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清华大学彭刚:最好的老师要舍得在学生身上花大把的力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课程很重要、各个培养环节很重要,但是各种让学生铭记、让学生发生改变的瞬间也很重要。大楼、大师很重要,但是老师和学生的相互激发,优秀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碰撞,产生各种化学反应也很重要。" 这是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 10 月 31 日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主办的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大会上,分享的一则体会。

清华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其实从 2009 年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全职加入清华大学成立所谓的 " 姚班 " 就开始了,后来又陆续建立了丘成桐先生主持的数学班,张希院士主持的化学班,施一公院士主持的生命科学班,郑泉水院士主持的力学班等。现在清华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又称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学堂计划。

在彭刚看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最有志趣、禀赋的学生与最顶尖的学术大师之间的相互激发所造就的那些很多个让学生眼里发光的瞬间,而且最好的老师要舍得在学生身上花大把的力气。

为了说明这一点,彭刚讲了两个故事,谈及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狂喜,一个是 " 震惊 "。

狂喜:看见宇宙间从未见过的角落

中科院外籍院士、著名生命科学家王晓东,曾经在和彭刚的一次交流中开门见山地表示,自己研究也做过了,产业也算做过了,现在就想带本科生。

彭刚说:" 我一听就很开心,那太好了!然后,他告诉我,带本科生主要是跟他们聊天,请他们吃饭,告诉他们什么事都不要着急,告诉他们什么叫做科学的研究,告诉他们,只要把 21 岁以前必须学好的东西学好了,别的不着急,可以慢慢来…… "

后来,王晓东每年都会自己指导七八个学生。有一次,彭刚到王晓东所在的书院时,恰好遇到王晓东在给本科生做一个小规模的讲座。他正眉飞色舞地说自己在美国跟随诺奖得主做研究的经历,从最开始时懵懵懂懂到最后终于做出让自己满意的结果。王晓东打了个比方,就像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神领着一个凡人走到奥林匹斯山的山顶,当时整个天空都被一层帷幔挡住,神揭开帷幔的一角,让这个凡人看见了宇宙间从未被人看见的某个角落。这个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狂喜,王晓东说:" 我就经历过这样的狂喜,看见了宇宙间从来没人看到过的那个秘密。"

彭刚当时就下意识地转过头去看学生,他发现,那些学生几乎无一例外,眼睛里都闪着光。

彭刚谈到," 大学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书院制改革,虽然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各种制度改革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让这样让学生眼睛亮起来的瞬间更经常地发生。"

震惊:同一个问题,两位大牛给了学生截然相反的思路

彭刚还讲了一个故事。就在不久前,一名本科即将毕业的学生和他谈自己在清华学习的感受。

这名学生有一次向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院士请教一个科学问题,郑泉水和他交流一番,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结果,学生出门就遇到了自己所在的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教授,和李俊峰说起自己请教的问题。李俊峰和郑泉水是多年的同事、好友,但是他给了学生与郑泉水完全不一样,甚至可说是截然相反的一番启发,学生当时就震惊了。

彭刚说:" 同时被两位在学生中非常有权威并且受到尊敬的大牛给出了同一个问题完全不同的思考,这对于这名学生来说,可能是一辈子都很难忘的体验。"

现在,清华大学一共有 15 个书院,每个书院的院长都是学术界的顶尖学者,他们和学生朝夕相处,全身心地投入到育人中。彭刚还提到,即便是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先生,他的工作非常繁忙,仍然会经常搬着凳子去看学生的篮球赛,也会出现在学生家长群中,因为求真书院的有些学生年龄比较小,丘成桐会和家长讨论各种问题。

而书院的院长和老师们与学生的交流,反过来也会对老师产生影响。郑泉水曾经说过,自己 10 多年来在本科生培养上付出的比自己花在自己的研究上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但是,自己这 10 多年来最得意的两项研究都是来自和本科生讨论受到的启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清华大学 王晓东 人才培养 院士 本科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