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72 集团军某旅
特情设置紧贴战场
■解放军报记者 向黎鸣 特约通讯员 王林声

第 72 集团军某旅火力分队快速机动。李晨曦 摄
" 报告,多架小型无人机正向我炮阵地逼近!" 深秋,野外驻训场上,第 72 集团军某旅炮兵分队一场贴近实战的建制营考核紧张进行。记者发现,这场考核没有出现以往常见的 " 通过染毒地带 "" 无千斤顶更换轮胎 " 等常规特情,取而代之的是 " 指挥节点毁瘫 "" 遭‘敌’无人机群突袭 " 等新特情,让官兵应接不暇。
" 在严格落实大纲要求基础上,此次考核取消了多个针对性不强、官兵驾轻就熟的常规特情课目。" 谈及考核改变的初衷,该旅作训科李参谋向记者讲起了他担任炮兵连连长时经历的一次考核。
当时,他带领全连按作战流程接受考核,连续处置多个特情,一路过关斩将。就在他们完成炮火打击准备转移时,空中传来刺耳的呼啸声,多架携带 " 炸弹 " 的穿越机向阵地袭来。因前期对空中威胁预想不足,缺乏有效应对手段,该连多个火力单元 " 受损 ",考核最终被判定失败。
" 面对新特情,大家虽心有不甘,但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未来战场,敌人可能从任何方向、以任何手段发起攻击,防范敌无人机与穿越机,是未来作战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李参谋回忆,旅队在复盘中发现,随着火力打击距离不断延伸,作战形态和作战样式不断推陈出新,基于近距离战斗设置的传统特情已无法满足不同课目的练兵需求。
为此,该旅围绕战场变化、作战需求和装备运用特点充分预想,梳理 " 指挥节点毁瘫 "" 电磁干扰压制 "" 无人机突袭 " 等 6 类 10 余项新特情的处置方法,据此建立特情库并制订动态更新的特情处置手册。他们将这些新特情融入考核全程,不断提升考核难度,全面锤炼官兵的应急处置能力。
记者在考核现场看到,考核组聚焦实战需求构设难局、危局、险局,轮番展开 " 反无人机阵地防卫 "" 指挥链路中断后火力单元自主协同 " 等综合特情课目考核,帮助官兵强化实战意识,推动部队新质作战能力不断提升。
火力打击一队指挥车遭 " 敌 " 远程火力打击,失去指挥能力;侦察分队侦获 " 敌 " 火力打击单元信息……考核现场,指挥员刘磊迅速判明态势,果断下达指令:" 一队剩余火力单元由二队接替指挥,二队值班火炮立即与侦察分队直接通联,自主展开快反打击。" 官兵闻令而动、密切协同,按作战方案完成战力重构,迅速对 " 敌 " 实施反击。
空军某部
电磁对抗摆脱套路
■解放军报记者 王 越 特约记者 胡勇华

空军某部官兵奔赴战位。陈明扬 摄
秋日高原,晨曦微露。某驻训场,空军某部一场实战化训练悄然打响。雷达方舱内,操纵员石毅豪紧盯屏幕,指尖在操作面板上跳跃,屏幕上显示,来自不同方向的两个目标正同时向阵地逼近。
突然,其中一个目标信号时隐时现。石毅豪调整操作模式,持续跟踪监控,经过仔细甄别,石毅豪跟战友们识破 " 敌 " 诡计—— " 敌 " 试图声东击西,利用一个目标释放电磁干扰,掩护另一个目标低空突袭。判明对手意图后,参训官兵将计就计,操作装备成功捕捉来袭目标。
" 电磁对抗是‘看不见的战斗’,攻防对抗激烈,战机稍纵即逝,必须把战场上的各种可能预想充分。" 雷达操纵员陈明扬讲起之前的一次对抗训练。当时,他们按预定战术锁定对手低空目标,却被突然释放的电磁干扰信号迷惑,结果 " 敌 " 机从防御盲区进行突防。
原来,陈明扬和战友们处置特情时依赖以往经验,按照 " 先跟后判再联动 " 常规处置方法进行操作。殊不知,对手早已跳出 " 依既定航线抵近,变换飞行姿态 " 的套路,主动 " 钻 " 进杂波较多的电磁干扰区展开低空突防。对抗中,陈明扬和战友们按照固定套路执行操作流程,结果贻误了战机。
"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敌情不可能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制胜未来战场,必须摒弃思维定式。" 该部领导介绍,为增强官兵敌情意识,他们利用训练间隙常态组织复盘研讨,引导官兵总结梳理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复杂特情,针对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 雷达阵地遭‘袭’,指挥通信系统受损 "" 转移时遇‘敌’无人机群袭扰 " ……该部汇总梳理各类特情险情,探索制订相应处置方案并建立 " 特情案例库 "。
" 战场上,敌情不断变化更新,我们发现敌情、判明敌情的方法手段也要持续升级。" 军士李鑫说,前不久一次训练中,面对对手释放的电磁干扰信号,他根据 " 特情案例库 " 记录的相关波形分析干扰规律,精准判定干扰类型,采取反干扰措施。经过一番紧张操作,目标回波再次出现在雷达屏幕上。

