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鉴viewpoint 10-29
它有何种魅力?让鲁豫、杨天真们纷纷入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者丨海鸥(资深娱评人、影视产业媒体撰稿人)

前一阵,鲁豫与窦文涛的对谈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刷了屏。

鲁豫在聊天中提到,或许可以考虑把遗产留给好友窦文涛,但按照中国男女平均寿命来看,他很可能走在自己前面。没想到窦文涛一改往日的深沉姿态,立刻回应说一定 " 健身、养生,熬过鲁豫 "。这段幽默反击,让不少网友忍俊不禁。

鲁豫在视频播客上对话老友,调侃说要把遗产留给窦文涛

这段视频节选自鲁豫近几个月开设的新栏目《陈鲁豫 - 慢谈》,内容正如其名——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这两位相识近三十年的老友,坐在沙发上聊人生、谈困惑,让许多网友感叹:" 原来他们和我有过相同的迷茫。"。

而这一看似熟悉又颇具新意的内容形式,正是视频播客

在短视频盛行、碎片信息泛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花费一两个小时,沉浸在一场深度对谈中。2025 年第一季度仅在某单个平台视频播客消费时长就已达 259 亿分钟,同比增长超过 270%。视频播客正在快节奏生活中,为人们开辟出一方难得的 " 慢思考 " 空间。

说 " 熟悉 ",是因为它确实延续了某些已有形式的特质:既有音频播客的陪伴属性,又让人联想到《鲁豫有约》这类经典访谈节目。尽管有人质疑视频播客与过往内容并无二致,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海外已具有成熟的商业变现模式。

大咖入局,

特朗普、马斯克变人形招牌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外加两个麦克风,就是一档视频播客所需的全部道具。当然,最核心的还是对谈的那两个人。

视频播客在置景、道具、拍摄成本上较为简单可行

这种看似简单到 " 简陋 " 的形式,却在今年成了内容领域的新宠儿。视频播客的起源,绕不开音频播客的铺垫与视频载体的助力。近几年,音频播客凭借 " 伴随式 " 体验占据了不少人的通勤、健身时间,但 "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 的局限,始终让观众有些距离感。但当视频平台入局,播客的体验也就丰富了起来。

事实上,视频播客兴起于国外,YouTube 早期就出现类似形式的对话节目。其中,"The Joe Rogan Experience"最具代表性——这档原本以音频为主的播客,转为视频形式后影响力呈几何级增长。

扎克伯格做客 Joe Rogan 播客

由 UP 主翻译制作的特朗普做客 Joe Rogan 播客(来源:Web3 天空之城)

这档节目的嘉宾堪称大佬云集,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到知名企业家埃隆 · 马斯克和扎克 · 伯格,许多业内大拿都会进入到 Joe Rogan 的小录制棚中做客。他们对坐在桌前随性聊天,从 UFC 赛事聊到科技趋势,从社会时事扯到日常琐事,节目中的大佬们不再 " 端架子 ",而是以更平等的姿态碰撞出真实的观点。

这也是视频播客有别于音频播客和访谈节目的地方。

相较于音频播客,视频播客的优势在于" 视觉补充 "。以 Joe Rogan 和鲁豫的节目为例,它只有三个镜头:全景、主持人特写和嘉宾特写,镜头语言简单至极。但在这种条件下,表情神态与肢体语言却成为了音频播客缺少的内容,主持人皱眉的思考、嘉宾大笑时的舒展、争论时不自觉前倾的身体,都会让抽象的观点变得" 真实 "

而与 " 鸡毛秀 "" 艾伦秀 " 等访谈节目相比,它又弱化了结构流程,砍掉了唱歌、游戏等 " 花活 ",把所有重心放在内容本身上。电视时代以宣传为目的的访谈节目往往为了追求效果,提前打磨台本,嘉宾的回答也大多带着几分表演性质,难免让人觉得疏离。但视频播客里,嘉宾可以结巴、可以跑题、可以有观点冲突,这种 " 不完美 " 反而成就了最吸引人的真实感。

