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抗敌歌》《游击队歌》《红旗颂》……红色音乐如何串起上海百年文化记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红色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密码与时代发展印记。上海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也是红色音乐创作与传播的重要源头。从革命年代的救亡歌声到新时代的文化强音,一条完整的红色音乐叙事链在上海形成,成为了上海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的红色音乐传统始于民族危亡之际,如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院自创立之初便确立了 " 以音乐救国 " 的使命担当。1928 年 " 济南惨案 " 发生后,代院长萧友梅主持编辑爱国歌曲专刊《革命与国耻》,刊载《国难歌》《五三国耻歌》等多首爱国歌曲,成为早期爱国歌曲传播的重要里程碑。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战救亡歌曲创作热潮,发展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批有组织的抗战音乐创作群体:黄自创作的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是中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专业合唱作品;贺绿汀创作了《游击队歌》;聂耳、任光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明确提出音乐要 " 代替着大众在呐喊 " 的创作主张。这些将艺术与人民、与革命紧密结合的理念,构成了上海红色音乐的精神内核,也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吕其明以亲身经历为创作源泉,在 1965 年完成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的创作,以恢弘的交响叙事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庄严场景,成为我国重大活动中使用最多的开场曲之一。改革开放后,上海红色音乐突破了传统创作模式,在题材拓展、形式创新与传播方式上实现了全方位突破。进入新时代,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杂技剧《战上海》、越剧《好八连》等作品陆续涌现,既延续了上海红色音乐的历史根脉,又通过多元化艺术形式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彰显了红色音乐的新时代生命力。

上海红色音乐是百余年革命历史与城市文化交融的珍贵成果,是擦亮城市文化底色的重要支撑,需要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

一是资源整合:构建 " 红色音乐 + 地标 " 的文化矩阵。上海 612 处红色资源中许多与音乐相关,为红色音乐资源整合提供了坚实基础。要推动创作与地标的双向互哺,构建 " 点线面 " 结合的文化矩阵 , 实现红色音乐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转变。在 " 点 " 上加强红色音乐旧址的保护利用,打造集展览、体验、演出于一体的红色音乐空间,让游客在建筑中聆听历史旋律。在 " 线 " 上串联红色音乐地标,形成特色文旅线路,让红色音乐融入市民生活。在 " 面 " 上将红色音乐资源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形成 " 建筑可阅读、音乐可触摸 " 的文化生态。

二是创作创新:打造 " 经典传承 + 当代表达 " 的作品体系。红色音乐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需要在传承经典基础上推动创作理念与形式的突破。要坚持 " 以人民为中心 " 的创作导向,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灵感,打造更多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既要做好经典作品的活化传承,也要推动题材与形式的多元创新,让经典旋律在新的艺术语境中焕发活力。同时,鼓励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将传统舞剧与电影艺术结合,放大《渔光曲》的文化符号价值,实现红色叙事的当代突破。

三是传播拓展:构建 " 多元渠道 + 精准触达 " 的传播网络。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创新红色音乐传播方式是扩大其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要构建 " 线上 + 线下 "" 传统 + 现代 " 的立体化传播网络,实现红色音乐的精准触达与广泛覆盖。线下传播要推动红色音乐走进校园、社区、楼宇,如组织专业院团进行驻场演出,将音乐送到市民身边,实现 " 推开窗是交响乐,下个楼即音乐厅 " 的文化体验。线上传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通过短视频形式传播红色音乐故事,实现红色旋律的数字化传播,要推动红色音乐版权输出,让上海红色故事通过音乐艺术走向世界。

四是生态培育:完善 " 政府引导 + 社会参与 " 的保障机制。红色音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体系。政府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将红色音乐传承纳入文化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支持精品创作与传播推广。市场层面应激发主体活力,鼓励文化企业参与红色音乐 IP 开发,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社会层面应凝聚参与力量,发挥学校、社会组织、社区的积极作用,形成全民参与的传承氛围。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音乐 上海 聂耳 济南 阅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