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充电桩从稀缺品变为城市标配,行业竞争的焦点正悄然从 " 建多少桩 " 转向 " 织怎样的网 "。
2025 年 10 月 31 日,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特来电 ")在青岛举行 "2026 特来电技术创新发布会 ",针对公交充电网、公共充电网、小区充电网、园区充电网、物流充电网 " 五张充电网 " 顶层规划,发布了 6 款面向未来的充电网新产品。
本次发布会上,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表示,充电行业经历了从 " 充时代 " 到 " 电时代 ",再到 " 网时代 " 的演进。他指出,未来真正的竞争不在于 " 投桩建站 ",而在于 " 联网成网 " 的生态构建能力。
从充电服务商到新能源生态运营商
本次发布的六款新品包括 60kWAI 自学习免维护充电模块、10kV 中压 4MW 一体化全矩阵超充站、110kV 高压 100MW 数字化超充站、光储充放 + 车网互动 + 虚拟电厂深度融合的园区零碳新架构、全场景智能化的新一代充电网数字化充电平台、超阶零碳数字建筑整体解决方案。
特来电总裁郭永光介绍,这 6 款新品构建了模块、场站、平台、建筑的全场景解决方案,为公司开辟了硬件销售、平台服务、虚拟电厂、碳管理等多元化盈利渠道。
在他看来,这些产品的推出既是充电行业从粗放式运营迈向精细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标志着特来电从 " 充电服务商 " 到 " 新能源生态运营商 " 的定位转变。
以 110kV 高压 100MW 数字化超充站为例,其核心创新在于将传统变电站核心高压部分高度集成至预制舱内,让超充站可直接接入电网主干,跳过多级电压转换环节,减少 42% 电缆用量与 90% 建筑垃圾;同时,其 " 像搭积木一样造变电站 " 的模块化理念,将变电站建设周期从 3 至 4 个月压缩至 2 至 3 周。
此外,光储充放 + 车网互动 + 虚拟电厂深度融合的园区零碳新架构,将分布式光伏、储能、柔性负荷与园区电动车整合为 " 微网智能体 ",实现现货交易及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等多类型市场的自动决策;并通过车网互动技术,将园区通勤车、物流车转化为移动储能单元,实现 " 光储充放检 " 一体化,提升绿电就地消纳率与电网调节灵活性。
作为电动汽车充电网运营商,特来电的技术布局与战略转型与其发展历程密切相关。该公司成立于 2014 年,总部位于山东青岛,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特锐德(300001.SZ)的控股子公司,自创立起就专注于充电网技术研发、建设与运营,致力于打造 " 充电网 + 微电网 + 储能网 " 融合的新型能源生态。
于德翔回忆,2014 年,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刚起步,彼时行业普遍聚焦做充电桩,但他判断普通充电桩无法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发展,于是特来电在业内首次提出了充电网的技术路线,采用自研自产自投、自建自营的重资产模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充电站建设与软硬件研发。
经过 11 年迭代,本次发布会上,于德翔进一步明确了 " 充电网 " 的概念:通过高低压设备集成、智能调控及 AI 算法,实现车网互动、有序充电,聚合电动汽车储能资源,提升配网承载与绿电消纳能力,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载体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据特锐德年报,2023 年至 2024 年,特来电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41.32 亿元、48.91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1.72 亿元、2.91 亿元。
从价格竞争到生态竞争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充电安全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于德翔指出,绝大多数电动汽车燃烧事故集中发生在充电过程中及充电完成后。
那特来电要怎么保障充电安全?郭永光介绍,特来电构建了两层防护安全体系,即软件赋能预判与硬件强化管控。软件层面依托公司积累的超 19PB 电池充电数据,结合 AI 算法对潜在安全风险进行精准预判;硬件层面则通过设备技术升级强化实时管控能力。目前,该体系通过大模型技术,完成 20 亿参数神经网络分析 256 维电池特征,高危充电阻断准确率已达到 99.9%。
截至 2025 年 8 月,特来电运营充电站达 5.7 万座,公共充电桩数量为 82.1 万台,以 32% 的市场份额占据行业榜首,充电量、用户规模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生态布局上,特来电已实现全国超 90% 省份和地级市的业务覆盖,日均充电量超 6600 万度。
特来电的规模扩张,与行业整体发展机遇形成了共振。2025 年 10 月 15 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六部门印发《中国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计划》,到 2027 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 2800 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 3 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 8000 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催生了充电桩需求,叠加早期政策补贴的激励与相对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车企、能源巨头、专业运营商以及跨界资本纷纷入局分羹。然而,不少企业盲目跟风建设,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内卷现象凸显。
面对当下的行业竞争态势,郭永光认为,这是充电行业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必经阶段。短期来看,价格战会直接挤压行业利润,可能导致部分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缩减研发与安全投入,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短期乱象。
但他强调,充电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转变,行业已从早期面向出租车、网约车等运营车辆的 " 公开站 " 建设,迈向以满足 C 端私家车、园区场景及电动重卡等细分需求为核心的精细化运营阶段。这一转变要求行业从 " 量的扩张 " 转向 " 质的提升 ",聚焦 " 全覆盖 " 场景渗透与 " 高适配性 " 服务能力构建。
基于此,郭永光预判,这种内卷现象不会长期持续。随着行业完成从 " 单一服务 " 到 " 能源 + 数据 " 的角色转型,市场竞争将逐渐从 " 纯价格内卷 " 转向 " 综合解决方案竞争 "。当行业进入高准入门槛时期,头部企业的技术、生态与运营优势将逐步显现,产业逐渐走向良性状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