三者的核心差异很直白:从 " 只用耳朵听 " 变成 " 眼睛耳朵一起沉浸式体验 ",从 " 按剧本走 " 变成 " 怎么真实怎么来 "。它就像两个老友在自家客厅聊天,这种 " 不装 " 的姿态,恰恰击中了观众对 " 真实内容 " 的渴望。

由 UP 主翻译制作的马斯克做客 Joe Rogan 播客(来源:Web3 天空之城)

除了 "The Joe Rogan Experience",国外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代表性视频播客。

比如 Lex Fridman 本身作为 MIT 的人工智能研究员,更专注于科技、人工智能领域,嘉宾也多是业内大拿,三四个小时的对谈却能让科技迷看得津津有味;YouTube 数码顶流小黑哥,也开设了 WVFRM Podcast,同样邀请过特朗普、马斯克等人对谈;就连 NBA 球员保罗 · 乔治也开设播客,为退役生活做好准备。

外媒报道网飞入局播客

而嗅到商机的平台们,更是需要大佬们撑场面。2020 年,Spotify 和 Joe Rogan 签定独家 1 亿美金,2024 年到期后全平台可观看,而合约变成了多年 2.5 亿。网飞则直接与 Spotify 合作,计划于 2026 年把 "The Bill Simmons Podcast" 和 "Conspiracy Theories" 等美国家喻户晓的播客栏目搬上屏幕。

大佬与平台的 " 用脚投票 ",恰恰证明了视频播客在国外已具备成熟的商业价值,而它在国内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鲁豫、杨天真,

视频播客的另一种风格

国内视频播客的发展,离不开内容平台的投入,如今的战场既有 B 站、抖音、小红书等 UGC 平台,也有腾讯新闻等头部资讯应用。

B 站于今年 7 月推出的 " 视频播客出圈计划 ",鼓励 UP 主推出视频播客,并推出自制节目《一麦三连》。第一期节目直接请出罗翔、刘擎与毛尖对谈,有趣的是,他们放下对专业知识的执着,反而从 " 做菜 " 这种小事聊起,彼此人生观的碰撞让单期播放量破百万。小红书则另辟蹊径发起 " 随时随地视频播客 " 活动,用户在咖啡馆、菜市场就能开启对话,主打轻量化生活分享;抖音也有官方打造的《精选奇遇记》,同时,不少名人和 KOL 也专注于视频播客模式。

视频播客《一麦三连》

腾讯新闻则引入了多个视频播客品牌,同时开通了播客频道。覆盖科技、体育等多个维度,罗永浩等头部博主均进行更新。

视频播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平台们的集体发力,本质是踩中了国内用户需求的变奏。

短视频时代的互联网内容,前一秒还是美食教程,下一秒便切换至职场鸡汤,信息如走马灯般流转,完整观点却难留下。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播客的 " 慢 " 成为稀缺特质。而这种需求更进一步,中文播客本来就有 1.5 亿听众,大家不光想 " 听 ",更想 " 看 " 到聊天时的真实反应。

短视频满足的是 " 即时爽感 ",但人们总有 " 深度思考 " 的诉求。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希望从行业前辈的对谈中获取真实生存法则,而非包装后的 " 成功学 ";独居上班族点开生活类播客,看嘉宾分享装修误区、烹饪经验,孤独感随之缓解;即便对科技领域陌生的人,也能通过跨界对话理解知识。

需求明确后,内容生态自然随之发展,国内视频播客创作者已形成三类鲜明群体。

首先是老牌音频播客的 " 顺势转型 ",如《无聊斋》《忽左忽右》等原本就具有大粉丝体量的音频播客节目,转向视频时几乎未出现水土不服。比如《无聊斋》的老听众熟悉刘旸教主的对话节奏,叠加画面,播客俨然成为他的脱口秀专场,亲切感也大幅提升。

头部播客《无聊斋》

《忽左忽右》始终以声音为主要媒介,作为一档文化沙龙类的播客节目依然有自己的坚持。不过,主创也会精选部分节目制作成视频进行发布,以满足部分视频爱好者的需求。

其次是名人的主动入局。

鲁豫的《陈鲁豫 - 慢谈》只是其中之一,目前已经邀请了易立竞、窦文涛甚至陈奕迅等不常作为长访谈嘉宾出现的名人;杨天真的《天真 " 不天真 "》邀请的嘉宾类型也十分丰富,比如家喻户晓的蔡康永、今年因脱口秀爆火的房主任和嘻哈,都让观众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

