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4 年底,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管理资产总值超 35 万亿港元。香港地区已位列全球第二大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仅次于瑞士。"10 月 31 日,德勤中国在香港举行白皮书《厚积新发:香港经济转型与机遇展望》媒体发布会,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介绍道。
数据显示,2024 年香港资产管理规模达 35 万亿港元,为本地生产总值 11 倍,跨境资金净流入 7000 亿港元,按年增 80%。此前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公开表示,预计香港将在二至三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资产管理中心。
为进一步释放 " 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 " 潜力,欧振兴建议,香港可考虑将合资格投资范围扩展至数字资产等另类资产类别,并带动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此外,为助力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德勤中国还建议开发针对高排放行业的专属金融产品。
据了解,为全面支持香港经济多元化发展,德勤中国表示正式启动 "Hong Kong LEAP(勤跃香港)" 战略,宣布将在未来 5 年投入 5 亿港元,并计划创造约 1000 个高质量就业岗位。
香港可打造 " 内地培育、香港服务、全球市场 " 的出海新范式
香港有着 "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 " 的独特地位和优势,是对内地企业信用最为了解的境外市场,因此也是外资流入内地的门户和内地企业 " 走出去 " 的前哨。
香港贸发局 2024 年调研数据显示,93.9% 的受访内地企业明确表示,当前出海面临市场需求不足、地缘政治风险、融资困难等多重挑战,较 2023 年的 83.9% 显著提升。2024 年调研数据还显示,77.2% 的受访内地企业表示会前往香港寻找所需服务以支援其国际业务。
主要为更好支持内地企业发展,欧振兴建议,未来香港可以携手内地打造 " 内地培育、香港服务、全球市场 " 的出海新范式,提供企业从技术验证到海外落地到全链条支撑,推动更多高质量企业走出去。" 香港还可以构建‘监控—预警—培训’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帮助内地企业在全球化运营中构建抗风险能力。"
面对记者关于 " 深圳丰富的产业创新资源如何借助香港金融资源做大做强 " 的提问时,欧振兴表示,香港是连接内地与全球经济的 " 超级联系人 " 与 " 超级增值人 ",深圳企业可以借助香港国际资本市场实现融资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全球化战略等多方面的提升。
他补充道,在政策方面,深圳当局已于 10 月 22 日推出《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 — 2027 年)》,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或再融资,提升跨区域并购重组实施效率,拓宽资源整合范围。港交所与香港证监会针对大型优质 A 股上市企业推出了方便其于港股上市的举措和审批流程,显著缩短了上市时间,帮助企业更快实现融资目标及加速业务扩张。
" 我们非常期待深圳的专精特新企业来港上市。同时,‘ A+H ’上市模式有助于企业提升整体治理水平和市场价值,双重监管要求会促使企业加强信息披露与治理机制,增强投资者信心。比如近期一些以‘ A+H ’模式在港上市的企业,其 A 股市场的流动性和估值都有所上升,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欧振兴说。
建议开发针对高排放行业的专属金融产品
为配合国家 " 双碳 " 目标,特区政府力争在 2035 年前将香港的碳排放量从 2005 年的水平减半,并在 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近年来,香港在金融领域不断探索,并发行绿色债券等产品,助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
针对钢铁、水泥、化工、航运等 " 难减排行业 ",德勤《白皮书》估算,在 2030 年前中国及亚洲面临约 9 万亿美元的低碳转型资金缺口。在发布会现场,德勤中国香港业务主管合伙人黄文标向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介绍,香港正通过三项重点行动推进绿色转型。
" 在转型金融方面,香港正超越传统绿色金融,构建一个连接标准、资金和信息披露的综合政策框架,通过创新金融工具,香港正加快重点行业的脱碳进程;在碳市场方面,香港交易所推出了 " 核心气候 " 国际自愿碳交易平台,允许以港元和人民币结算;在绿色技术方面,香港正加快航空和海运可持续燃料的研发,同时在建筑领域推进数字化设计和模块化建造,以提供可复制的绿色城市解决方案。" 黄文标表示。
黄文标还指出,香港在成为区域转型枢纽的道路上仍面临三大主要挑战,但可以通过明确举措加以应对。
首先,转型金融标准仍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行业覆盖方面,这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和回报。黄文标对此建议道:" 香港必须加快完善转型金融标准系统,开发针对高排放行业的专属金融产品,将资金导向可信的转型项目。"
其次,碳资产仍缺乏足够的可信度,使得这些资产无法实现充分的流动性和跨境透明度。黄文标认为,香港可以探索将 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与国际碳标准挂钩的双重认证模式,还可以建立碳资产跟踪和评级系统,以提高透明度并增强投资者信心。
最后,绿色技术成本高昂,需要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时,技术升级带来的减排成果往往难以货币化,导致投资回报与市场激励机制不匹配。黄文标表示:" 为克服这一问题,香港可以将燃料碳强度认证和建筑能效纳入碳信用体系,从而释放绿色技术减排的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