长线上,就立着另一个问题:「程序员能为这世界带来什么?」
现在看,金才、宣玮、向南们就在用行动为此作答。他们将答案藏在了教孩子用 AI 写诗的程序里,也写在了帮老人开发陪伴数字人的代码中。
当程序员们用技术公益将 AI 和爱串在了一起,我们能看到,1024 已从代表二进制世界的特殊数字,变成在向新和向善两个维度铺开的无限伸展空间:那些程序员们,在用 0 与 1 的组合搭建起连接善意的桥梁,在用跳动的字节编织出技术普惠的网络。
而这道桥上、这张网中,都标着清晰的人文刻度:程序员的「程序」未必冰冷,最高级的程序内核永远是——以人为本。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 李玩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或手机号:18810070968
往期精彩回顾

©
敬请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