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泰科技与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并购案,正从一桩成功的商业交易,演变为一堂所有志在出海的中国企业都必须聆听的 " 必修课 "。
它残酷地揭示了,在新的全球格局下,商业上的成功,已不足以保障跨国并购的最终成功。
真正的挑战,来自商业逻辑之外,潜藏于地缘政治、治理结构与利益相关方认知的灰色地带。
本文旨在穿透迷雾,不仅厘清事件脉络,更致力于为中国企业提炼出一套可执行的 " 避险 " 与 " 破局 " 框架。
10 月 12 日,闻泰科技公告,荷兰政府基于《货物供应法》,于 9 月 30 日发出指令,要求冻结其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资产与知识产权调整,为期一年。同时,荷兰企业法院即时生效了包括暂停张学政作为安世半导体 CEO 职务和职权在内的几项紧急措施。
这一 " 临时接管 " 标志着一场历时数年的跨国并购拉锯战进入高潮。
此案尤其令人深思的是,主角闻泰科技的掌舵人张学政,拥有清华大学硕士和瑞士日内瓦大学金融博士学历,素以低调务实著称。在成功驾驭了初期的 " 蛇吞象 " 式并购后,他一度被外界寄予厚望。然而,局势在数年间急转直下:
2017 年,荷兰半导体巨头恩智浦(NXP)剥离出安世半导体,由建广资本(JAC Capital)和智路资本(Wise Road Capital)牵头的财团收购。
2018 年至 2020 年,闻泰科技通过现金和发行 A 股等方式,从财团手中完全收购安世半导体 100% 股权。
2021 年 7 月,安世半导体完成对英国车规级芯片企业 Newport Wafer Fab(NWF)的收购,旋即触发英国国家安全审查,最终被强制剥离。
2024 年底,闻泰科技及相关资本方被美国列入 " 实体清单 "。
2025 年 9 月 29 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 " 实体清单 " 企业持股超过 50% 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制裁。
2025 年 9 月 30 日,荷兰政府依据该规则启动对安世半导体的冻结程序。
陷阱一:" 独立经营 " 的承诺,为何被视为 " 隐秘接管 "?
本次事件的导火索之一,是三位核心外籍高管与三位新晋中国高管之间的权力结构变化。
外籍高管包括:首席法务官 Ruben Lichtenberg、CFO Stefan Tilger(恩智浦 " 老将 ")和 COO Achim Kempe。中方则新任命了首席事务官沈新佳、战略高级总监杨沐和全球人力资源高级总监庄伟。
闻泰科技始终对外宣称尊重安世半导体的独立经营。然而,这种 "3+3" 的核心管理层格局,被 2022 年英国国家安全调查定性为 " 隐秘的董事会接管 ",认为其高度集中的治理模式构成了 " 治理失当 "。
战略启示:治理的 " 透明度 " 优于 " 控制力 "。
我曾就此事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多数人视此为地缘政治下的 " 无解局 "。然而,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更换 CEO,而在于更换的流程是否透明、理由是否充分、能否获得关键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与认可。" 隐秘接管 " 的指控,根源在于治理行为导致了 " 信任缺失 "。
应对策略:设计 " 防火墙 " 式治理结构。
董事会制衡:在敏感并购中,可设立由当地独立董事或行业领袖组成的 " 咨询委员会 ",对涉及核心技术与本地安全的决策拥有建议权或否决权。
高管任命的沟通前置:核心高管的更迭应是 " 事前沟通、寻求共识 " 的过程,而非 " 通知结果 "。
承诺的机制化:" 独立运营 " 须写入公司章程等法律文件,并通过具体治理机制予以保障。
陷阱二:" 整合有效 " 的财务成功,如何掩盖了 " 文化整合 " 的失败?
