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外OUTSIDE 10-27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新农人在快手 “送技到垄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者 | 尔尔‍‍‍

编辑 | 车卯卯

土地的 " 新活力 " ‍‍‍‍‍‍‍‍‍‍‍‍‍‍‍‍‍‍‍‍‍‍‍‍‍‍‍‍‍‍‍‍‍‍‍‍‍‍‍‍‍‍‍‍‍‍‍‍‍‍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曾精准描摹传统乡村的底色:"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但这种植根于土地的 " 熟悉社会 ",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显露出信息闭塞的桎梏。

那些 " 终老是乡 "   的农户,守着世代耕种的土地,却常陷入技术盲区。

黑龙江的一些 " 老把式们 ",不懂 " 大垄密植 "   为何能增产,吉林的农户在辨别化肥成分优劣时也存在困惑;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因难以读懂政策文件中的专业表述,眼睁睁错过本应享受的补贴;就连种出好粮的大户,也因   " 地方性限制 "   不知道远方的市场行情,只能被中间商压价。

曾几何时," 走出乡村 " 似乎是突破这种困境的唯一选择。时过境迁,互联网的浪潮已漫过田埂,短视频与直播成了连接城乡的新纽带,而快手这样的平台,正让乡村的   " 信息洼地 "   逐渐被填平。

在这场乡村信息变革中,@大虫儿、@维丰助农、@农业小燕子、@粮心通小良四位达人,成了扎根乡土的 " 信息摆渡人 ":有人把实验室里的农技转化为田间能懂的   " 大白话 ",让黑土地长出更高产的庄稼;有人把公文里的政策拆解成   " 带啥材料、去哪办 "   的实在指引,帮老人守住   " 钱袋子 ";有人用镜头搭建起产销桥梁,让好粮能顺着信号找到好市场。

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 " 面朝黄土背朝天 "   的农人,而是带着新工具、新思维的   " 活力新农人 "。

靠天吃饭、望福利兴叹、好粮卖低价

信息鸿沟困住乡村

" 风调雨顺好年景,你种瞎了你给我嘚用阿。" 这句带着浓郁东北乡土气息的方言,土生土长的黑龙江省巴彦县人 @大虫儿(刘辉)从小听到大。

话里的意思直白又现实:即便天公作美、年景向好,若是把庄稼种坏了,后果终究得农户自己扛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老一辈农户 " 靠天吃饭 "   背后,因缺乏技术指导而常陷困境的无奈。

七年前,黑龙江庆安县的田间地头,刘辉第一次见到邻村 76   岁的张大爷时,老人正蹲在   42   亩玉米地里叹气。彼时地里的玉米秆细穗小,亩产勉强刚过   700   斤,遇上提前半个月的大雪,部分玉米还倒伏在田里," 收不收都赔钱 "。张大爷和老伴带着智力障碍的儿子过活,种了一辈子地,只知道   " 春天播种、秋天收割 ",从没听说过   " 大垄密植 ",选化肥也只挑   " 最便宜的袋装肥 "。可他不知道,廉价化肥的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衡,直接导致玉米长到半腰就停止灌浆,最终成了   " 低产苗 "。

2025 年 10 月 15 日,黑龙江已经迎来大雪

300 公里以外的吉林四平,返乡创业的 85 后三农创作者 @农业小燕子(邓燕)曾遇到过一件更令人揪心的荒唐事。有农户为了 " 省钱 ",把给小麦用的除草剂误用到玉米田,导致整片玉米叶子发黄枯萎,拿着枯死的玉米苗来问她   " 是不是遭了虫灾 "。这些农户不是不想增产,而是根本不知道   " 农技还能帮着多打粮 ",先进的种植技术、农资辨别方法,就像锁在书本里的秘密,始终没传到他们的田埂上,最终让   " 想增产 "   的心愿,败给了   " 不懂技术 "   的现实。

即便有农户突破技术难关,种出了品质优良的粮食,到了产销环节,又会被新的难题困住。到了产销环节,行情不明、渠道狭窄,让不少种粮大户陷入 " 好粮卖低价 " 的尴尬粮心通创始人李泽良在山东创业初期,就深刻体会过 " 产销脱节 "   的痛。他发现,东北的玉米运到山东销售,仅因地区间的信息差,每斤价格就差了   5   分钱;再加上中间商层层加价,农户辛苦一年种出的粮食,最后落到手里的利润少得可怜。

这种 " 信息差 "   带来的困扰,在东北、山东的种粮大户中并不少见。他们常常陷入   " 有粮时没买家,有买家时没粮 "   的痛苦循环:秋收时粮食大量囤积在手里,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客户,粮价却早已下跌,一年的心血就这样打了折扣。其实这些种粮大户并非种不出好粮,而是被   " 地域信息差 "   牢牢困住了脚步。他们不知道远方市场的实时行情,找不到能直接对接的收购厂家,只能被动依赖中间商,被   " 层层扒皮 "   后," 好粮卖不上好价 "   成了他们心里说不出的委屈。

