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深度研究员 4小时前
硅谷最红经济学家:人类 vs AI,差距到底有多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AI 深度研究员 · 2025 年 10 月 27 日 11:34

别和 AI 比速度,别和 AI 拼知识储备。活成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让人记得住的人。这才是你该赢的那一场。

最近,Tyler Cowen,乔治梅森大学教授、硅谷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家之一,在一次访谈中说:

如果让 GPT-5 和我一起参加经济学考试,我会输。

这句话暴露的,不是技术细节,而是 AI 和人类能力差距的真实处境:从 " 辅助工具 " 到 " 直接对手 " 的跨越。

Cowen 没有制造恐慌。他不关心 "AI 对齐 " 或 " 模型意识 " 这些热门话题。他关心更现实的问题:

当 GPT-5 能考赢经济学教授,你的文凭还值钱吗?

当 AI 能创作、写作、讲故事,你的创作还算人类专属吗?

当大多数认知工作可被替代,什么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Cowen 的答案是:未来不会被替代的,不是有学历的人,而是 " 懂人 " 的人。

这篇文章,我们跟随 Cowen 的视角,回答三个现实问题:人和 AI 差距有多大?会改变什么?我们怎么赢?

第一节|Cowen 说:我考不过 GPT-5

" 如果 GPT-5 和我参加一场 100 道题的经济学考试,我会输。"

这话出自 Tyler Cowen。他是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硅谷最受欢迎的思想者之一,播客《与 Tyler 对话》的主持人。他不是 AI 专家,却是最早看清 AI 对人类认知冲击的人之一。

这次访谈中,主持人问他:" 如果你和 GPT-5 一起做经济学考试,谁会赢?"

Cowen 没有任何犹豫,回答是:" 我会输。"

接着他补了一句:虽然经济学不只是答题,但这已经说明了很多。

这不是说 Cowen 被取代了,而是说知识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划定

在他看来,一个事实越来越清晰:GPT-5 的知识广度和答题准确性,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大学教授。

主持人随后追问:你是说 GPT-5 比大多数经济学家强?

Cowen 点头表示:它也许不如前五名专家,但绝对可以击败大部分教授。你甚至可以问哈佛、斯坦福的终身教职人员同样的问题,GPT 很可能会赢。

这就是他的核心判断: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不是 AI 能不能辅助教学,而是在知识本身上超越了教师。

这意味着什么?AI 不只是工具,它已经开始动摇知识型岗位的根基。

而 Cowen 自己呢?

" 我快退休了,不需要一份新工作。但如果我是 30 岁,我会非常担心。"

AI 战胜专家不是第一次,但专家主动承认 " 我输了 ",却很少见。

第二节|怕 AI,不如怕自己不值钱

Cowen 承认 GPT-5 会赢过他,但他并不把这看成灾难。

他真正担心的,不是 AI 有多厉害,而是人类太容易骗自己。

在访谈里,他一开始就把话挑明了:我不太在乎对齐问题,我更担心我们的教育、法律、职业体系,完全跟不上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Cowen 的意思是:问题不是哪个模型太强,而是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方式、社会制度、知识结构,有太多不愿面对的东西。

他说,AI 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不是它会反叛,而是它让人类暴露出自己的能力边界。

就像教授自认为 " 有知识 "、学生以为 " 上了大学就有出路 "、律师相信 " 我的工作复杂到 AI 搞不懂 "。但现在不是了。

其实我们早就该反思教育、文凭、职业认证这套旧体系了。GPT-5 只是加快了这个过程。

问题出在哪?

Cowen 举了大学的例子:大学已经没法调整了。不是 AI 打乱了大学,而是大学本身就动不了。没人有权限改课程,没人愿意面对变化。

而且这种跟不上,不只体现在大学。

Cowen 还提到 AI 研发领域:过去模型训练完,人类需要几个月评估、写报告。现在?模型每天晚上自动迭代。

人类还在为上一代模型写报告,新一代已经上线了。

主持人问他,那你担心的是模型能力吗?

Cowen 摇头:不是。我担心人类反应太慢。模型在进化,人类还在适应上一代。

但有意思的是,人们嘴上说怕 AI,行动却不怕。

他还引用自己常用的一个标准:看人怎么花钱。

如果你真的觉得 AI 会毁灭人类,你会把钱花在哪?你会囤食物、换职业、储备现金。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么做,说明大家心里其实知道,AI 并没有那么可怕。

他们真正怕的,是被 AI 证明自己没什么用。

这就是 Cowen 提出的情绪归属谬误(mood affiliation):人会先有情绪,再去找符合情绪的理由。

他说:

" 你看很多 AI 悲观论者,像是在享受一种我比别人聪明的感觉。他们觉得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

