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昨天
【今西安】宝鸡文理和西京学院,为什么要改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25 年 10 月 28 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了一则《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拟申报高等学校设置事项的公示》,具体内容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经陕西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考察和评议,现对拟向教育部申报的 " 宝鸡文理学院更名陕西文理大学 "" 西京学院更名西京大学 " 事项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拟申报高等学校设置事项的公示》

(图:陕西省教育厅官网)

省流版就是:宝鸡文理学院和西京学院这两所高校,要把原本校名里的 " 学院 " 改成 " 大学 " 了。

而在此之前,另一所陕西高校榆林学院已经先行一步,申报改名为 " 榆林大学 ",并已于今年 8 月通过了省级评议考察,并在完成为期一周的公示后上报教育部审批。如无意外,最快在 2026 年即可实现更名。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改名?名字从 " 学院 " 变成 " 大学 ",真的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改善生源质量吗?

01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高等教育就和竞技体育一样," 菜 " 就是最大的原罪。

当代社会主打一个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是无数人人生中首次可能冲击 " 逆天改命 " 的机会。如今高校扩招早已成为如同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来一样的常态,当 " 上大学 " 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遥不可及," 金榜题名 " 的内涵也渐渐从 " 考上大学 " 转移到了 " 考上好大学 "。

上大学很简单,但上 " 好大学 " 却越来越难。而很多人在选择报考的学校时,评判的标准就是简单粗暴的看校名。中国人对 " 名字 " 这个概念有一种特殊的执念,就像叫 " 王梓涵 " 的孩子一看就比叫 " 王二狗 " 的出身高贵一样,大家在择校时也会首先考量最为直观的校名,似乎 "XX 大学 " 就是能对 "XX 学院 " 形成血脉压制,自动位于食物链的高层。

▲拟申报高等学校设置事项名单

虽然事实是:" 大学 " 并非都是天生就高人一等,其中也有不少双非、民办院校甚至 " 野鸡大学 ";而 " 学院 " 中则有相当一部分业内顶流。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都是位列 " 双一流 " 的大咖,而《人民日报》曝光的 " 野鸡大学 " 名单中,却不乏新民大学、中国邮电大学、华东农林科技大学等貌似 " 高大上 " 的名字。但大众就是更加钟情于 " 大学 " 这两个字,似乎有了 " 大学 " 的名头,就自带一米八气场,有了和各大名校谈笑风生的资格,那些只配坐小孩子那桌的 " 学院 " 就该仰视。

所以,自从高考恢复、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开来的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各路 " 学院 " 们不是在改名,就是在改名的路上,而且操作几乎如出一辙地都是从 "XX 学院 " 改为 "XX 大学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在 2024 年,有多达 40 所高校成功更名,如合肥学院更名为合肥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重庆科技学院更名为重庆科技大学等。

付出人生中最宝贵的四年的代价,大家想要的自然是一张 " 烫金 " 的文凭,而 " 大学 " 就是这个金字招牌。

就这样,广大 " 学院 " 们纷纷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改名大军。

02

本科高校在改名时,普遍奉行两大原则:越改越 " 大 ";越改越 " 全 "。

所谓往 " 大 " 改,就是字面意思上的大:扩大地域面积,提升行政级别。

绝大多数改 " 大 " 了的高校,基本都是在更名为 " 大学 " 的同时,把校名中的行政区划级别同步扩充,如这次宝鸡文理学院拟更名为 " 陕西文理大学 ",就相当于行政区划从地级市的宝鸡晋升到了省级的陕西;另一种情况则是直接扩张到整个一个地区,比如西安政法学院先后改名为西北政法学院和西北政法大学。

" 越改越大 " 的天花板,是得到 " 中国 "" 中央 " 的前缀。典型代表如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药学院改名为中国药科大学等等——总而言之,无论是市升级为省、省升级为地区、乃至最终实现 " 中国 " 的终极目标,似乎都直接反映出了办学理念的升级和学校知名度及业内地位的上升。

▲宝鸡文理学院(图:网络)

