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以 " 三地联动,四城同传 " 的恢弘气势,开展传递!
广州站传递全长 11.6 公里,共设 50 棒接力,从 600 年历史的镇海楼奔向时代前沿的海心沙,圆满收官!

第 1 棒:跳水奥运会冠军杨景辉(左)

第 50 棒:广东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
从 1987 年的六运会,2001 年的九运会,到 2025 年的十五运,广州已经三度与全运结缘。
变的是火炬传递的形式,不变的是广州的城市初心。

路线向新中轴迈进,无人车加入传递
本次全运会火炬传递,路线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承载数百年记忆的镇海楼,到见证近代风云的海珠广场,从冠军辈出的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再到现代气息浓郁的海心沙城市客厅。
火炬沿着从传统中轴向新中轴迈进,完成了一次穿越古今的巡礼。
新中轴是广州面向国际的城市会客厅,彰显出国际化都市的现代气派。

城市新中轴上的海心沙
而这条中轴线的形成,正是广州 " 以赛兴城 " 的有力印证。
回望六运会之初,天河体育中心的落成,不仅承载了一场体育盛会,更激活了一片土地。

1987 年,天河体育中心刚刚落成
它远不止是一座场馆,更是一个强大的 " 城市增长极 ",成功牵引城市发展重心东移,催生了天河商务区。
此后,亚运会国际性赛事的契机,进一步加速了珠江新城 CBD、广州塔、海心沙等新地标的规划与落成,使新中轴线日臻完善,成为展现国际化都市形象的核心载体。
与此同时,传统中轴线作为广州 2200 多年建城史的见证者、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与核心区,依然在火炬传递中占据重要位置,体现广州对历史文脉的珍视。

600 多年历史的镇海楼
与这份传承同样珍贵的,是广州对全民参与初心的坚守。
1987 年六运会时,广州就组织了大规模群众性火炬接力跑活动,有 2160 名运动员参与;
2001 年九运会时,有广东省和广州市各界群众代表约 5000 人参加起跑仪式。

第九届全运会火炬传递
2025 年十五运延续了这一传统,本次火炬传递,广州站全长 11.6 公里,其中跑动传递 4.8 公里,无人驾驶车辆转场 6.8 公里,由 68 位火炬手完成接力。
68 位火炬手队伍中,涵盖科技、民航、通信、医疗、金融、援藏、文艺、美食等不同领域,护士、骑手、育婴员、环卫工人等平凡、接地气的市民代表名列其中。
火炬手队伍也有来自不同行业的星光人物。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翟惠玲、粤剧表演艺术家曾小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广东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等。

第 4 棒: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左)

第 5 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翟惠玲
而无人驾驶加入的创意,既呼应了广州 " 老城市新活力 " 的发展命题,又直观展现了广州的科技创新实力。
别忘了,全运会的火种还来自深海——由海洋地质二号在南海北部海域水深 1522 米的海底采集。
从深海点燃的火焰,再由无人车传递转场,这画面是不是超有科技感?

火炬通过无人驾驶车辆转场
而这份科技感的追求并非一时兴起,其源头早在 2001 年的九运会便已埋下——那届全运会,正是广州 " 科技全运 " 理念的初次实践。
当年,正值全球互联网科技蓬勃发展之际,九运会开展了首次火炬网络传递活动。电子火炬以虚拟形式沿京广线传递,历时 42 天,吸引了高达 9500 多万人次的关注和 1271 万人次的参与。
从当年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到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领跑者,广州通过无人驾驶等硬核科技,再次定义了大型体育盛事与尖端科技结合的新高度。

形象设计三度变迁,文化特色不变
火炬传递的标志与吉祥物设计,同样体现着时代变迁中的文化传承。
本次全运火炬传递标志 " 海焰之灵 ",以意象化的视觉语言展现湾区气象。

下方是涌动不息的海浪,代表着海洋的广袤与深邃,象征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上方一只灵动的中华白海豚跃出海面,熊熊燃烧的火焰舞动,既展示了十五运会吉祥物的风采,又象征着全运会的圣火。
回望广州历次全运盛事,吉祥物的演变脉络清晰可辨——
从六运会羊城概念的 " 阳阳 ",到九运会以南粤醒狮为原型的 " 威威 ",再到此次以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 " 喜洋洋 " 与 " 乐融融 "。

左图六运会吉祥物 " 阳阳 ",右图九运会吉祥物 " 威威 "

十五运吉祥物 " 喜洋洋 " 与 " 乐融融 "
形象在变,载体在变,但其中所承载的地域文化认同、不断深化的生态理念,以及始终贴近市民情感的表达方式,却始终如一。
变的只是外在形态,不变的是广州乃至整个大湾区,不断积淀的文化自信与为民所喜的传播初心。
对在地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是另一不变的主题。
无论哪届全运会,广州的火炬传递都是展示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2025 年十五运火炬传递沿途,广州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这些节目既包含广州街坊熟悉的粤曲、粤剧,也有年轻人喜爱的滑板运动、街舞表演。
20 世纪 80-90 年代广为流传的经典粤语歌曲由歌者进行串烧演绎,这些承载着一代人共同记忆的旋律,是岭南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声音符号。

粤剧表演
而滑板腾空、街舞飞扬,则是力与美的交响,展现着大湾区青年昂扬跃动的身姿,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致敬十五运、呼应全民健身的热潮,为这场体育盛会注入蓬勃的青春能量。
广府美食技艺也在传递活动中展示,如现场制作虾饺、非遗乳猪等,让大家一边看火炬接力,一边感受 " 食在广州 " 的魅力。
从六运会到十五运,从传统接力到无人驾驶,从千年古城到活力湾区,火炬一路前行,照亮的是广州 " 以赛兴城 " 的发展路径。
变的,是不断创新的科技手段与表现形式,不变的,是这座城市对群众参与的坚持、对文化传承的初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