这不是冷静的分析,而是在维护自己的优越感。

Cowen 不否认 AI 带来风险,但他特别强调:我更担心坏人用 AI 干坏事,远远超过 AI 自己觉醒。

真正的问题,不是 AI 夺权,而是人类用它的速度和方式,完全不受控。

GPT 能做很多人自以为不可替代的事情,而人类社会的节奏、教育、法律、认证体系,都还活在 10 年前。

它赢得不只是考试,而是把人的 " 价值盲点 " 暴露了出来。

第三节|AI 不会替 Taylor Swift,但会替你

Cowen 不担心 AI 取代世界级创作者。他说得很直接:人们会永远想做 Taylor Swift 的粉丝,而不是某个机器人的。

但他也不留情面地指出:做音乐谋生的那一大批人,就业机会会迅速萎缩。

这不是唱衰某个行业,而是他揭示的一个社会结构变化:

AI 不会消灭创意产业,但它会把 " 中间层 " 压得越来越窄。

不只是音乐,写作、讲故事、平面设计、播客、视频剪辑,这些原本靠中等能力就能拿到工作的人,现在最容易被模型顶替。

因为生成模型有几个天然优势: 训练数据多,表达能力强 输出速度快,不喊价、不疲惫、不需要灵感,也不会讨价还价

主持人提到,他自己已经看不出 Instagram 或者 Tiktok 上很多视频是不是 AI 生成的。

Cowen 回应得很平静:对啊,那说明人类已经很难感知这个差异了。

换句话说,对于那些标准化的创意工作,比如写推广文案、设计海报、剪辑视频,AI 已经做得足够好,而且更快、更便宜。

你以为的独特技能,AI 已经做到七八成。

那谁能留下?

Cowen 举了自己的例子:我写博客的时候,如果贴出一段 GPT 输出,读者会生气。他们要的是 "Tyler Cowen" 这个人,而不是内容本身。

这就说明:内容可以被复制,但人不行。

但对大多数创意工作者来说,Cowen 给的建议是:

你还想靠写作、画画、做视频维持收入?那你就必须比模型更有辨识度、更能建立连接。

主持人追问:那岂不是只有最顶尖的人才能留下?

Cowen 没反驳,他反而强化了这个逻辑:Taylor Swift 是巅峰。但她之下还有成千上万的创作者,有的是画家,有的是播客,他们的受众没那么大,却也建立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关键在于,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那些靠套路和基础技能的创作者呢?

他说:

" 那些最基础的创意工作,如果只是靠重复和熟练度,最好是让 AI 来做。这反而能把人从 ' 低价值的创造力 ' 里解放出来,去追求真正有辨识度的表达。"

所以 Cowen 没说 AI 抢了人类饭碗。他说的是:

AI 消除了 " 平庸创作者 " 的生存空间。你要么有辨识度,要么就会被直接忽视。

第四节|Cowen 建议:AI 时代要 " 更有人味 "

Cowen 说他不会被 GPT 取代,不只是因为懂得多,而是因为他懂人。

在这场访谈里,主持人问他:如果 AI 继续升级,最有价值的人会是谁?

Cowen 没有说懂技术的人,也没有说学历高的人,而是:

能打动人、连接人、影响人的人。

这背后是一条他早在 2013 年就写进书里的判断:未来最有价值的,是那些有魅力、懂人、能建立关系的人。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GPT 连个雏形都没有。但现在,它被印证得越来越清楚。

为什么?

因为越是 AI 强的时代,信息会泛滥,但真实的人际连接会稀缺。

它能生成内容,但它建立不了信任。它能模仿风格,但它打动不了人心。

Cowen 自己就是例子:我 63 岁了,我可能考不过 GPT,但我不担心。因为我不需要经济学知识本身,我靠的是和人打交道的能力。

这不是玩笑,而是他对整个社会的判断:AI 处理的是信息,人类活下来靠的是关系。

那年轻人该怎么准备?

Cowen 的建议是:不要只盯着成绩和证书。真正的教育是有互动的场景,而不是单向的讲课。

他甚至直言:大学不一定还能撑很久,尤其当 GPT 的答案比教授还好,而学校还在装作没看见的时候。

那为什么哈佛、斯坦福还存在?

因为它们提供的不是知识,而是" 高质量的社交平台 "。

这就是现实:在 AI 横扫一切 " 标准流程 " 的今天,人和人的连接,反而成了最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所以他劝年轻人:

" 不是去拼专业分数,而是去建立更多有温度的人际关系。不是去卷那些模型能做的事,而是去培养魅力、学会影响人、建立真实的连接。"

因为这些,才是 AI 真正学不会的。

结语|不是赢过 AI,而是活出人类的路子

Cowen 说:" 我会输,但我不会被取代。"

这就是答案。

AI 在知识、速度、准确度上,已经赢了大多数人。

但它赢的,都是可以标准化的东西。

而人类的价值,恰恰在那些不标准的部分。

有辨识度的表达能打动人的魅力真实的人际连接

这些,才是 AI 学不会的。

所以别和 AI 比速度,别和 AI 拼知识储备。

活成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让人记得住的人。

这才是你该赢的那一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经济学 考试 斯坦福 教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