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联网从 " 互联 " 迈向 " 智联 ",边缘计算也正经历从 " 辅助算力补充 " 到 " 核心决策中枢 " 的关键转型。
当前,全球超过 70% 的物联网设备仍受限于低能效、弱 AI 算力的硬件瓶颈——要么因能效不足无法支撑续航表现,要么因难以运行复杂模型无法落地端侧推理,尤其在工业预测性维护、智能穿戴多模态交互、边缘大语言模型(LLM)部署等场景中," 算力与功耗平衡 "、" 安全与灵活性兼顾 " 已成为边缘 AI 规模普及和行业突破的核心痛点。
多年来,Arm 持续赋能边缘 AI 技术创新和生态打造。年初发布首个集成 Armv9 架构的边缘 AI 计算平台,日前又宣布将其集成至 Arm Flexible Access 方案中,进一步降低智能边缘设备的研发门槛。在助力智能、高效、安全的 AI 应用规模落地,激发边缘计算市场繁荣和推动技术突破的同时,Arm 通过推动物联网终端从 " 数据采集 " 向 " 智能决策 " 跨越,为全球边缘 AI 计算发展按下 " 加速键 "。
Armv9:领先架构释放边缘 AI 价值
当前,AI 正在加速经历从云端向边缘的转移。这源于边缘 AI 所具有的一系列优势,包括更快的响应、更好的安全隐私保护、更低的成本,而随着未来 70% 的推理将在边缘侧进行,边缘 AI 被视为发挥 AI 能力的最大价值所在。

传统的物联网时代,广泛多样的 IoT 设备以强调连接为特征,而在 AI 时代,边缘侧的 IoT 终端面临更高的能力要求,比如实时在线的感知能力,多模态的人机交互能力,本地化的数据处理能力,更高参数的大模型支撑能力,以及安全可靠的稳定性等等。
因此,边缘侧终端的能力因为 AI 时代的到来需要重新被塑造,而这则需要更加具备能效和性能,以及更加灵活性的计算平台予以支撑,从而承接边缘 AI 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
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基石类计算平台公司,在 AI 领域深耕多年的 Arm 已为边缘侧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数年前,Arm 便推出了面向 AI 时代发展的 Armv9 架构,并持续进行优化,目前已经迭代到 Armv9.3 版本,使其在 AI 加速、安全性以及能效表现方面实现显著跨越。
今年 2 月,Arm 发布了首次集成 Armv9 架构的全新一代边缘 AI 计算平台,搭载了超高能效的 Arm Cortex-A320 CPU 和 Arm Ethos-U85 NPU。

近日,在深圳举办的 "Arm Unlocked" 活动上,Arm 物联网事业部硬件产品管理高级总监 Lionel Belnet 介绍 Armv9 边缘 AI 计算平台。
结合 Armv9 架构所具备的机器学习 ( ML ) 性能,如 Neon、SVE2 等向量处理技术,与 Ethos-U85 的高能效优势,最新一代 Arm 边缘 AI 计算平台显著提升了端侧 Transformer 网络的执行效率,与上一代平台相比,实现了 8 倍的 ML 计算性能提升,使边缘 AI 设备能够轻松运行超过 10 亿参数的大模型,助力大模型与生成式 AI 在物联网领域的落地。
同时,新平台实现了 "CPU+NPU" 的深度融合,比如 Cortex-A320 可以为 Ethos-U85 提供更高的内存容量与带宽,让大模型在 U85 上轻松执行。如果开发者有不希望在 U85 上运行的 AI 操作,可以回退到 Cortex-A320,使得 AI 计算和大模型能够根据实际的场景和工作负载需求实现灵活执行。
此外,新一代平台集成了先进的 Armv9 安全技术,如指针验证 ( PAC ) 、分支目标识别 ( BTI ) 和内存标记扩展 ( MTE ) 等,为工业、农业等领域边缘侧关键用例提供可靠的数据安全保护能力。
在软件和开发工具方面,Arm 还将 Kleidi AI 扩展至物联网领域,适配 Llama.cpp、ExecuTorch、MediaPipe 等主流 AI 框架,实现 70% 性能提升并降低 IoT 应用开发的门槛。
整体而言,凭借面向 AI 时代打造的最新架构 Armv9 的加持,新一代边缘 AI 计算平台,在性能、能效、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充分满足边缘 AI 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为加速边缘 AI 侧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繁荣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Arm Flexible Access:模式创新助力生态繁荣
在边缘 AI 底层技术准备就绪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推动实现进一步的规模普及和落地,从而助力更多企业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而这离不开开放繁荣的产业生态支撑。
得益于 Arm 卓越的高性能和高能效技术优势,Arm 本就在物联网领域有着深厚的生态基础,近年来,其也不断通过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持续推动边缘 AI 产业生态建设。

日前,Arm 宣布将新一代边缘 AI 计算平台纳入其 Arm Flexible Access 方案,正是其在边缘 AI 生态建设方面的最新实践。
Arm Flexible Access 方案是主要面向低功耗物联网、可穿戴等领域的 Arm 技术授权订阅模式方案。其突出特征在于灵活性和低成本,非常适合边缘 AI 领域技术创新迭代密集、场景需求多样、企业玩家众多和成本敏感等特征。
首先,该方案对客户没有任何限制,无论是初创企业,中小企业还是大公司,都可以订阅。
第二,该方案提供丰富多样的 Arm IP、工具和培训。合作伙伴可根据不同需求灵活选择方案的级别,并利用方案中所包含的全部产品组合进行实验和设计。
第三,该方案以预付费、零成本或低成本的方式提供给客户。客户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其中的 IP 授权,并在开发中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切换,无需再单独购买,授权许可费仅在设计进入制造阶段时,根据最终 SoC 设计中所采用的 IP 进行费用计算。
可以说,"Flexible" 的命名恰如其分,Arm Flexible Access 方案为边缘 AI 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片广阔的 " 试验天地 "。正因如此,该模式一经推出便受到生态参与者的青睐。据了解,过去五年间,通过 Arm Flexible Access 方案实现的成功流片约达 400 次,活跃成员超过 300 家,包括 70 多家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这些设计中,超过半数面向嵌入式与物联网应用,为边缘 AI 的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创新与生态,是 Arm 迈向 AI 时代的核心底色。在谈及边缘 AI 生态构建时,Arm 物联网事业部硬件产品管理高级总监 Lionel Belnet 对包括集微网在内的媒体表示:" 衡量边缘 AI 生态系统成功的核心标准,在于其创新活力。" 无论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还是技术授权模式的创新,Arm 均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进程中践行着承诺,且无疑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结语:
AI 的终点不在边缘,而是始于边缘,它正推动着下一波智能计算的浪潮。
随着大模型的小型化趋势,边缘 AI 推理将成为释放 AI 价值的关键,面向未来,70% 的 AI 推理都将在端侧进行,而推动 AI 推理在边缘侧的加速落地,离不开软硬件、生态的体系化支撑。
从这一点而言,作为底层技术基石和产业生态建设者,Arm 正通过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推动边缘 AI 领域的加速创新。从面向边缘 AI 的先进架构,到配套工具;从更加强大的新一代边缘 AI 计算平台的推出,到更加开放灵活的商业模式的塑造,Arm 正通过持续产业赋能,为边缘 AI 生态注入活力,引领边缘 AI 的快速发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