导调之外又遇 " 伏兵 "
■第 82 集团军某旅干部 周狮健
野外驻训场上,秋雨连绵。一场防御战斗刚刚打响,导调组下达通报:" ‘敌’由西南方向我 1 号高地发起进攻…… "
接到导调通报后,我没有急于下达战斗命令,而是让观察哨进一步探明情况。果然," 敌 " 主要兵力部署在东南一线,西南方向的进攻为佯攻。我立即下令调整防御阵型,和战友们以较小 " 伤亡 " 击退 " 敌 " 多次进攻,牢牢守住了阵地。
战术调整,源于今年驻训的新变化——导调组为锤炼我们的敌情观念和临机处置能力,不仅在设置敌情时兼有 " 明枪 " 与 " 暗箭 ",还会在通报敌情时有意上难度、出难题。这种转变,刚开始一度让官兵吃了亏。
那次排战术考核,我带领全排向 " 敌 " 纵深突击,导调组突然传来通报:" 前方遭‘敌’暗堡火力拦截,进攻受阻!" 我自认为对这类特情处置轻车熟路,便立即命令一个班正面牵制,另两个班沿右翼土坡迂回包抄。没想到,执行迂回包抄任务的两个班竟掉进 " 敌 " 伏击圈,导调组当场判定我们 " 行动失败 "。
导调之外竟然还有 " 伏兵 "?起初,我感到有些委屈,营长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战场上,敌人会把所有底牌都给你看吗?情况得靠自己查自己判,凭经验想当然,吃败仗是早晚的事。"
这番话犹如一记重锤,敲在我的心头——导调组 " 不按套路 ",我却依然按部就班。这场战斗,我输得心服口服。
如今,经过一场场训练的磨砺,我的思维模式发生了转变。接到导调通报后,我第一时间思考的是:情况之外是否还有敌情?" 敌人 " 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和我一样,战友们也在一次次实战化训练中,不断锤炼 " 察觉早、判断准、处置快 " 的硬本领。
未来战场瞬息万变,敌人不会按套路出牌。我们只有强化敌情观念,按照实战标准严抠每个细节、练实每项内容、预想每种可能,才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主动权、掌握制胜权。
(刘含整理)

眼里永远有敌情
■杨 悦
战争是不确定性的王国。对一支军队而言,只有在练兵备战中求严求细,上了战场才能灵活应变。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 20 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大胆地在 " 联合国军 " 眼皮底下组织 3000 余人潜伏。他要求部队认真研究:咳嗽怎么办,睡觉打呼噜怎么办,大小便怎么办,蚊虫叮咬怎么办,敌人打冷枪怎么办,等等。我军指挥员对战场细节的关注,正是将敌情看在眼里、装进心里的体现。
思想的锈蚀比枪炮的锈蚀更可怕。军人最大的 " 敌情 ",莫过于战备意识不强、敌情观念淡薄。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做到脑中有战局、眼中有敌情、时刻有准备,坚持立足战场思考问题。特情设置跳出驾轻就熟、电磁对抗摆脱固定套路、导调之外又遇 " 伏兵 " ……这几支部队的练兵实践告诉我们,实战化训练中的 " 敌情 " 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各级指战员应始终绷紧敌情这根弦,以更为全面、深入、动态、前瞻的视角剖析态势、审视对手,才能获得更多优势 " 窗口 ",进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军事训练,是战争预实践。平时训练时,各级应站在为部队战斗力负责的高度,牢固树立战场思维,把训练场地设 " 真 "、把对抗对手选 " 强 "、把作战进程想 " 难 "、把训练作风抓 " 实 ",充分体现战争的复杂性、艰难性和残酷性,引导官兵在难局、危局、险局中不断锤炼战场意识、敌情观念和战术素养,切实 " 战之于战前 ",决胜于战场。

本文刊于 11 月 2 日解放军报04版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