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孙艺格

图源:图虫
继连续两年营利 " 双降 " 之后,速冻食品龙头三全食品(002216.SZ)交出了一份增利不增收的三季报。
10 月 27 日,三全食品发布 2025 年三季报,公司实现营收 50 亿元,同比下降 2.44%,归母净利润 3.96 亿元,同比增加 0.37%。其中第三季度盈利能力有所好转,实现营收 14.32 亿元,同比下降 1.87%,归母净利润 8252.03 万元,同比增加 34.91%。
不过,公司第三季度的盈利能力虽呈增长趋势,其大幅减少的现金流也引发关注。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三全食品的经营性现金流仅为 5264.28 万元,与去年同期的 7.34 亿元相比锐减 92.83%。公司将原因归结为农历春节日期变化,销售回款与采购付款均形成时间差异,以及本期集采业务合同未到付款期。
除此之外,三全食品还有核心速冻食品滞销、经销商数量大幅减少、第二增长曲线尚未成形等诸多问题待解。
10 月 28 日,时代周报就三季报业绩情况及后续业务发展问题向三全食品致电并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暂未获得回复。
截至 10 月 28 日收盘,三全食品报收 10.98 元 / 股,涨幅 0.92%,市值约 96.5 亿。
速冻食品卖不动,押注肉制品为全新增长曲线
三全食品作为国内最早生产速冻食品的公司之一,拥有 " 三全 " 和 " 龙凤 " 两大品牌矩阵,主营业务包括速冻和冷藏面米制品、速冻和冷藏调制食品。
2022 年,三全食品的营收、归母净利润的规模达到最高点,分别为 74.34 亿元、8.01 亿元,三全食品的高光时刻也被终结在这一年。
2023-2024 年,这家老牌速冻龙头企业连续连续两年陷入营利 " 双降 " 的窘境,始终未能扭转业绩增长乏力的局面。
三全食品在 2024 年业绩会上表示,为恢复业绩增长,公司将加强产品创新,在深耕传统线下优势渠道的同时强化连锁餐饮、电商、新零售等新兴渠道业态的扩展,营销端适时发力,提高新兴渠道渗透率,优化渠道结构等。
不过,其上述策略暂未有较为明显的成效。具体来看," 拖累 " 三全食品业绩的主要问题在于其核心增长引擎失速,即包括汤圆、水饺、粽子、创新类产品在内的 " 速冻面米制品 " 的营收从 2024 年开始出现下滑,同比减少 3.95% 至 55.99 亿元。
到了 2025 年上半年,该品类实现营收 30.94 亿元,同比下降 1.50%,同时,其毛利率也有所下滑。
尽管三全食品在推广方式上努力贴近当下流行的 " 种草 " 模式和 " 养生 " 热潮,但依然收效甚微。
根据 2025 年半年报,三全食品通过小红书平台推广 " 黄金比例 " 蒸煎饺、" 茶 " 汤圆、" 金瓜八宝饭 " 等新品;在抖音、微信等视频平台,推广 " 食养 " 粽子、" 虾多多 " 水饺、" 锦鲤 " 汤圆。并在端午节推出包括 " 食养粽 " 系列、" 茶粽 " 系列、" 霸王肉粽 " 系列在内的全新粽子产品矩阵。
反映在业绩上,今年上半年,三全食品创新类面米制品的营收同比下降 4.66% 至 10.30 亿元,汤圆、水饺、粽子三大经典品类实现营收 20.64 亿元,同比微增 0.16%,但其营业成本也在增加,较上年同期增长了 1.37%。
此外,在预制菜风口正盛的当下,三全食品也并未抓住这一逆风翻盘的机会,2024 年,包括预制菜、涮烤等新产品在内的速冻调制食品实现营收 8.73 亿元,同比下滑 18.84%。
值得注意的是,三全食品仅在 2024 年 1 月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透露了对预制菜的布局和推新进度,此后再未透露与预制菜相关的业务内容。
2025 年上半年,其速冻调制食品实现营收 3.94 亿元,同比减少 15.00%,毛利率同比下滑 8.58% 至 6.62%,库存量激增 102.61%。
反观曾与三全食品势均力敌,已经成功站在预制菜风口上的安井食品(603345.SH),其 2022 年突破百亿营收,2024 年营收已经突破 150 亿元,而三全食品近三年的营收却始终徘徊在 70 亿元左右。截至目前,安井食品的市值约为 226 亿元,是三全食品市值的 2 倍多。
战略品牌专家、晶捷品牌咨询创始人陈晶晶在 10 月 28 日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直言,三全食品的整体利润率仍在下行通道,速冻调制食品库存同比激增逾 100%,这是由于其长期依赖 " 以产定销 " 的扩张逻辑,导致生产与销售节奏失衡、预测模型滞后。
" 三全要摆脱增长困境,需要改变惯性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以需求驱动取代产能驱动,以数据化预测替代盲目扩产,实现产销动态平衡。" 陈晶晶表示。
当传统的速冻食品陷入滞销困局,又没能及时赶上预制菜的风口,为寻找全新增长点,三全食品已经组建肉制品事业部,明确将肉制品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并推出全系列烤肠新品。
3 年减少 2000 余名经销商,斥巨资出海建厂
为拯救连年下跌的业绩,三全食品在渠道端进行了改革。
其联合零售商共创产品,与鸣鸣很忙集团、零食有鸣等零食连锁品牌合作,同时拓展会员超市,硬折扣连锁等新兴渠道。
与此同时,三全食品线下经销商的数量大幅削减,对此公司解释称,为了加强对客户的服务质量,提升经销商盈利能力,公司通过优化经销商结构,推动经销商质效提升,进行渠道质量优化。
三全食品也因此进入大规模经销商体系调整的 " 阵痛期 ",三年半的时间减少了 2000 多名经销商。
从历年年报披露数据来看,三全食品 2020 年经销商增加超 1000 名,达到 5622 名,2021 年,其经销商数量达到峰值 5638 名。此后三全食品的经销商队伍持续萎缩,2022-2024 年,三全食品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数量分别同比减少 715 名、678 名、50 名。
2024 年末到 2025 年上半年,三全食品的经销商同比减少 740 名至 3455 名,较巅峰时期少了 2000 多名经销商。
三季报发布的同一天,三全食品宣布其开曼全资孙公司已经在香港完成注册登记,截至目前,其在香港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也已经完成注册登记。本次投资花共费 2.8 亿澳元,目的是在澳大利亚投资建厂,开拓新西兰、及东南亚市场。
今年 7 月 22 日,三全食品证券部工作人员曾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是三全食品首次出海投资,本次对外投资主要想拓展新的业务成长空间,海外建厂也能帮助全球化战略布局。
陈晶晶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三全食品的 " 出海建厂 ",更多是一种信号型出海,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这一动作短期内确实能提振资本市场信心,但真正的考验在执行层面。若仅停留在 " 设厂出海 " 的表层动作,难以实现规模化放量,反而可能拖累现金流与管理成本。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应建立在系统化的市场运营、品牌建设与本地化战略之上,只有当企业能以此重构全球供应链、实现品牌国际化,三全的 " 出海 " 才可能从资本信号转化为产业拐点,成为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新起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