在政策福利的获取上,农村群体尤其是留守老人,同样被信息鸿沟挡在门外。随着时代快速发展,政策补贴漏领等问题,成了横在农村留守老人面前一道无形的 " 数字鸿沟 ",让他们常常   " 望福利兴叹 "。

河北正定县南圣板村的留守老人们,就深陷这样的困境。如今," 走出去、扎根大城市 " 早已成了村里青壮年的默认选择,留下的老人大多无人陪伴。2022   年,27   岁的维丰却反其道而行之 。 他放弃了外面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南圣板村,成了一名基层工作者。做出这个决定时,维丰想得很清楚:" 大家都不理解,觉得我年纪轻轻回村没前途,但比起外面的工作,村里的老人们更需要我。"

推己及人,是维丰选择回乡的重要原因。" 我从小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村里老人的困境,我太清楚了。" 在维丰的印象里,村里的老人们大多不识字,更看不懂那些复杂的福利政策申请流程," 他们日子过得艰难,却不知道怎么去改善,我看着心里着急,就想回来帮帮大家 "。

维丰在快手展露自己回乡的初心

在日常工作中,维丰见过太多老人因信息闭塞、不懂操作而错过福利的场景。有人因不知道提交期限,错过了取暖补贴的申请;有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进行养老金认证,只能顶着烈日或寒风,往返于村委会和家之间跑腿。这些本应暖人心的政策,因为信息传递的 " 最后一公里 "   没打通,反倒成了   " 难兑现的承诺 "。

无论是先进农技、市场行情,还是政策福利,这些乡村发展需要的 " 养分 ",过去一直被   " 不懂、不知、不会 "   所束缚。

农技走进田间,补贴精准触达

" 如果你哪句回答得不专业,影响的可是农民一年的收成。" 每次面对镜头或连麦农户,刘辉总记着这句话。

他一边记录自家田地从播种到收获的日常,一边在快手上分享玉米、大豆高产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巧,还结合市场分析玉米收购价走势,成了农户信赖的 " 田埂军师 "。从地块深耕、种子筛选到精准播种、水肥管理,每个环节他都讲得细致入微。在他的带动宣传下,县里玉米大垄密植技术覆盖率从   15%   升至   70%,不少农户实现增产。

农户最认 " 眼见为实 ",刘辉深谙这一点。每天清晨,他都会走进托管的农田,镜头里从不用复杂术语,只有大豆从破土到成熟的真实生长过程。

他把 " 大豆不能荫蔽 ",拆成   " 大豆不能相互遮挡,如果遮挡,一边拔高,底角透气性就不好 "   的大白话;将亩产从   400   斤提至   570   斤的关键,细化成   " 起垄的具体高度 "" 垄间距 "   等可直接上手的步骤。视频里,他蹲在田埂上捧着豆株,让   " 大垄密植 "   从书本概念,变成了农户看得见、用得上的增产法子。

刘辉在快手介绍大豆 " 大垄密植 " 增产技术

凭着这份专业和接地气,刘辉不仅圈粉无数,今年还凭借区域影响力斩获了快手 " 十大区域影响力达人奖 ",成了农户眼里   " 能靠得住的技术参谋 "。

另一位擅用快手传递农技的,是邓燕。谁也想不到,这位每天在田间拍视频的 " 农技达人 ",曾是北京写字楼里拿着高薪的园林设计师。放弃都市生活回到家乡,邓燕只有一个目标,把实用的农技知识送到农户身边。

她的短视频里,满是实用的技巧:把专业的 "PH   值 "   说成   " 土壤酸碱度 ",用   " 抓一把土捏成团不散就是湿度刚好 "   教农户判断土壤状况;为了让大家看清不同化肥的效果,她专门在田里做对比实验,一边用劣质化肥,一边用科学配比的肥料,两周后拍视频展示   " 一边苗黄秆细,一边叶绿秆壮 "   的鲜明差异。

邓燕在快手发布通俗易懂的农技知识

如果说短视频是吸引农户关注的 " 敲门砖 ",直播则是更加即时互动的场域,也是促成农资交易的   " 快车道 "。到了晚上,邓燕的直播间就会变成   " 植物医院 ",农户发来作物发黄、生虫的照片,她总能精准判断   " 是除草剂药害 "   还是   " 蚜虫侵扰 ",甚至会带着土壤样本下乡调研,5   年下来收集了   160   份土壤数据,建起专属的   " 土壤档案 "。

如今,她的账号 " 农业小燕子 " 已经成为快手三农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个人 IP,每场直播能影响数以万计的普通农民。在 2021 年快手正式开通农资类目后,邓燕果断开通快手小店,随后创立属于自己的农资品牌 " 益补丰 "  ,大大地缩短了农资交易链路。截至目前,她的快手小店已售出   27.3 万件农资。