杨天真的视频播客《天真不天真》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和影视飓风 TIM、何广智的对谈,让大家看到了当代年轻人的梦想,与周鸿祎、李想的对话,也剖析了企业家的人生观;相声演员于谦《多新鲜呐》中的对谈对象出人意料的年轻化,除了吃谷二次元少女,还有知名歌手刘恋等人。

影视飓风做客罗永浩的视频播客

这些平日镜头前保持专业形象的名人,在播客中卸下包袱,为彼此 " 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没有大佬光环的抖音垂类 KOL 也在默默发力,如创作者姜 dora 就曾对话张伟丽,为观众展现生生不息的女性力量。这些 KOL 也因话题更贴近普通人生活,收获了一批忠实受众。

于谦的视频播客《多新鲜呐》

相比于国外的视频播客,国内内容显得更加温和、柔软,内容类型同样丰富且多元。但无论是思想对话类邀请学者探讨社会议题,还是纪实故事类从业者的动人故事,核心逻辑始终是 " 专业内容场景化 "," 简约 " 让内容成为绝对主角

视频播客会否成为新风口?

虽然鲁豫与罗永浩等大咖视频播客收到不少好评,但视频播客到底能不能成为下一个风口,依然亟待探讨。

不少音频播客听众并不看好视频播客的形式,他们选择音频的原因就是没有时间观看视频,视频播客对视觉的丰富对他们而言恰恰是缺点;而另一部分观众则认为,视频播客响应的是对深度内容的需求,视频平台同样可以 " 只听不看 "。

网友质疑视频播客的形式

深究其矛盾根源,视频播客并非要抢夺音频播客市场,反而是音频播客的商业化瓶颈促使了它的诞生。

长期以来,音频播客凭借伴随性和深度内容,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听众。然而,纯粹的声音模式在商业变现上逐渐触顶。大家发现,单一的音频形式在吸引新用户、尤其是成长于视觉时代的年轻群体时,显得力不从心;广告主的投放也更为谨慎。视频化,则为打破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国内长视频领域的竞争也呈白热化之势,高投入的剧集、综艺赛道拼杀得格外异常激烈。在此背景下,制作成本可控、且自带内容基因和圈层影响力的视频播客,自然成为平台乐于争抢的蛋糕。

放眼未来,视频播客无疑具备成长为下一个内容风口的巨大潜力。然而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繁荣,而非昙花一现的热闹,依然存在挑战。

首当其冲的便是内容同质化的危机。当下,大量播客节目不约而同地扎堆于 " 职场内卷 "、" 情感焦虑 "、" 人生规划 " 等有限的话题领域。听众们发现,打开十个节目,可能有八个都在探讨相似的问题,新鲜感可能迅速被重复与疲惫感取代。

内容的 " 内卷 " 正在消耗用户的热情。真正能够脱颖而出并持续吸引观众的,必然是那些能够提供稀缺信息、独特个人视角或极致叙事魅力的节目。

易立竞做客鲁豫视频播客

另一个更为根本的挑战,在于商业化模式的单一带来的局限性。

对比海外成熟的播客市场,如 "The Joe Rogan Experience" 这类顶级播客,收入来源包括平台独家授权费、广告插入、会员订阅等。反观国内,视频播客的盈利模式目前仍高度依赖于贴片广告与观众的打赏。这两种方式,对于绝大多数中腰部创作者而言,收入极不稳定且天花板明显," 赚大钱 " 难于登天。

未来的破局之道,必然在于探索付费订阅、粉丝专属内容、直播电商整合等多元化商业模式。这条路上横亘着最大的障碍——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

在国内长期习惯于免费互联网内容的环境下,要让用户为音频 / 视频播客这一并非刚需的内容持续付费,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需要平台、创作者与用户三方长期的磨合与共同努力。

总而言之,视频播客站在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十字路口。但航路之中,依然需要更有创造力的内容生态。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鲁豫 窦文涛 特朗普 扎克伯格 遗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