得益于疫情期间 " 缺芯 " 带来的需求激增,安世半导体业绩亮眼,这暂时掩盖或缓解了内部整合的深层问题。在今年 4 月举行的第 28 届哈佛大学中国论坛上,张学政曾表示管理企业需依靠 " 科学的管理模型 ",而非单一文化。
然而,财务上的成功是一把双刃剑。它容易麻痹管理层,使其忽视组织文化和治理结构上正在扩大的裂痕。
更不可控的风险来自,美国的实体制裁清单以及 9 月 29 日追加的子公司制裁追加,让实现深层次的技术协同和管理团队的稳定合作,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外部地缘政治风暴来袭时,这些内部裂痕便成为最脆弱的环节。
战略启示:建立 " 利益相关方 " 动态沟通机制。
这是一个典型的 " 成功悖论 ":业务上的强劲表现,有时反而会延缓对内部软性隐患的修复。
应对策略:绘制 " 影响力地图 " 并常态化对话。
在如此敏感的巨额并购交易中,前置沟通、主动交流是跨越信任鸿沟的唯一桥梁,且交流对象应扩展为所有利益相关方。
精准识别:在尽调阶段就应精准识别所有关键利益相关方,包括:核心外籍高管、当地工会、社区领袖、相关政府部门等及其潜在核心诉求。
对话机制常态化:中方决策者应亲自参与定期、非正式的沟通,以感知情绪、建立信任、传递善意。
引入专业 " 翻译官 ":借助熟悉当地环境与人文的第三方机构,作为企业与复杂本地环境之间的 " 沟通桥梁 "。
陷阱三:为何 " 成熟制程 " 芯片,也会触发 " 国家安全 " 红线?
安世半导体生产的成熟制程芯片(Legacy Chips),是汽车、工业等关键领域的基础组件。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 " 基础性 ",使其成为欧美眼中的 " 必须赢 " 技术(Must-win Technology)。
2022 年安世收购英国 NWF 时,后者参与的国防项目立刻触发了 " 国家安全 " 审查,担忧源于知识产权(IP)流失与中国 " 军民融合 "(Military-Civil Fusion)战略。
这表明," 国家安全 " 的边界已被无限拓宽,从纯粹的商业行为,被裹挟至大国博弈的叙事之中。
战略启示:重新定义 " 国家安全 " 与进行 " 压力测试 "。
今天," 国家安全 " 的定义已被无限拓宽。它覆盖了关键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公民数据,乃至一国的 " 战略自主性 "。
应对策略:进行前置的 " 地缘政治压力测试 "。
情景规划:在并购规划阶段,模拟被列入清单、遭遇强制剥离等极端情景,评估商业影响,制定预案。
业务 " 脱敏 " 与 " 隔离 ":对敏感技术部分,主动设计剥离方案或建立可被审计的 " 防火墙 " 体系。
打造 " 本地化 " 生态:通过本地合作、扩大就业等,将自己从 " 外来者 " 转变为 " 利益共同体 "。
建立民间商协会对话机制:善用商协会的民间身份,建立与当地机构的非官方 " 缓冲带 ",加强对企业的海外实质支持。
闻泰安世案宣告了地缘政治下风险升级的极端可能性。下一个十年的赢家,将是那些具备 " 双层思维 " 的企业:既能精算商业的 " 财务账 ",也能洞察地缘的 " 政治账 ";既懂得如何 " 控制 ",更懂得如何 " 信任 ";既能快速做 " 战略决策 ",又会通过主动沟通与透明化来实践 " 参与性决策 "。
与此同时,企业需要认识到,自身的 " 守正出奇 " 离不开对国家战略的深刻理解与主动融入。
将出海方向与 " 一带一路 " 倡议等国家框架相结合,善用政策性金融及行业联盟的集体力量,是在宏观层面构筑系统性抗风险能力的基石。
在此基础上,对于所有心怀全球的企业家而言,行动路线依然清晰:
1. 将 " 治理结构设计 " 提升至战略高度,使其成为并购交易的顶层设计,而非事后补救。
2. 将 " 利益相关方沟通 " 视为核心能力,用机制化的对话,化解无形的信任危机。
3. 将 " 地缘政治风险评估 " 作为投资决策的前置环节,进行充分的压力测试,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路。
这条路注定更具挑战,但这也是中国企业与真正世界级企业接轨的必经之路。
最高级别的智慧,在于将企业战略与国家势能融为一体。唯有守正出奇,方可行稳致远。
10 月份的事件发展如下:
10 月 4 日,中国商务部向安世半导体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半导体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位于中国的两家工厂是安世芯片向下游发货前的重要组装工厂。安世内部(中国与荷兰总部)就发货流程及客户服务产生巨大分歧。
全球汽车供应链已经开始预警:10 月 22 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正在与其德国雇员保险机构(UWV)进行谈判,希望暂时减少生产工人的部署。虽然大众汽车尚未确认停产,但表示 " 不能排除(芯片危机)对生产的短期影响 "。日本汽车联合会 10 月 23 日确认收到安世总部向日本汽车联合会发出的 " 交货预警 "。
贸易禁令,加之公司内部的争执,正在急剧加速全球汽车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行业性的极端压力测试正在进行中。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