在产销对接的环节,李泽良则用短视频及时播报 + 直播 1V1 连麦打破了地域信息差,让好粮能卖上好价。每天,李泽良都会通过快手播报最新行情,不仅报价格,还会分析 " 未来一周粮价上涨和出售建议 "。

李泽良在快手发布短视频播报粮食最新行情

到了直播时,各省收购厂家负责人是连麦 " 常客 ",他一边帮种粮大户 " 报价 ",一边帮厂家   " 找货源 "。2021   年,山东一家日需   4500   吨玉米的淀粉厂,通过他的直播找到了稳定的东北货源,双方至今仍在合作。

维丰则致力于用快手帮助打通政策落地的 " 最后一公里 "。对南圣板村的留守老人来说,快手账号   " 维丰助农 " 就是获取福利政策的   " 直通车 "。

每天早上,维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政府官网筛选政策,哪些是新出的低保细则,哪类老人能领取暖补贴,养老金认证怎么操作,他都逐条梳理,再用短视频 " 划重点 "。视频里没有长篇大论,只有简洁的文字和直观的演示,涉及高龄补贴、农村政策、春节补贴、宅基地政策等十九个板块。

维丰助农把短视频整理成了不同政策的合集

直播间则主要承担 1 对 1 手把手教学的功能,遇到复杂的政策,他还会下播后专门查当地文件,再私信给老人详细解释。曾有一位抚养孤儿的低保户,就是通过他的直播指导,顺利提交了五保申请,缓解了家庭困境。

四位达人没有高深的理论,却把专业信息变成了农户能听懂的话、能学会的活、能拿到的实惠,不仅填补了乡村的信息鸿沟,更让 " 农技走进田间、补贴精准触达、好粮卖得值 "   从愿景变成现实。

年轻力量涌入,

快手社区让信息流动成乡村生长新养分

" 刘辉你小子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回家跟我种地!" 这句话,是三代务农的家人常对刘辉念叨的,字里行间,藏着过去乡村里对   " 种地 "   的刻板认知,这是一条不得已的退路。

可时光流转,风向早已悄然改变。如今,一批批年轻身影主动告别都市喧嚣,循着乡土的召唤返乡。他们像刘辉那样,拿起手机当作 " 新农具 ",在快手上把新农技酿成鲜活的内容,将新农俗谱成生动的故事,慢慢从乡村的   " 旁观者 ",成长为三农内容创作的   " 主力军 "。

这份对农业的热忱,还在不断吸引着年轻力量。刘辉的技术科普带动 5   名   90   后加入团队。李泽良的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不过   23   岁,带着青春的朝气扎根田间;90   后合伙人付亚楠更是一眼看准了农业的潜力,为了   " 在土地里刨出新时代的机会 ",专门在快手上运营账号,把农业技术、行业资讯转化成易懂的播报,走进更多农户的心里。

越来越多年轻力量涌入快手

为打破农业信息传播的桎梏,在农业技术与三农资讯这片关键领域,快手悄然织就了一张高效运转的信息网络。每当各细分品类有新的农业资讯萌发,依托平台与创作者之间紧密的联动机制,这些带着 " 时效性 "   的知识与动态,总能在上午   9   点前,精准抵达每一位农户眼前。2025   年,快手农技知识品类更趋多元,从玉米高产栽培到大豆病虫害防控,从土壤改良到农机操作,农技直播覆盖农业生产全领域,农户遇到的几乎所有农业问题,都能在快手上找到解决方案。

如今,快手已深度融入乡镇生活肌理,成为乡镇用户心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网、社交网与生意场," 乡镇用户首选平台 " 的定位早已获得广泛认可。

更关键的是,这一融合虚拟与现实的社区,催生了可持续的 " 新农商 "   模式。 邓燕打造的   " 短视频种草   —   直播转化   —   线下服务 "   农资销售链路,私域粉丝复购率达   30%;李泽良通过   " 短直联动 "   搭建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帮助好粮卖上好价。独特的信任与人情味转化为商业闭环,形成了活跃的三农生意场 。

10 月 30 日,快手也将于贵州乌江寨举办一年一度的快手三农生态大会,而这股由屏幕内外汇聚起的 " 信息助农 " 力量,也将迎来一次集中的展示与交汇。据悉," 大虫儿 " 刘辉、" 维丰助农 " 和 " 粮心通李泽良 " 等创作者都将现身大会现场。他们此行并非进行经验宣讲,而是作为这一活跃生态的典型代表参与其中,其成长轨迹本身,就是对新农人发展路径最生动的诠释。

纵观这些达人的实践,一个清晰的 " 快手模式 " 逐渐浮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高效传递实用信息,高粘性的私域社区构建起坚实的信任基础,最终形成 " 内容创作 - 社区互动 - 商业转化 " 的可持续闭环。在这里,农技主播无需 " 为爱发电 ",分享知识本身就能获得认可并成就事业,在助力乡村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当信息的活水持续流入田间地头,乡村发展的故事也将因此增添新的篇章。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快手 吉林 黑龙江 刘辉 互联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