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 29 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里,来自全国 13 个省市自治区的 15 位名师开出的课程向全国各地,包括边疆地区和教育重点帮扶地区的中小学同时 " 开播 "。这是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成果展示。
这场 " 精准送教 + 云端教研 " 的创新实践,不仅是对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的探索,也是对名师培养的进行现场 " 检验 "。
上午 9 时 35 分,展示课正式开始。上海市初中语文特级教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曹刚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情感变化;" 全国优秀教师 " 称号获得者、广西教学名师、特级教师陈留正带领学生通过折纸、剪纸探索 " 轴对称图形 " 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开讲的一文一理这两堂课,各具特色,却共同展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线上平台也随之活跃起来,新疆、宁夏、广西、江西、辽宁等地的教师同步观摩,并积极参与交流研讨。
这两堂课都很特别,曹刚的课上没有使用一个课件,仅仅是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但是当课堂结束的时候,不论是学生还是旁听的老师,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才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世界中走出。而陈留的课堂虽然教的概念并不复杂,但是却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己折叠,然后猜想、验证,包括去剪、去创作一些看起来比较复杂的图形,甚至犯错。

有学者在点评曹刚的课程时提到,现在很多语文课上面呈现的东西都是在外围打转,忽而放一段音乐,忽而来一张图片,忽而放一段视频,没有真正的触及到这一门课程的核心是语言的学习。而这堂语文课的教学,聚焦的正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语言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审美文化。
曹刚认为,一个好的文本,就是一个意义十足的整体,教学中并不需要用图片、视频,甚至放一段音乐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本身的研读,把握内在逻辑关系、语言形式特征,在读懂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推动思维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陈留谈到,他的这节课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让学生动手、讨论,主要是希望学生在活动过程当中积累经验和方法,并且实现思维的发展。" 所谓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可能就是来源于常态的每一节课中的每一种小活动,学生不断思考、实践并且验证,他们会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像科学家那样去实践。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固守着原来方式和方法。"
课后,由 " 陈留名师工作室 " 与高校合作开发的课堂教学智能分析系统在 10 分钟内,自动生成了一份涵盖师生互动频次、问题设计层次、学生参与度、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等多重维度的教学行为分析报告。所有的老师都可以看到这份分析报告,而这一系统也是上海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的重要成果之一。
为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对接,陈留等正运用该系统持续捕捉教学行为数据,并与上海的优质小学开展联合教研,力求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 " 教学—教研 " 一体化新模式。
" 太难得了,今天的名师集中教学展示和研究活动,对我们所有的老师来说,都是一次很难得的学习机会。"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校长王先云说,这次教学展示和研究活动不仅是 " 送教上门 ",更是将顶级教学资源送至 " 家门口 ",临港小学的教师团队平均年龄 28 岁,80% 教龄不足 5 年,这次能近距离观摩名师课堂、参与深度研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 教育均衡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激发每所学校的内生动力。" 上海师范大学基地负责人徐雄伟表示,上海师范大学自 2019 年成为教育部首批中小学名师培养基地以来,两期名师名校长在基地受训,均取得丰硕成果:首期学员累计开展示范教学 70 余堂、专题讲座 178 场,出版著作 21 部,全部成立名师工作室并持续开展教育帮扶。刚刚完成届终展示的第二期学员也已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学员中涌现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二级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多人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所有学员均成立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批量成长为正高级教师与省级学科带头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