另一方面,如果一时达不到 " 中国 XX 大学 " 的的高度,想要的省 / 市 / 地区的前缀又已经被其他学校 " 抢注 " 了,那么退而求其次,先用部分地区命名也是一条不错的赛道,比如广西的钦州学院改名为北部湾大学。还有些高校则选择用非行政区命名,例如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更名为中原科技学院,虽然没拿到大区或国字号,但通过这个颇具诗意的 " 中原 " 成功蹭上了正当红的 " 传统文化 " 的热度,听起来确实有种不明觉厉的既视感。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华东、华西、华南、华北这些热门的区域名成了香饽饽,被用到近乎 " 臭大街 ",有的学校就祭出了 " 移花接木 " 的大招,直接将其调换顺序,于是就催生了东华、西华、南华、北华的 " 四华 " 大学,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确实光靠校名就唬住了不少人。

再说往 " 全 " 改,其具体操作手法是把校名中原先较细、较小的专业名改为一个相对更大的门类。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像 " 理工 "" 电子 "" 工业 "" 科技 "" 交通 " 这些词汇,出现在校名中的频率越来越高。相比之下,则是 " 矿产 "" 纺织 "" 水产 "" 建筑 " 等专业名的逐渐式微,几近销声匿迹。据不完全统计,从 1981 年至今,四十余年间有近 150 所高校在改名时删除了校名中的专业元素。若非教育部公开发文要求某些专业名在院校调整时必须保留,像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些高校,怕是也逃不过 " 泯然众人 " 的宿命。

03

其实只要冷静地想一想,就能明白:评价一所大学,最高标准永远是它的教学实力。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自我介绍的时候,"XX 大学 " 说话的声音就是比 "XX 学院 " 更大,而 "XX" 学院就算水平再高实力再强,也往往躲不开被人质疑 " 你们这是几本 "" 是民办院校吗 " 的尴尬。

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们希望自己能被看见,大家因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名之路。

除去像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这类早就名声在外的业界大佬,几乎所有人都默认 " 学院 " 是比 " 大学 " 低一档的存在。当今的高校格局就是一座制度森严的金字塔,越接近尖端,得到国家在资源分配上的倾斜度就越高,对于教育从业者而言,这自然是利好消息。

但想要升格成 " 大学 ",除了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自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对高校的升级也起到了助推作用。大批高校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白日飞升,最终顺利建设成为大学。直到 2017 年,教育部眼看 " 大学 " 泛滥,提出 " 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 " 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后又于 2020 年印发《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规定 "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其他高等学校曾使用过的名称。由独立学院转设的独立设置的学校,名称中不得包含原举办学校名称及简称 "" 学校应保持名称稳定,原则上同层次更名间隔期至少 10 年 ",才给一波又一波高校改名潮暂时按下了停止键。

▲西京学院(图:网络)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学校把 " 转设 " 用作改名的理由,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都是通过转设顺利跻身 " 大学 " 行列。代表为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转设后的新名字是 "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虽然听起来好像没以前的名字响亮了,但好歹是逼格更高的 " 大学 " 了。

总而言之,为了能摘掉 " 学院 " 的帽子,中国高校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但问题是:挂上了 " 大学 " 的牌子,就真的能 " 逆天改命 " 了吗?

04

靠着改名成功实现逆袭的代表是西安工程大学,经历了 " 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大学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 " 的改名后,学校如今已经获得了 " 中央与陕西省共建的省属高等学校 "" 陕西省双一流培育高校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 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 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 " 等一系列光环,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但成功者终究是少数。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如今的大学生早已不是七八十年代那会儿的 " 人上人 ",高校在不断扩招,全国人口出生率却在不断降低,高校招生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

高校改名的最原始动力是吸引到优质生源,但现在别说优质," 普通生源 " 都越来越少了。没有足够的生源做支撑,意味着教学资源难以优化,这样的前提下,只靠改名,自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 " 江湖地位 "。

更不用说如今信息发达,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学校的真实水平就像被放在显微镜下一样完全无所遁形。只要看几个 " 避雷贴 ",你就是把名字改成宇宙 XX 大学都没戏。

如同本山大叔在春晚上嘲讽宋丹丹的那句 " 什么名人?那就是个人名 "。高校想要真正实现做大做强,不如静下心来好好修炼 " 内功 ",光是简单改个名字就想平步青云是不现实的。

来源 / 今西安

相关标签

大学 西京学院 教育部 陕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